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羅馬化的蠻族人與後繼的日耳曼人

引言

如果說舊千年最後1個世紀和新千年最初3個世紀期間,羅馬成功地打亂和掌控住了邊境內外的日耳曼諸部落,那麼在4世紀時,人們可以看到,這些部落開始在西遷的匈奴人、阿瓦爾人、阿蘭人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參與下,以類似的甚至更加成功的方式挑戰羅馬人。

蠻族化的羅馬

他們的官方地位是旅居者,而非公民。只要他們安分守己,他們多會變成羅馬的可靠同盟者。由於他們有很好的軍事經驗(通常情況下,民事服務對非羅馬人是沒有限制的),被同化的蠻族人可以繼續爭取羅馬的公民權,並且可以因其服務而爭得其他榮譽。

臣屬的各部落獲得了公民權,他們擁有與義大利本土人同樣的合法保護和權利。然而,羅馬化的蠻族人,無論是非洲人、日耳曼人還是猶太人,儘管在文化上已經適應而且有所成就,但仍發現身處帝國城市中的他們被視為劣等人。對此,被同化的第一代人尤其感同身受。雖然羅馬元老院認為,部落精英們在其本土社會中擁有的地位有如羅馬的議員那樣,但卻沒有考慮到羅馬人與蠻族人之間的平等問題,僅僅看到他們是類似於羅馬貴族的貴族,對羅馬有用,卻也很危險。

對於羅馬化的蠻族人來說,在羅馬的生活是一種矛盾的經歷。在拉丁語說得十分流利、本土語言和文化褪去之後,他們得到了社會認同。但是在羅馬人的理解中,移居的蠻族人通常是“歸化的”羅馬人,表面高度的成功使他們處於雙重的危險之中。首先,他們在羅馬受到對手的嫉妒,認為他們忠於部落甚於忠於羅馬。羅馬化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也面臨這種猜疑。同樣,羅馬化的蠻族人也有理由對他的部落同胞感到擔心,他們會把他設想為一名外來的走狗,返回部落時會充當暴君的角色。

法律方面一致和分歧並存、文化上混雜的羅馬古代世界裡,蠻裔的羅馬人既不是魚,也不是家禽。作為蠻族,他們是羅馬帝國的潛在敵人,然而,作為同化了的戰士和指揮官,他們也代表羅馬的利益而與其他部落作戰,並因此而贏得羅馬的諸種榮譽。生活在邊境上的部落,大多數沒有公民權,他們發現自己尤其處於一種認同危機中。無論是羅馬人從未接觸過的日耳曼尼亞原始部落,還是經常與羅馬接觸的同盟部落,抑或在羅馬追求職業而被同化了的蠻族公民,他們都必須謹慎行事。

方興未艾的蠻族

公元前1世紀中葉,尤利烏斯愷撒在戰鬥中觀察日耳曼部落時,認為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但是150年後,塔西佗談到了日耳曼人對羅馬軍團和敵對部落所取得的勝利。根據他的描繪,當赤裸的或著裝很少的步兵與衝鋒的馬匹並列前進時,步兵與騎兵單位會組成楔型陣,而且步調一致。

愷撒於公元前51年看到的情況與塔西佗於公元98年觀察到的情況證明,受到羅馬人指導的日耳曼人是快速的學習者。

2世紀上半期,30萬人的羅馬軍隊仍能保護地中海盆地的5000萬民眾。然而,羅馬防備蠻族地區的多瑙河和東部前線正在出現防務上的漏洞。到2世紀中葉,帝國的邊境堡壘和城牆網路需要進一步集中加強。166年是標誌性的一年,25個部落覬覦羅馬的邊境,構成了未來籠罩帝國陰影的前兆。到3世紀,羅馬正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內亂和內戰(235-284)迫使羅馬軍團從漏洞百出的邊境撤 退,以確保國內穩定。3世紀的最後25年內,蠻族人在沒有遭到反抗的情況下越過了羅馬東部的邊界,迫使羅馬加速將蠻族酋長和軍隊與羅馬軍事力量一體化。

在康斯坦茨及其後繼者統治時期,法蘭克人、阿拉曼人、哥特人和薩克森人都被徵召進入同盟部隊。他們代替了從邊境召回來維持國內防禦的羅馬士兵,成為新組建的機動打擊部隊的一部分,以抵禦一些新的部落對帝國邊境的試探。在這些變化中,當務之急的問題是,無論如何佈置,羅馬軍隊是否足夠強大到阻止東部邊境上新的蠻族軍隊的進襲。帝國軍隊在東部地區兩次戰役的失敗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一場戰役是試圖在底格里斯河的馬蘭加附近阻止向西擴張的波斯人,結果是,羅馬皇帝、變節者尤利安與其失敗的軍隊一 起陣亡於戰場。第二場戰役更是生死攸關,在今天伊斯坦布林附近的阿德里安堡發生了針對西哥特人(4世紀從東向西穿越羅馬帝國並最 後定居西班牙的哥特人)先發制人的打擊。

導致阿德里安堡戰役的一連串的事件說明了蠻族與羅馬人之間衝突的極端性。376年,由於受到匈奴人的逼迫,貧困和脆弱的西哥特人在其國王弗裡蒂吉恩的率領下穿越了羅馬邊境。而匈奴人也註定要與羅馬人交戰。與定居帝國境內的其他外來部落一樣,西哥特人同意臣服羅馬併為之服務。然而,西哥特人到來之際,恰值掠奪成性的羅馬軍隊將蠻族移民作為其目標。由於人數太多且很倉促,以至於無法獲得合適的手續和羅馬官吏的監督,結果,在羅馬奴隸市場上,一名哥特人的兒童只能給飢餓的哥特人換來一隻狗的狗糧作口糧。

這種狀況的後果是,激起一場哥特人的聚眾造反,定居在帝國內與哥特人有類似經歷的其他蠻族也參加了進來。當時的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西里努斯描繪說: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人“像殘暴的野 獸……掙脫了囚籠”。正如6世紀的編年史家、哥特人或阿蘭人後裔的喬徳納斯所冋憶的那樣:哥特人“結束了自己的饑荒……也結束了羅馬人的安全……他們不再是外鄉人和旅客,而要做公民和君主°他們開始統治羅馬境內的居民,並且憑自己的力量將遠至多瑙河的整個羅馬帝國北部納入掌控之中”。

當時的衝突是蠻族將後期的古代世界重新構建成獨立的部落王國的第一步,在這些部落國家中,最大份額的獲得者將是法蘭克人。但是,在當時,羅馬人和哥特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378年8月9日,天氣悶熱。這一天,過分相信自己優勢的羅馬皇帝瓦倫斯率領多數配有重甲的約35000人的羅馬精銳軍團,前來抵抗弗裡蒂吉恩率領的哥特人與阿蘭人的聯軍。哥特人與阿蘭人聯軍在人數上估計是羅馬軍隊的3倍,並運用了高超的戰鬥技巧。皇帝受了傷,後來有人發現他爬到了一間安全的小屋中。而捕獲者竟將這位皇帝燒死於小屋中,然後將其骨灰撒在戰場上,而他三分之二的軍隊也死在這一戰場上。

兩年後,也即380年,此後又在382年,西哥特人作為羅馬的同盟者返冋他們在多瑙河東南部的家園,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隨著西哥特人皈依阿里烏斯教派或反三位一體派,羅馬正統的天主教也開始在羅馬帝國的西部地區傳播開來。阿德里安堡戰役的後果是:日耳曼諸部落鞏固其對整個西方世界霸權的道路已經敞開。現在,他們的戰士在事實上已經掌握了羅馬軍隊的每一個高層軍事職位。

如日中天的日耳曼人

西爾瓦努斯和阿博加斯特

4世紀下半期,兩個羅馬化的法蘭克人成為羅馬軍隊最奇指揮官——“軍隊統帥”,分別奪取了他們曾經為之效勞的皇帝的寶座。 第一位皇帝是西爾瓦努斯,他是4世紀50年代奇盧地區的軍事指揮官,儘管是透過武力趕走統治帝國的康斯坦蒂烏斯二世而得到的皇位, 卻是查理曼之前第一個成為皇帝的法蘭克人。第二個帝國的篡奪者是更加勇敢的阿博加斯特。他是388年後羅馬帝國西部的軍事指揮官,殺死了西部皇帝瓦倫提尼安二世,並期望得到東部皇帝狄奧多西大帝的承認。狄奧多西拒絕了阿博加斯特的要求,理由是阿博加斯特是法蘭克人且是個異教徒。作為迴應,帝國西部的真正統治者阿博加斯特的軍隊認可了他們的指揮官的圓滑選擇,將一位毫無政治經驗的修辭學教師擁立為皇帝。

西爾瓦努斯和阿博加斯特兩人都曾短暫地以非法的手段控制過帝國的權力,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前者為自己計程車兵所殺,後者死於狄奧多西大帝指使發動的兵變。然而,對羅馬人而言,他們的故事是一種警示,但這些羅馬人還沒有看到最後的或最強有力的蠻族酋長出現。

斯蒂利科和阿拉里克

羅馬人仍然非常強大。451年,他們在沙隆暫時打敗了匈奴人首領阿提拉,取得了反擊部落入侵的最後一場勝利。儘管現代的歷史學家將羅馬滅亡的時間確定在476年,但是帝國的命運早在4世紀進入5世紀時的世紀之交階段就已經決定了。兩位日耳曼人主導了羅馬帝國衰落和滅亡最具決定性的階段。他們處於各自世界的頂端,而且是不共戴天的敵人。一位是羅馬化的具有半個汪達爾人血統的斯蒂利科,另一位是西哥特人阿拉里克。

前者指揮著西羅馬帝國的軍隊,是實際上的皇帝,而後者的血統可追溯到古代日耳曼王族的巴爾特家族(勇敢者家族)。

斯蒂利科的父親是東羅馬帝國軍隊的一名汪達爾人騎兵軍官,母親是義大利本土人。斯蒂利科從低層幹起,一直上升到與皇帝狄奧多西大帝的養侄女聯姻。這種王室關係使得斯蒂利科升遷至西羅馬帝國軍隊指揮官的地位。此後,狄奧多西任命他擔任10歲的皇子、未來的西羅馬帝國皇帝奧諾利烏斯的攝政王。奧諾利烏斯反過來娶了斯蒂利科的兩位女兒為妻,使得家族關係更加緊密。要不是正在入侵的哥特人破壞了他們的計劃,已經與斯蒂利科之子尤舍裡烏斯訂婚的奧諾利烏斯的御妹加拉普拉希蒂婭,將會增加已深深纏攪在一起的這一羅馬人一汪達爾人家族的王朝聯絡。

與斯蒂利科形成對比的是,當時哥特人阿拉里克沒有這樣一層顯赫的關係。他不向命運屈服,最後將毀滅性浩劫發洩到了斯蒂利科和羅馬帝國的身上。392年,兩支軍隊首次發生衝突,若非羅馬需要哥特人這樣一支同盟軍隊為自己服務,阿拉里克與其失敗的軍隊就已經在戰場上被處決了。394年,阿拉里克的軍隊參加了皇帝狄奧多西大帝懲罰阿博加斯特的弗裡吉德河戰役。聲名遠播的哥特人在第一天就損失了 1萬人,佔其軍隊總數的一半。阿拉里剋期望得到將軍的職位,他的戰士們也希望得到土地,但儘管他們付出瞭如此巨大的犧牲,帝國方面卻對此避而不提。

這種失望在哥特人另一次造反中爆發出來,使得斯蒂利科與阿拉里克再度在沙場上兵戎相見。在這期間,狄奧多西已經死去,現在攝政王指揮著東芮羅馬帝國的軍隊,無論從任何角度講,他都是當時世界上擁有最強大力量的人。397年,再度擊敗了阿拉里克後,他在馬其頓給了哥特人一個新家園,並任命阿拉里克為羅馬伊利里亞地區的軍隊統帥。斯蒂利科期望透過這種妥協來保留哥特人的服役,抵禦席捲羅馬帝國的新的蠻族浪潮。但是,與典型的羅馬對蠻族的處理一樣,他否定了阿拉里克的民事權威,阻止他在靠近羅馬的地區建立一個真正的哥特人國家。

由於在半心半意的臣服和憤怒的反叛之間搖擺不定,阿拉里克在5世紀的頭十年返回義大利時,引起了斯蒂利科的蠻族同盟者的緊緊追擊,並且遭受到代價更為慘重的損失。然而,在新的蠻族入侵義大利北部和奇盧、發生威脅羅馬的叛亂以及405—406年皇帝被推翻之後,阿拉里克被召回義大利居住。作為解救被圍困的皇帝的報酬,阿拉里克要求得到4000磅黃金。斯蒂利科指示羅馬元老院拿出這筆錢。然而,元老們認為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羞辱,因為蠻族付出太少,而得到的卻太多。阿拉里克得到了他想要的財富,但是斯蒂利科及其安定生活著的親屬們卻付出了更大代價。408年,阿拉里克的死敵、新近歸順皇帝奧諾利烏斯的哥特人薩魯斯推翻並處決了具有半個汪達爾人血統的斯蒂利科。這一舉動釋放了羅馬人斥抑已久的怨恨,推動羅馬元老院進

行了慘無人道的復仇:屠殺了數以千計和平生活在義大利的蠻族人。

成千上萬的非羅馬人加入了阿拉里克的軍隊,阿拉里克發動了3次進軍羅馬中的首次進軍。在封鎖了羅馬城的糧食進口後,阿拉里克要求得到城裡所有的能帶走的財物。很明顯,在409年秋天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圍城期間,阿拉里克和他的軍隊希望與羅馬平等對話,要求得到往諾里肯地區的省份,他們希望在那裡再次建立哥特王國。皇帝認為這種妥協會使羅馬喪失一切,因此盡力敷衍,期望帝國軍隊來解救他。

不幸的是,羅馬方面先前主張抵抗的元老院渴望結束對城市的封鎖,因而更傾向於遷就阿拉里克。根據阿拉里克的要求,元老院承認行政氏官阿塔魯斯為替代奧諾利烏斯的新皇帝。

阿拉里克相信這位新皇帝會實現羅馬人與哥特人友好和聯合的夢想。阿拉里克被元老院提升為兩支羅馬帝國軍隊的指揮官,即軍隊最髙統帥,成為第一個指揮正規羅馬軍隊的日耳曼國王(而不是代表羅馬來指揮自己本國的軍隊)。此後,阿拉里克匆忙準備羅馬人—哥特人聯軍對非洲的入侵。這些寬宏大疑的舉措僅僅是用來清除陰謀的打破僵局的決定。然而,不管阿拉里克抱有多大的善意,新皇帝阿塔魯斯一上臺,就站在了元老院中反對哥特人的派別一邊,阻止了羅馬人與哥特人的非洲聯合行動。隨著阿塔魯斯站在被廢黜的皇帝奧諾利烏斯的立場上來攻擊哥特人,哥特人與羅馬人平等相待的夢想永遠消失了。

結語:

隨後,阿拉里克發動了第三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圍攻羅馬城行動。410年8月的三天時間裡,哥特士兵洗劫了羅馬城,並帶著當時只有16歲的加拉普拉希蒂婭離去,據說她落到了阿拉里克的表弟阿陶爾夫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