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藺相如位居廉頗之上恰如其分

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學生時代都學過《完璧歸趙》以及《負荊請罪》這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藺相如透過自己的一通操作猛如虎,挫敗了秦昭王想要霸佔趙國國寶和氏璧的企圖,成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有勇有謀”;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廉頗,則教會了我們什麼叫做“知錯能改”、“大公無私”。誠然這兩個故事本身確實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充滿了正能量,值得我們積極學習和千古傳誦,但既然作為歷史故事,其實它就免不了要被人從歷史的層面去審視。

於是乎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就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史記》記載,藺相如在完成了任務後,得到的獎勵是“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人以右為尊,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其中隱藏的含義就是藺相如的地位高於廉頗。

那麼我們就要問,為什麼一個初出茅廬的藺相如,僅僅因為一次外交活動,就能取得比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更高的官職呢?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隱情呢

01

首先,藺相如對於趙國屬於“稀缺性人才資源”,這點是他能夠獲得較高地位的最重要原因

這點怎麼解釋呢?那就要從趙國的歷史發展來看了,眾所周知,趙國得以建立的根本是源於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事件,原本強大的晉國被分為了韓、趙、魏三個諸侯。這其中趙國的土地面積是最大的,照理說也應該最強,但要命的地方在於趙國的地理位置非常不便,緊靠秦國,邊境直面匈奴人,而且有個國中之國中山國將國土分割成了兩半。

這種現實情況在很長時間

內導致

趙國無法全面開始封建化改革,只能採取頻繁地對外戰爭活動來維持基本的國家領土安全。因此趙國的軍事人才產出數量遠大於其他國家,但內政人才卻極為缺乏,原因無他,趙國要不斷跟敵人打仗才能維持存活,而一個過度重視作戰的國家也必然會很難拿出多餘的時間認真治國。

而藺相如的出現,剛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趙國內政人才的空白。相比層出不窮的軍事將領,藺相如透過“和氏璧事件”,表現出了自己縱橫捭闔的分析和協調能力,且在趙國外交層面做出了巨大功勳。

本質上正是趙國最需要的一類非軍事型別的官員,透過厚待藺相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趙國未來招攬人才做出一個表率,開拓趙國新的發展道路,因此藺相如獲得比廉頗更高的地位,起到的是一個“千金市馬骨”的宣傳作用,其表現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意義。

02

其次,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跟趙惠文王鞏固政權的合法性有直接關係。

趙惠文王能夠登上王位,其實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其父趙武靈王原本冊立的趙惠文王的兄長趙章,但後來因為寵愛惠文王的母親,最終廢立趙章的太子之位,改立趙惠文王。但後來趙武靈王又覺得對不起長子趙章,試圖直接將趙國割成兩半,分別給兩個兒子統治,這件事直接導致了“沙丘之變”,趙武靈王被困死在沙丘宮中,趙惠文王得以成功掌握大權。

但政變留下的政治陰影是難以消除的,必然會讓整個朝廷內部人人自危,況且此前趙武靈王是透過讓位的手段確立

趙惠文王之地位

,自己號稱“主父”,趙國內部依然是一個二元化的政治體系,趙武靈王所任用的臣子和制定的政策並沒有從趙國的發展模式中消失,因此趙惠文王在自身掌握權力治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將父親的政治影響力從國家中剔除出去,確立自己的威望。

那麼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選拔屬於自己的人才,任用自己的嫡系臣子,一步一步地扶植這些人掌握權力,從而起到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貫徹落實到全國的作用。藺相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透過宦者令繆賢推薦得到重用,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任何派系和背景,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符號和標杆人物,而他想要在趙國立足,只有充分依賴趙惠文王才能夠做到,否則沒有任何人可以接納他。

這樣一個無基礎、有才幹的人物,可以說全面滿足了趙惠文王培植自身政治力量的基礎要求,因此大力重用甚至於將藺相如直接提拔到一個值得商榷的高位,也包含趙惠文王對於掌握權力的良苦用心。

基於這兩點考慮,重用藺相如本身超過了廉頗,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