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永樂仁宣(增五)徐皇后去世,朱棣決定再不立後,其中緣由是什麼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他們夫婦的恩愛也成為歷朝歷代帝王家的典範。朱棣與徐皇后相愛相敬的故事在歷史上流傳很廣,使得以武功著稱的明成祖給人的印象上又多了幾分柔情。據說朱棣在徐皇后死後十七年不立皇后,臨終前還對兩人合葬的事情念念不忘,表現出他對徐皇后深深的愛意和思念。可是從各種史料上來看,這種非常浪漫的說法只是文人的一種美好願望而已。朱棣對徐皇后固然愛得極深,但他後來不立皇后卻是與此無關的。綜合當時的歷史環境考量,朱棣不立皇后還是為了朝廷大局著想。

從各種歷史典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徐皇后去世的永樂五年前後,明朝朝廷的政局是非常微妙的。這種微妙既是朱棣在靖難之役後登基稱帝的延續,也是朝廷中多個政治派系對壘的結果。眾所周知,朱棣並不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而是透過靖難之役叛變上臺的。在此過程中他率領北平的燕軍南下,擊敗了南京數十萬的明朝正規軍,奪取了南京城。城破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強行登基稱帝,拉開了永樂朝的序幕。由於得位不正,朱棣的皇位並不穩固,各方面都遭受到很大的質疑,這種情況在永樂初年最為嚴重。

由於是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登基,朱棣與支援朱允炆的江南文官集團勢同水火。登基後為了穩定皇位,朱棣以清剿靖難之役殘餘的罪名處置了不少支援朱允炆的文官家族,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方孝孺。因為這些操作,朱棣和江南文官勢同水火,在朝廷中明爭暗鬥非常激烈。由於江南是明朝財賦來源之首,而這些財賦又掌握在江南文官手裡,再加上帝都南京正好處於江南文官的地盤上,這讓朱棣對明朝的執政始終處於被江南文官集團的掣肘之中。為了國家的大局,朱棣不可能把江南文官都殺光,只能恩威並施,逐步化解矛盾。

除了江南文官意外,南京的開國元勳也與朱棣矛盾重重。以駙馬都尉梅殷、魏國公徐輝祖為首的一批勳貴並不支援朱棣,他們堅持朱元璋的遺詔,要求擁立懿文太子朱標一系的王子繼承明朝皇位。這些勳貴掌握著南京大量資源和權力,相當大的一部分明朝軍權在他們手中。雖然梅殷和徐輝祖相繼去世,曹國公李景隆又帶著一部分勳貴投靠的朱棣,但反對者在朝廷中仍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甚至有一部分勳貴出現與靖難功臣合併的苗頭,這將對朱棣的皇位產生極大的威脅,所以朱棣對於勳貴家族的處理不得不慎重。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有兩個大問題困擾著朱棣。其一是立太子的問題,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北方文官集團支援的長子朱高熾,和靖難功臣集團支援的朱高煦產生了極大的對立。雖然朱棣最終立朱高熾為皇太子,但朱高煦並沒有死心,而是聯合弟弟朱高燧明裡暗裡和大哥爭奪儲君之位。

與此同時北方的蒙古人勢力崛起,對明朝北方邊境造成了極大的邊患。本來這些蒙古人勢力在朱元璋時期被徐達、藍玉和朱棣的多次出兵打得奄奄一息。可趁著靖難之役燕軍南下的機會,他們重新發展起來,再度兵臨長城一線。內憂外患之下,朱棣的皇帝當得非常之憋屈。

可是徐皇后死得並不是時候,正是朱棣處於這種內憂外患之時,讓明朝的政局蒙上了陰影。實際上從永樂初年明朝的政局來看,徐皇后不僅僅是賢后那麼簡單,她還是朱棣治國重要的助手,也是朝廷大局的穩定器。只要有徐皇后存在,憑藉她和家族的影響力,足以讓朝廷裡的反對派掀不起風浪。

首先,徐皇后的身份非常顯赫,他的父親是中山王徐達,這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開國元勳之首。徐家在明朝勳貴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他家一門兩公的地位,也是開國元勳和靖難功臣們所公認的。徐達作為開國功臣傳下魏國公一脈,徐增壽作為靖難功臣傳下定國公一脈。

因此徐皇后在明朝的地位非常特殊,既代表著支援朱棣的靖難功臣,也代表著反對朱棣的南京開國元勳。因為她的存在,兩個政治集團都在政治上支援朱棣,使朱棣的皇位穩定很多。徐皇后去世後不久,作為南京勳貴之首的徐輝祖也去世了,這使得南京的反對派勢力大增,給朱棣在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在此情況下,懸空的皇后位比隨便找個后妃繼承要好得多。朱棣在政治態度上表現對徐皇后的思念,實際上對團結兩個勳貴集團表達除了善意。這樣的善意穩定了朝廷的局勢,避免勳貴集團內部爭鬥的出現。

其次,徐皇后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皇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他們都是明朝儲君的爭奪者。最終的結果是朱高熾成為皇太子,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則暗中聯絡靖難功臣集團謀取太子位。朱高熾當太子的原因除了北京文官集團的大力支援外,還有徐皇后的力保。如果朱棣立了新的皇后,則意味著朱高熾的太子位不穩,使朝廷中的政治局勢失衡。本來朱高熾和朱高煦等人是平衡狀態,朝廷才能平穩執行。這個失衡一旦產生,朝廷中兩個派系必然發生內鬥。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這種內鬥都會讓朱棣苦不堪言。

第三,不論朱棣選何種身份的女人當皇后,都會引起朱高熾的不滿。一旦朱棣立了新的皇后,便會出現一個大問題,太子不是皇后所生。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看,凡事出現這種問題,必然引發危及到國家根本的大亂。太子和皇后不是一條心,那皇后必然會為自己的兒子爭取太子位,這就埋下的亂國的禍患。朱高熾已經是太子,而且勢力已經成熟,以他的聰明才智絕對不會束手待斃。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謀求太子,必然不甘心被人半路截胡。如此一來,皇后一脈和皇子一脈必然內鬥,這給朝廷穩定埋下巨大隱患。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朱棣首先需要穩定的是內部政局,然後集中精力處理外患問題,尤其是北方重新崛起的蒙古人。蒙古人在明朝初期一直是中原最大的威脅,不論是朱元璋時期徐達北伐,還是永樂年間五徵蒙古,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巨大的邊患問題。蒙古幅員遼闊,蒙古人擅長騎兵作戰,有著地理上的天然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剿滅蒙古人,必須要中原王朝團結一心深入大漠草原,也要付出巨大的後勤支援。朱棣讓朱高熾在南京監國,就是看重他和文官集團的關係,能夠為出征蒙古做好後勤的支援。

如果朱高熾和皇后一脈內訌,那明朝必然出現後院起火的格局。這種情況下朱棣別說在前方打仗了,就是睡覺都不安穩。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朱棣把平定蒙古人作為首要任務,自然需要安定團結的內部朝廷。懸空的皇后之位,既安了朱高熾的心,又減少了內部衝突,何樂而不為呢?再加上朱棣把靖難功臣和朱高煦、朱高燧帶到前方打仗,這也就避免了幾個兒子之間的內鬥,進一步穩定了朝廷大局。可以說朱棣的這些操作看似無意識的隨手之作,實際上有著精心算計和考量的。從這些地方看,他在權術和政治上的掌控力已經登峰造極了。

實際上作為帝王之家的男人,從來不會出現缺女人的情況。每個后妃的地位,都是他們政治上的籌碼,而皇后之位卻是重中之重。這樣籌碼的付出,是代表這政治姿態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朝廷大局。所以朱棣不可能輕易的將這個籌碼扔出去,因為籌碼只有在自己手裡才會發揮最大的作用。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他更需要慎重的處理這個問題。懸空皇后位,既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態度,又平衡了朝廷各方面派系的局面,起到了大軍穩定器的作用。冒然扶持皇后上位,反而會破壞朝廷平衡,引發內亂,優秀的執政者不會選擇這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