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古代將軍武藝如何,和普通士兵戰鬥,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樣?

古代將軍三連:

“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不必把將軍“神化”,雖然在理論上,將軍必然是要比士兵更為優秀,但這也是個體的差異化,而不是兩個無法抗衡的級別,更別說將軍把普通士兵當

“砍菜”

一樣去戰鬥,這種畫面並不存在。

在軍事組織中,將軍並不意味著“單兵作戰”能力最強,反而是一種綜合的因素來考核將軍。

在古代能打的叫做“驍將”、“猛將”,也被統稱為“武將”,而兵法和智慧超群的則是“智將”,實際上,在古代歷史中,智將的地位永遠都要比武將更高。

而集智與勇於一身的將軍自古少有,若真的有這兩種特點加身,那麼這種將軍,倒真的有可能以一當百,勉強可以稍微誇大地和別人說:砍普通士兵,就與砍菜一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將軍的“定義”,就不是武力上的武斷,比如《孫子兵法》中說到: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當時的觀點普遍認為,要想當一個將軍,除了智勇雙全以外,還要有“信”、“仁”、“嚴”這三種品質。

這三個品質自然也是很好理解,就是誠信,一定程度的仁慈,還有一定的程度的嚴格。由此可見,所謂將者,不是靠能打、強壯來出頭的,靠的是綜合能力。

在戰國末期,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身邊跟隨著一名叫做“朱亥”的“保鏢”。

朱亥本是屠豬戶,後來跟著信陵君搶奪兵權,解救趙國,在這個過程中,朱亥將掌有兵權的將領“晉鄙”給殺了。由此可見,將者並非最強,強者無止境,朱亥之流比比皆是。

在歷史記載中,真正意義上的“戰神”人物,最早便是“項羽”。

項羽屬於是自己上場能夠以一當百,當智將也能與運籌帷幄。

在那個時代,項羽學的乃是“萬人敵”,平時的鍛鍊是舉鼎,由此可見項羽在烏江之畔的“神威”,不是胡來的,的確有跡可循。

可這樣的項羽,靠的是什麼“以一當百”?

靠的就是那股“狠勁兒”。

在戰場上,人和人的“身手”有差距,身體素質也有差距,可是人的潛力是巨大的。

偶然的時候,潛力爆發,追平這種差距也是極有可能的。在烏江之畔,“霸王”已經是英雄末路,殺紅了眼,大漢計程車兵們對這樣“不懼生死”的項羽感到恐懼,因此像被“砍菜”一樣。

他們輸的不是武力,不是身手,而是心理,在心理上,他們已經輸了。

可霸王再強,最終也是力竭而敗。

不過話說到這裡,並不是要否認“將軍”的確武力過人,在後世的發展中,除了文科的“科舉”之外,還有一個影響至深的考試專案,那就是關於選拔武將的“武舉”考試。

武舉這個制度誕生於公元702年,這個時間點,正是武則天在位期間。武則天當年選將,有著自己的一套標準,那就是:

“或英謀冠代,雄略過人,總韓、白以先驅,掩孫、吳而得雋;或力能拔距,勇絕蒙輪,冒白刃其如歸,掃蒼璧而不顧。”

武則天的意思很簡單,例如“冒白刃而歸”、“掃蒼璧不顧”,這裡強調的,並不是這些武將要力能扛鼎,要以一當百,不是武力上的強調,而是“精神”上的強調。

她要求的將軍們,是看見了刀刃不懼生死,繼續拼殺,也不害怕殺人過多,得罪上天。

說白一點,武則天要的就是“戰爭機器”。

再之後,便是武舉的“考試標準”。

在唐朝時的武舉,考試標準還是比較完善的,例如騎射(騎馬和射箭)是最為基本的,其次就到了舉鼎和比武,這有些類似於“十項全能”,而這個考試的目的,也是為了選出“武功”基因較好的苗子。

就連“長得端正”、“謹言慎行”,這些都是武舉的考核標準。

由此可見,當時的武舉中,純粹的“武”是不存在的,說到底也是一種綜合因素的集合,這也是被視為將軍靈魂核心的東西。

但凡事也有例外,早在唐朝太宗以及高宗時期,就有一名傳奇般的勇將,名為薛禮,他也就是後世人“演義”中津津樂道的“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

在唐貞觀末年的高句麗戰爭中,薛仁貴橫空出世,在戰場上以一當百,殺敵無數。

薛仁貴的確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砍菜”將軍,殺敵如砍菜,而且他還經常穿著白色戰袍吸引敵人,最終鑿穿高句麗軍隊的防線。

也是因此,薛仁貴被李世民極度重視,直到李治時期,薛仁貴都被視為武力值最高的戰神。

然而薛仁貴和項羽一般,自古以來少有,眾多將領,在面對敵人時,壓根難以做到“砍菜”一般地容易地對付士兵。

除了這些戰鬥值“逆天”的將領,絕大多數、幾乎所有的將軍,都是靠“指揮”吃飯的,唯有一些抱著必死之心的人物,才會親自搏殺。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器越來越殺傷力高,雖然在宋朝之後,中原大地仍舊以冷兵器持續了數百年的光陰故事,但是一些軍隊的“武器”的加強,註定了不存在還有單兵能夠在一定的巧合下,以一己之力擊潰他人的軍隊。

而武舉則是意味著自武周起,時代的特殊性在變。

統治者亦是希望將軍的戰鬥力能夠“規範化”,不再是帶頭衝鋒,而能武的人才那就完全是武將,而若是有一定的戰略智慧的,就會成為智將,這也是智將要比武將地位更高的根本原因。

除了“武舉”這一個特殊的選拔渠道外,在古代的“武勳”世家中,他們有著歷代傳承的“武功”,但是武功的本質與“文化”的本質是一樣的,具備著階級性。說通俗些,那就是這些“知識”是不對外開放的,甚至僅在內部傳承。

如此一來,一些“武將”的後人,的確能夠“身手非凡”,有著過人之處。

比如東漢末年看,猛將確實不少,以數十騎斷後的“燕人張翼德”、神勇的常勝將軍趙子龍,他們其實都是有著“砍菜”一般砍敵人的經歷,符合這種“超凡“武將的標準。

因為這種“武學”的壁壘,會造成士兵和將軍在能力上、武功上的差異。

因為普通士兵往往都是平民百姓組成,他們沒有專業的訓練,在戰鬥時,若不是一哄而上,而是“單對單”,他們很大機率會敗在對方將軍的手下。當然,此事並不是絕對,也有著允許緩和的可能。

“身手”這種概念,有著常年累月的積累,更有著天賦的不同。

歷史上也有著並非是武勳世家的“猛將”後人,他們就是因為身手超凡,於是被重用。但所謂身手,因人而異,殺敵輕鬆,未必是自己太強,也許是敵人太弱造成的感覺。

總的來說,將軍和士兵,更多的差異逐漸變成了“智慧”和技巧上的差異,但卻不是生命能量上的差異。

不存在說一個將軍能夠抵擋成百上千個士兵,即便能夠做到,也可能是謀略上的優勢以及資源上的利用,而且古代的大多數將軍,他們都不是什麼天生神力的天才。

把士兵當成“砍菜”一樣,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歷史上絕無僅有,歷史的一幕幕,看似是一個個人物的對壘,但實際上,更多的“小人物”才是歷史的推動者。

而將軍,也是來自於普通人,最終又超越普通人,可非要說他和普通人有太大的區別,那也是有失偏頗的,只能說,將軍是普通士兵優勢的集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