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頭部物企跑馬圈地 規模戰升級盈利難題待解

因收併購而侵蝕利潤空間的故事,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物業領域。

作者/張克凡

編輯/夏陽

圖片/圖蟲創意

4月23日,海倫堡旗下物業公司海悅生活在港交所釋出招股檔案,正式啟動上市計劃;4月15日,陽光城公告指出,擬分拆旗下物業公司陽光智博生活服務赴港上市。

4月以來,房企分拆旗下物業公司上市熱度不減。截至目前,仍有20餘家物業企業在儲備上市,已有45家物企先後登陸資本市場。

資本入場,物業賽道已從藍海變成紅海,規模競逐趨於白熱化。跑馬圈地之下,物業行業馬太效應凸顯,昔日房地產賽道上“強者恆強”法則在物業上再度顯現,“得規模者得天下”依然是企業奉為圭臬的黃金準則。

行業已變,房地產行業不再是暴富行業,向製造業學習成為風潮。當資本還相信估值神話時,“搞錢”重擔落在物業行業身上。實際上,在擴充規模時,部分物業企業已經逐漸面臨增長乏力困局,物業行業的競爭走向精細化運營,更關注盈利的持續性。

01

“富二代”走進高光時刻

“物管行業之所以受到資本傾注,其一,它是輕資產模式。其二,它是服務類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小。其三,在資本市場看來,這是一個全新行業。”此前,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物業股到底有多香?《米鬥觀察》梳理發現,在目前40多家上市物企中,有超過15家市值過百億,市值排名前三為碧桂園服務、恆大物業、華潤永珍生活。其中,碧桂園服務市值早已反超地產母公司。

與房地產行業一樣,規模是企業永遠的信仰。資本市場上,剛學會獨立行走的物業公司多在講述“拼爹”的故事。

以行業頭部企業碧桂園服務為例,2020年由碧桂園集團開發的物業收入約佔總體物業管理服務收入的72%,由獨立第三方開發商開發的物業收入佔總體物業管理服務收入的28%;另一家頭部物企恆大物業2020年第三方在管面積佔比約為30%左右,來自恆大地產的比例約為70%。

背倚地產母公司實力,部分物業企業輕鬆完成規模擴充,佔據絕對優勢。

截至2020年末,碧桂園服務在管面積約3。77億平方米,年內營收約156億元,同比增長61。7%;淨利潤同比增長約61。9%至27。82億元。市值排名隨後的恆大物業,在管面積達3億平方米,年內營收約105億元,同比增長43。31%;淨利潤同比大增184。32%至26。47億元。

物業企業在不斷擴充套件之中,市場規模早已呈現頭部效應。2020年,40家上市物業公司的在管面積共42。72億平方米,在管面積TOP3上市物業公司佔總面積的32。63%,TOP10在管面積佔總面積的70。1%,行業規模主要聚集在前十物業公司。

但相比之下,底部物業企業擴大市場份額卻十分艱難。2020年,星盛商業、和泓服務、宋都服務、興業物聯、燁星集團營收均低於5億元,位居排行榜末位。其中,燁星集團是市值、物業管理面積最低的物業企業,在管面積僅為760萬平方米。

02

大魚吃大魚

行業洗牌加速的同時,進入“大魚吃大魚”時代,多數物業企業倚靠收購“大魚”快速擴充規模效應。

4月20日,市場傳聞碧桂園將併購蘇寧置業旗下物業公司銀河物業,交易對價30億元,對此,碧桂園服務尚未公開證實。但訊息並非空穴來風,此前3月26日,蘇寧置業曾將銀河物業全部股份,質押給了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截至2020年年底,銀河物業在管面積約5979萬平方米。

然而就在不久前,碧桂園服務剛以約49億元的交易對價完成對藍光嘉寶的收購。有業內人士表示,將擁有在管面積超1。3億平方米的藍光嘉寶收入囊中,碧桂園服務的管理規模在行業內會拉出不小的差距。

規模競逐,頭部玩家籌碼更足。

4月16日,融創服務與泰興控股訂立合作框架協議,以代價為8億元收購泰興控股旗下彰泰服務80%股權,收購彰泰服務後,融創服務將增加約為1197萬平方米的在管面積。

據《米鬥觀察》不完全統計,僅在4月份,行業新增7起併購動態,涉及金額超過50億元。

物業企業頻繁收併購背後,物業管理規模增速明顯。

諸葛找房資料顯示,從在管面積的增速上看,2020年40家上市物業公司的在管面積平均增速為49。54%,擴張速度顯著。其中,奧園健康、融創服務、和泓服務、世茂服務、雅生活服務2020年在管面積增速翻倍。

“未來將會有更多類似併購出現,但小型物管公司正在失去市場份額。”此前,招銀國際在研報中表示,隨著物業公司的母公司銷售放緩,面積競爭加劇,龍頭企業及小型公司之間的估值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03

毛利率下滑困局

耗費數億資金併購也並非一勞永逸,物業公司正在面臨規模化發展的“難啃”危機。因收併購而侵蝕利潤空間的故事,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物業領域。

具體上看,2020年,40家上市物業公司的平均毛利率為28。55%。其中,19家上市物業公司的毛利率在30%左右,13家毛利率在20%-30%之間,9家毛利率低於20%。

其中,被碧桂園服務收購的藍光嘉寶,曾在2020年進行了17次收併購動作,在管面積大幅增長的同時,毛利率卻由36。2%下降至35。7%;同樣熱衷大手筆收併購的世茂服務,2020年毛利率則較上一年下滑2。3個百分點至31。4%。

對此,藍光嘉寶與世茂服務的解釋基本一致,“收購公司的毛利率較低。”但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或是,管理規模與整合能力尚未匹配,自身需要更多時間消化。

除此之外,行業也存在毛利率常年低位的案例。2016—2019年期間,中海物業毛利率分別為24。82%、23。9%、20。43%、19。95%,毛利率呈現不斷走低態勢。2020年中海物業毛利率創近幾年來最低值,一度下滑至18。3%。

毛利率有所收縮背後,物業公司透過基礎物業服務尋求盈利並非易事。

在管規模位居第一的彩生活,業績增速處於行業較低水平。2020年,彩生活營收35。96億元,同比下降6。5%。其中,年內物業管理服務收益為33。42億元,同比下降1。7%;增值服務收益2。56億元,同比下降36。1%;整體毛利率33。6%,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

實際上,過了快速增長期後,更多物業公司開始積極尋求多元化增值服務,提升利潤空間。

譬如,碧桂園服務佈局物業相關產業鏈,收購環衛龍頭公司、電梯海報運營商;恆大物業推出小程式“恆優選”,切入社群團購賽道;保利物業探索公共資源運營,將服務範圍向市政、河道等範圍擴充套件。

地產行業轉型,物業是地產+的必然選擇;當物業進入轉型期,誰能在物業+的賽道上跑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