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古代打仗時,為何要排兵佈陣?中西方的陣法又有哪些不同?

這段時間,一款名為萬國覺醒的策略類遊戲異常火爆。由於萬國覺醒所採用的歐美卡通美術風格特別棒,所以很受年輕朋友的追捧。

遊戲機制方面,萬國覺醒首度開創國與國之間的PK,還有多國之間的混戰PK。例如,攻守兩方需要計算時間連續升級,升級過程中又要提防對手搶奪資源,會非常考驗玩家的微操以及使用的策略正確與否。

新手進入萬國覺醒開始國戰,可以選擇合適的外交策略,取得更多收益,從而在遊戲中站穩腳跟。

總的來說,萬國覺醒不是平常無腦地“一刀流”,或是回合制策略遊戲,具有許多可玩之處。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萬國覺醒是以歷史上各個國家、不同文明、不同種族,統帥兵種為大背景,國戰時,玩家需要進行策略微操。

所謂的策略類微操,便是考驗玩家能否在混戰中選擇適合本方的陣法。比如可以選擇步兵先往上衝,弓弩手埋伏在後,騎兵隨即一湧而上等一系列細微操作。

那結合歷史,中西方打仗時,雙方為何要排兵佈陣,彼此又誕生出哪些不同的戰陣呢?

喜歡看戰爭類影視作品的朋友,應該會有這樣的感覺,古今中外作戰,統帥總會帶領士兵們進行佈陣。在遼闊的戰場上,雙方縱橫排列,組成各種方陣。依託兵種之間的細微配合,從而發起進攻,以達到摧毀對方戰陣為目的。

先來說說中國古代陣法,據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周天子對付一些不聽話的小國時,已開始使用有一定規律且相互對稱隊形的戰陣。

經過春秋與戰國數百年的戰爭實踐,各諸侯國慢慢摸索出了一套有規律的陣法。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

春秋時期,大國實戰時就已經開始使用戰陣,俗稱“三陣”。“三陣”將軍隊分為左、中、右,橫向配合,以中軍為主力,左右兩翼大多是輕騎兵或者弓弩手為機動掩護。

公元前707年,鄭莊公姬寤生使用戰車居前,步卒殿後的戰術打法。利用兩隊兵馬之間的空隙,形成縱向排列的戰陣,向對方發起衝擊,從而奠定勝局。

到了春秋末年與戰國初年,晉國、秦國於三陣基礎上,又發展創造出“五陣”。所謂“五陣”,便是以前、後、左、中、右5個方位,輔以人員編排,從兩翼進行掩護,也可橫向包抄敵人。

之所以秦國和晉國會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國,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五陣”的精髓。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又在“五陣”基礎上,創造出“八陣”、“十陣”。

《孫臏兵法·十陣》:“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行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此皆有所利。”

隋唐時期,李靖等優秀軍事家,又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創造出小型作戰單位的有機編組,對應不同情況,制定出的集團陣型。

相較於“八陣”、“十陣”,隋唐兩方作戰時,更講究變化多端,還有各兵種之間的有效協同,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在這款萬國覺醒遊戲中,你能有此體驗,如同身在其中。

西方國家同樣也是如此,古希臘人為何會橫行歐洲大陸?皆因他們作戰時會召集大量民兵,在實際戰鬥中,將這些民兵構成4排、8排,排成縱深較長的陣型,向對方發起衝擊。

如此一來,那些臨時徵召的民兵或鄉野村夫,會聚集在人群中和老兵一起並肩作戰,提升了整體的作戰實力。

古希臘人開創西方軍隊使用戰陣的先河,後來斯巴達人和雅典人,又在其基礎上將戰陣文化發揚光大。比如,雅典人與波斯軍隊在馬拉松一帶發生大戰。雅典人出其不意地採用三面打擊戰術,使得不可一世的波斯軍慘敗。

古希臘人在三面作戰之前,他們採用了橫向、縱向等多個陣法,從左右兩翼發起突圍。因為古希臘人的戰術部署得當,他們先後戰勝了波斯軍,搶奪了大片地盤。

斯巴達人是好勇善斗的民族,他們在頻繁的作戰中發現,以往的戰陣太過中規中矩。斯巴達人選擇右翼和左翼互相斜插兩軍的戰術,對陣時利用斜線戰陣,從敵人側面發起進攻,從而達到包圍殲滅的效果。

斯巴達人所創造出的這種戰陣,又被命名為“斜線戰術”。時至今日,不少西方國家的軍隊還在使用這一套古老戰術。

總的來說,從古至今,不管中方,還是西方,兩軍對壘時,大多都會採用陣型和戰法。單憑個人武力,想要取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交戰雙方會使用看似一成不變的戰陣,主要就是因為戰陣不僅僅是在兩軍作戰中有效果,而且在平時訓練以及招募士兵時,戰陣都能行之有效。

優秀的軍事家會因地制宜,安排好兵員配置,實行各兵種之間的有效協同,這就是所謂的“佈陣法則”。

當然,也並不在什麼萬無一失的陣法,只有事先掌握好敵人的資訊,日常訓練中,讓士兵們多進行戰陣演練、跑位穿插,才會在大戰來臨時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陣法的意義,在於合理調配不同軍種兵力,實現最優組合,依託戰場環境,將大集團軍戰鬥力發揮到極致,實現揚長避短,儘量減少本方傷亡為最終目的。

介紹完了這些,再來簡單和大家聊聊,中西方在陣法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前文簡單介紹過,中國古代陣法大多是“八陣”、“十陣”。從兵法上看,中國古代陣法非常講究敵情和地形變化,對陣型與兵力配置加以及時調整。

戰國末年,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秦國統帥白起耗費兩年之久,先是割斷趙國後勤輜重補給,又慢慢將敵人趕到狹窄閉塞之地。等待敵軍自亂陣腳,最後一舉擊潰,獲得大規模集團戰役的勝利。

從長平之戰不難看出,頂級名將白起,他在使用戰術和陣型時,不拘泥於小節。忽左忽右,忽前忽中,將敵人趕到預設包圍圈,並事先做好部署,切斷敵人輜重糧草補給,最後一舉擊潰,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中國人認為,陣法只能作為臨時應戰參考,不可一味照搬前人所留下的陣圖,凡事要從長計議,千萬不可胡來蠻幹。

西方國家戰術打法,則更加偏向於單調列陣戰術,比如大量騎兵依賴密集列陣,朝著對方發起衝擊。

古希臘人的戰鬥方陣,就有著極其糟糕的機動性。若非本方兵力多於敵人三倍以上,古希臘人使用的陣法,根本無法從側翼保護自己。

一旦被敵人從缺口突入,本方往往會因為大量傷亡而撤退,很容易導致陣法整體瓦解。包括斯巴達人、底比斯神聖軍團,等著名西方軍隊,他們所使用的陣法都有著類似的弊端。

究其原因,對於西方軍事家而言,利用盾兵和重騎兵相互推進,擠壓對手活動空間,才能兵不血刃的獲得勝利。以至於許多西方國家的軍隊,不注重臨場應變。

即使他們想出了左右兩翼機動迂迴的戰術方法,可因自身機動性過差,導致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