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幽雲十六州丟失455年,朱元璋一年多收復,有三大原因

幽雲十六州從漢人政權手中丟失是在公元913年,被沙陀人李存勖攻佔,比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時間還早。之後幽雲十六州在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之間流轉,直到公元1368年才被

的大將徐達、常遇春收復,前後時間長達

455年

。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愛將們,為何能做到之前數個漢人王朝做不到的事情呢?

一、南方漢人實力不斷增長

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朝代都是從北向南統一全國,只有明朝是唯一特例。(西漢如果算寬一點,其實也可以算從南到北。)之所以會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在元明之前的朝代,人口、經濟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是中原跟關中地區。這一大片地區大部分土地地勢相對較為開闊,且有黃河以及無數大小支流經過,非常適合農業發展,歷來是人口與經濟的主要來源。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方對南方一直是碾壓的優勢狀態。

南方獲得發展其實還得從三國時期的東吳開始算起,經歷無數次戰亂大量的北方士族與農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跟人口、人才,南方才逐漸開始追趕北方與北方拉近距離。尤其是西晉滅亡士族南遷、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人口南逃、隋唐大運河修建、靖康之變北宋滅亡漢人政權南移等等數次歷史事件,極大促進了南方的發展腳步。

在南宋的時候,南方的人口經濟已經有些接近北方了。而在明朝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收復北方之後,南方在很多層面上其實是超過北方的。比如科舉考試,最初是全國統一試卷,結果江南的學生的成績以絕對的碾壓的優勢壓倒了北方的學生。最後因為北方人抗議,明太祖朱元璋才不得不按區域分配名額進行考試錄取。

人口、經濟、文化各個層面都逐漸超越北方,為朱元璋從南方起步的明朝提供足夠的實力,所以收復幽雲十六州有充足的保障。

二、北方異族政權的實力不斷削弱

大致在武則天時期,東北地區的異族勢力開始逐漸崛起,尤其是在晚唐的時候壯大到可以與中原與南方的割據政權相提並論,所以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才能一次又一次憑藉著跟漢人政權之間此消彼長的優勢牢牢把握住幽雲十六州。

但同時這些異族政權之間也是存在的矛盾與戰爭的,也是在互相消磨著實力。我認為他們在人口與軍事上優勢,在南宋之後其實整體是逐漸下降的。北宋與遼國爭奪幽雲十六州,宋太祖趙匡胤存了很多年的財政收入都沒能打下;到了南宋聯蒙滅金的時候,都不用存很多年的錢就可以去打了(不過也沒真正拿下);而到了朱元璋這裡,收拾完最大的敵人陳友諒之後,就對北方進行秋風掃落葉一般地橫掃了。

當然了北元的實力依然強勁,如果真正拼命,還是會拖很多年時間。但他們內部分裂,恰恰是給朱元璋、徐達、常遇春製造了天賜良機。而分裂態勢,正好就是他們實力下降的體現。

而事實上元末的農民起義,元朝一直是無力管轄的,尤其是南方。但是不管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甚至張士誠,他們都沒辦法獨自剿滅。他們經常做的事情也是拉一派打一派,企圖坐收漁人之利。雖然這對朱元璋的明政權是十分險惡的,但好在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積攢下了足夠的實力;並且在之後與陳友諒的大決戰中完勝,自身損失不大,從而保證了明政權超過北元的優勢。

三、南北部隊軍事差距縮小

長期以來三國時期的蜀漢東吳與之後的東晉、南朝、南宋數個朝代無法自南向北統一,有一部分原因是南方的地理因素導致軍事水平遜於北方。

這個可以從騎兵這裡看出一點端倪,自古以來騎兵都是戰爭制勝的法寶,北方遊牧民族經常接著騎兵優勢長期在軍事上壓制中原漢人政權。漢武帝打西域獲得重要戰馬來源才敢大規模北伐,但滅匈奴也只是慘勝,國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之後的蜀漢、東吳、東、南朝,騎兵規模都很小,確實很難贏過北方。一直到南宋建了幾個養馬場,才在軍事能跟北方平起平坐。

另外一方面,自宋朝以來火器得到發展,科技流逐漸興起,騎兵的作用其實是略有下降的,這也導致蒙古騎兵的優勢相對於南方步兵為主的部隊來說沒那麼大了。

綜上所述,

從歷史格局上來看南方漢人的實力在不斷增長,北方異族政權的實力逐漸下降,而南北軍事水平差距因為戰馬與科技發展逐漸縮小,使得朱元璋的明朝有足夠甚至超過的實力與早已腐朽不堪的北元政權叫板,故而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復丟失了455年之久的幽雲十六州。

我是東海尋人,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歡迎點贊、收藏、分享、評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東海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