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朱元璋選朱允炆而棄朱棣,反倒成為他皇位不保的罪魁禍首

公元

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隨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曾不無炫耀地對朱允炆說:“我讓諸王替你抵禦外侮,邊疆的事情你不用操心,你可放心做你的太平天子。”

朱允炆聽完這話,不喜反憂,答道:“敵國入侵,自然由諸王抵禦,可是如果諸王有異心,誰來替我對付呢?”

朱元璋聽完也默然了,反問朱允炆:“你認為該怎麼辦?”

朱允炆略加思索,答道:“以君德爭取他們的忠心,以禮制約束他們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就只能削減他們的屬地;若再無效,就改封到別的地方。如果這樣還不知悔改,那就只好興兵討伐了。”

朱元璋默然半晌,說道:“也只能如此了!”

參照以上老朱家爺孫倆的對話,可以得知,朱元璋和朱允炆其實都對如何約束諸王有過一番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朱元璋並不是沒有想過,但是他對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預估不足。

朱允炆是認真考慮過的,否則不會向朱元璋提出這個問題,並且能回答得如此有條理,步驟清晰,徐徐圖之。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後來的結果來看,21歲即位的年輕天子朱允炆,是一個理論上的高手,行動上的矮子,說起來看似頭頭是道,實際操作起來,毫無章法可循,這也是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對諸王的防範意識不足,是有原因的,他認為對於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外姓功臣,而不是朱姓王侯。

洪武三年,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對建立新朝有功的眾臣論功行賞,封10人為公爵,28人為侯爵,丹書鐵券。

隨著江山穩坐,這位草根出身的大明天子開始憂心忡忡,怎樣才能為子孫後代剷除任何能夠威脅朱姓王朝的潛在性威脅?怎樣才能使子孫後代可以安穩坐江山,一世、二世乃至萬世?

於是,過往一起並肩作戰,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名臣,開始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

不過短短20年間,從前的有功之臣被打為亂臣賊子,三宗九族也被滅個精光。這些功臣中,既有與朱元璋是兒女親家的胡惟庸、李善長、徐達,也有為明朝立功無數的大將軍藍玉。

功勞越大,戰力越強,威望越高,勢力越大,死得越慘。朱元璋對於臣下的刻薄,由此可見一斑。

功臣良將都殺乾淨了,總得有人幹活不是,江山誰來坐?朱元璋又廣封朱氏宗親,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侄孫,都被封為藩王,給地給兵又給錢。

朱元璋將九個兒子,分封到東北到西北的邊境,抵禦外侮,按照地勢自東往西分別是:遼、寧、燕、谷、代、秦、慶、肅九王。

這九王佔據戰略要地,雖然不管民政,但是為了戍邊,各自擁有可以直接指揮的“護衛”,並且有權節制當地的軍隊,可以徵調各路軍兵。

可以說,朱允炆即位之後遇到的最棘手的削藩問題,是朱元璋一手促成的。

建文帝剛即位,就開始著手削藩,是因為他在身居儲位之時,就因為感受到他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對他不遜的刺激而早有的打算。

1396年,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召集諸子在東宮參見朱允炆,也就是讓朱允炆的叔叔們拜見未來的皇帝,當時諸王對朱允炆態度傲慢,厚道謙和的朱允炆內心非常不安,在東宮按照朝廷禮制接受參拜後,趕忙入了內殿,以“家人禮”拜見了諸位叔叔。

正是因為朱允炆在身為儲君之時,諸王帶給他的這種刺激和高壓,讓他知道他的這些叔叔中,必有心存異心,覬覦大位之人,所以才有了跟朱元璋的那一番對話。

朱元璋當然知道朱允炆的擔心都是實情,所以在臨終前特地頒佈遺詔,叮囑諸王不必至京師奔喪,各藩王就藩地方的官吏,都受朝廷節制。

這兩點,就是朱元璋為朱允炆考慮,以免諸王來朝,不服幼主,若有人心懷不軌,必然會起謀逆之心;官吏受朝廷節制,作用顯然也是為了防範諸王。

可以說,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人就是這樣,無論生前如何雄才大略,死了之後的事情,就不是他能控制得了。

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皇權更迭,大明朝文臣武將沒人出來鬧事,倒是新登基的皇帝開始著手削藩,隨後燕王朱棣橫空殺出,叔侄相爭,同姓相殘,4年靖難之役,城頭變幻大王旗,朱棣坐上了原本與他基本無緣的龍椅。

其實,在燕王朱棣起兵之前,建文帝是很有機會將這場戰亂消弭於無形的,可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浪費了這些機會,我們下篇文章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