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努爾哈赤剛剛起兵時的主要作戰方式是什麼?他是怎麼打敗李秀成的?

引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給大家講了一下努爾哈赤剛剛起兵時的主要作戰方式,但上篇文章因為顧及到篇幅太長,會影響到大家的閱讀體驗,所以沒有深入的細講,也沒有結合史料,因此為了彌補上文的缺點,本文會給出相關史料和戰例,喜歡大家會喜歡,多多關注支援。

正文

統一女真各部之前的努爾哈赤,他麾下的建州女真人騎馬往往是以機動為目的,很多時候他們的戰馬都主要是作為代步工具使用,而因為活動區域多為山地和為了攻打敵對女真部落的山寨,努爾哈赤都是帶兵玩步兵肉搏戰。

自起兵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努爾哈赤都缺少真正的全能型騎兵(既能衝鋒也能騎射的騎兵),各個兵種之間劃分的也不怎麼嚴格,許多步兵都騎著馬趕路,然後下馬作戰,遠遠做不到弓馬嫻熟,就連他們的主要武器之一的弓箭,那基本也是步弓(長大),根本不是便於騎射作戰的騎弓(短小)。但有時視戰況不同,這些“騎馬步兵”也會直接騎馬作戰,比如衝鋒、追殺潰兵等,所以有時很難分清他們是步兵還是騎兵,有網友稱他們為“龍騎兵”,我覺得這一稱呼還挺符合他們的。

在努爾哈赤走上吞併其他女真部落發展自身的這條路上之時,爆發的大多數戰鬥裡只有少量真正的騎兵(這裡特指既能衝鋒也能騎射的騎兵)參與,他的主力基本都為步兵,這不是努爾哈赤不想讓自己的部下使用騎射戰術,而是當時他部隊裡能騎射的人才太少,早期就連努爾哈赤和他的親人兄弟都得騎馬趕路,然後下馬拿弓射人。

而努爾哈赤軍中不但可以騎射的騎兵少,有時就連能做到騎馬衝鋒陷陣的“半吊子騎兵”也不多!有的努爾哈赤部下雖然騎在馬上還穿著盔甲,卻不願衝鋒陷陣,這主要是因為努爾哈赤剛起兵之時,軍紀不嚴明的關係。

等到經歷的戰鬥次數變多,經過的操練多了,各種軍法、軍令、軍紀越來越嚴明之後,努爾哈赤的部下們才開始向專業化的軍隊轉變,戰鬥技能被大幅提高,變得既能戰也敢戰了。雖然他們的騎術不見得多好,騎射也不一定掌握,但他們絕對敢向敵人發起死戰衝鋒,當然這是後話了。

在努爾哈赤早期征戰的記錄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努爾哈赤都是用步兵一錘定音,有時他還讓騎兵下馬充當重步兵投入戰鬥,而關於建州女真靠步兵與敵人交戰,並最終取勝的記錄在《清太祖實錄》上能找到許多。

比如在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四月的渾河之戰中,面對高達800人的敵軍,麾下士兵不足100的努爾哈赤就是靠帶領少量部下下馬步戰,給敵人造成不小的殺傷震懾了敵人後,才以寡敵眾贏得了勝利。再比如,努爾哈赤征服自己的仇敵烏拉部時也是運用大量步兵和步兵決戰的方式才擊敗了對方(烏拉部也是步兵):

“布佔太率三萬兵步行,列陣以待,兩軍相距百步,滿洲兵亦下馬進戰。見兩軍之矢如風發雪落,聲如群蜂,殺氣沖天……諸王臣軍士皆奮勇衝擊,兀喇(即烏拉)兵遂敗,十損六七……滿洲兵乘勢飛奔奪門,遂取其城。”

除了從戰例上能看出早期努爾哈赤部下的作戰方式外,從他們的武器裝備、兵種和馬匹數量,也可看出當時努爾哈赤軍隊中主角是誰,據《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六年(1621年)左右時,努爾哈赤軍隊中一牛錄的馬匹和騎兵情況為:

“每一牛錄各養馬四十匹,其餘馬匹,皆行繳回。一牛錄甲士百人,以十五人駐遼東,十五人駐海州,代理備禦各一名,千總各一名,各率甲兵三十人,攜餵養備用三匹馬之非披甲人一名前往。其餘甲士,倘有事發,四十匹馬四十名甲士乘之,無馬之甲士,毋得因無馬而留於屯中、乃宜各攜‘盾車’,隨行於馬兵之後。”

從這段來看,一個三百人的牛錄中,甲士(穿鎧甲計程車兵)有一百人,他們總共分得了40匹馬,而即使是按每人一匹馬算,甲士的騎馬率也才為40%,而此時整個牛錄的馬匹擁有率僅為13。3%,就這種馬匹擁有率,努爾哈赤真算不了什麼騎兵大戶,比蒙古軍隊的馬匹擁有率差遠了。

而且實際上騎射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它的作用被特意誇大了,因為騎兵用的弓大都是短小的騎弓,其本身的威力、射程都不如步弓,很多時候騎射對敵方僅僅能起到騷擾作用!當對手同樣是騎射手,或沒有遠端兵種的時候,騎射才能顯得威力強大。

清廷單方面吹騎射真的不是因為他們騎射無雙,騎射並不是無敵的,沒有任何單一兵種在脫離其他兵種配合的情況下可以無敵,他們也真不是靠騎射取得天下,真說起來,你說八旗靠

騎兵

取天下都比說他們是靠

騎射

取天下靠譜很多。

或者也可以不將騎射簡單視為騎在馬上射箭,而是將其分成騎馬和射箭兩項技能來看,這樣再看“八旗靠騎、射取天下”這句話就靠譜多了,畢竟八旗的騎兵只要下馬就是精銳的步兵,頂盔貫甲的就是精銳重步兵,拿弓的就是弓兵!其下馬後的戰鬥力在當時各方勢力中都是拔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