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袁紹篇(尾聲,其三)——盟主背後的陰暗

漢末群雄系列之袁紹(尾聲,其三)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袁紹重大事件之十八——韓馥之死

袁紹懂得招攬人心,懂得傳播名聲,只是人才招來了不能善用,名聲傳出去不能維持,都是流於表面形勢而已。而一旦擁有了,袁紹卻沒有更加深遠的打算,或許是立刻喪失了精心維護的興趣。這樣的例子很多,而最早也最重要的案例,就發生在韓馥身上。

對於人才隊伍的管理失敗我們後續再說,下面先談談名聲的維護。

對於韓馥,筆者專門開篇寫過,當時的結論是袁紹無意下殺手,韓馥的自殺屬於驚弓之鳥,內心太過脆弱的結果。從韓馥的角度而言,這個結論筆者仍然維持不變。不過這次我們從袁紹的視角出發,來探尋一下事件的另一個角度。

韓馥讓出冀州牧後,被袁紹上表為奮威將軍,當然手裡沒有一兵一卒,只是掛個虛職。原想著安度餘生遠離爭鬥,隨後卻發生一系列事情,不斷加重韓馥的疑心。

開始是魏軍的審配、

鹿的田豐兩人分別被袁紹任命為治中、別駕,這兩個人都是性格非常剛直,原來在韓馥手下鬱郁不得志,此番袁紹非常器重,讓韓馥內心不安,擔心受到打擊報復。根據史料記載,審配與田豐確實個性非常強,熟悉正史官渡之戰及後續袁氏敗亡經過的朋友應該都有所瞭解,相關事件後面再細聊。總之,韓馥的擔心也算情有可原。

不久,董卓得知袁紹控制了冀州,於是派出使者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前往河北,打算以朝廷名義跟袁紹緩和關係。不過袁紹做得非常絕,為徹底劃清界限表明反董決心,他命河內太守王匡將胡母班和吳修殺掉。不管朝廷被誰控制,這兩人總歸是朝廷的使者,他們名義上代表的是皇帝而非董卓。但袁紹卻讓王匡殺掉二人,其動機令人懷疑。

王匡也是諸侯之一,是袁紹最忠心的小弟,這胡母班可是王匡的妹夫,王匡仍然照殺不誤。袁紹到底為什麼堅決要殺朝廷使者?因為這樣的行為太極端。那袁紹為什麼非要走極端?為了逼董卓也走極端。

《三國志·袁紹傳》載: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鋒起,莫不假其名。

史書中這段話是緊接著袁紹指使王匡殺掉胡母班、吳修的,所以很明顯,袁紹在京城中的叔叔袁隗等宗族被董卓殺掉,直接原因就是為了報復袁紹殺朝廷(實際是董卓)派出的使者。陰謀論一點,袁紹親手促成他叔叔袁隗等親族的滅門。假使袁紹不殺使者,即便做些表面功夫,董卓也不會把事情做絕。

袁紹到底在幹什麼?他想要什麼?

上面引用史料的後半句就是他想要的。袁家為了反董大業搭上了宗族滿門性命,天下豪傑群情激奮,不是投奔袁紹就是打著袁紹旗號起兵,討董聯盟盟主之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要知道之前袁紹可是打算擁立劉虞為帝,失敗後轉而搶奪韓馥的地盤,這兩件事讓他的聲望有所受損。透過董卓滅掉袁紹宗族一事,裹挾著家仇國恨的多重情感,人們又一次聚攏在袁紹身邊。

而韓馥呢,他是袁紹擁立新帝的政治盟友,是袁紹搶奪冀州的受害者,沒人比他更瞭解袁紹的陰暗面。韓馥發現真實的袁紹為了權力如此不擇手段如此冷血,不禁更加懼怕。

第三件事,是一個叫朱漢的人以前跟韓馥有過節,後來袁紹任命其為都官從事,朱漢盤算著幹掉韓馥,不僅能報私仇還能讓袁紹高興,於是發兵包圍韓馥宅院,自己衝了進去。韓馥逃到屋頂,朱漢抓住韓馥大兒子,將其雙腳打斷。袁紹得知震怒,立即把朱漢抓起來處死。正是這件事促使韓馥下定決心離開冀州,袁紹也沒有挽留。

第四件事,韓馥逃到陳留太守張邈處。後來袁紹的使者拜訪張邈,在酒席上使者當著韓馥的面跟張邈低聲耳語。韓馥認為這是要張邈殺掉自己,於是藉口上廁所自殺了。

整理一下。

第一件事

,袁紹提拔審配、田豐,從袁紹角度可說是正常的選拔人才,而韓馥出於人身安全的擔憂也情有可原。

第二件事

,袁紹殺死朝廷使者激怒董卓,間接害死袁氏宗族,從袁紹角度跟韓馥沒什麼關係,但韓馥發現了袁紹的人性陰暗面,更加不安。

第三件事

,從袁紹的角度,抓到朱漢處死,表明自己沒有要害韓馥的意思,但韓馥及其親人已經受到人身傷害。這也是爭議最大的一件事:為什麼朱漢會覺得殺掉韓馥能讓袁紹高興?韓馥雖說已經失勢,但也身份敏感,這種事朱漢不會完全憑空猜測,一定有某種訊號給了他這種感覺。最低限度,從袁紹之前的表現可能並不在意韓馥的生死,最差就是無所謂,不會幫他。然而朱漢自己卻死了,這不太合理。所以韓馥仍然不信任袁紹。

第四件事

,如果使者跟張邈確有秘密要談,完全可以另找時機商談,卻故意挑韓馥在場時耳語,這個行為擺明就是做給韓馥看的。就是為了刺激韓馥,噁心韓馥。

正常人不會這樣就去自殺,然而韓馥經過多次的心靈摧殘其精神世界已經脆弱不堪。可以說袁紹確實沒有想殺死韓馥,但如果韓馥在跟自己無關的情況下死掉,袁紹應該並不在乎,甚至有點高興。也許只是不想韓馥死在冀州受人非議,到了別人地盤上,就無所謂了。

韓馥

袁紹重大事件之十九——兄弟反目

《英雄記》載:是時年號初平,紹字本初,自以為年與字合,必能克平禍亂。

袁紹奪取冀州是在初平二年(191),袁紹表字本初。本初,初平,袁紹覺得冥冥之中好像命運安排他來平定亂世,開創新時代。在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下,袁紹絕不容許關東諸侯有人挑戰他的權威。

然而偏偏就有一個不識相的,袁紹這個聯軍盟主忙著擴張地盤吞併其他諸侯,還真有一路諸侯跑去跟董卓真刀真槍廝殺,而且還攻進洛陽,把董卓堵在函谷關以西不敢出來。這一路不是別人,正是袁紹的弟弟袁術。我知道許多朋友想說孫堅,不過孫堅本質上並非單獨的勢力,從討董開始孫堅就是袁術的部下,只不過袁術後來有稱帝的黑歷史,加上孫堅之子孫策開創江東基業,所以習慣上討董這段歷史都淡化袁術作為孫堅的主公,而只突出孫堅的個人武勇。

袁術為什麼堅決跟董卓開戰而不像其他諸侯儲存實力,在袁術篇系列裡已經有過詳細分析,就不重複了,簡單來說有家族仇恨,也有爭奪權力的策略問題。總之,袁術有實力,加上討董正面戰場獲得的聲望,關東諸侯中當時只有袁術對袁紹形成實質性威脅。

袁紹袁術兄弟出身汝南袁氏,汝南郡在豫州,袁術因為近水樓臺而先把勢力擴張到豫州,並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

初平二年(191)冬,趁孫堅領兵西進繼續討董時,袁紹卻派周昂(一說其弟周喁)擔任豫州刺史,帶兵襲擊孫堅治所陽城。得知後方遭襲,孫堅只得放棄討董回師救援,儘管袁術與孫堅擊退了袁紹軍,但隨著袁家兄弟徹底撕破臉,討董聯軍名存實亡。

那麼袁紹為什麼要襲擊孫堅,阻止袁術西進?放手讓袁術跟董卓去拼命,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不好嗎?結果身為盟主卻阻止討董,實在太心胸狹隘。

其實問題沒這麼簡單。袁術以及孫堅原本西進的勢頭很猛,收復洛陽後繼續推進,最遠時已經距離函谷關不遠。考慮到董卓外強中乾的本質,雖然擁有涼州精兵但朝廷百官與其離心離德,袁術破關入長安並非不可能。換做別人也就算了,偏偏袁術跟自己出身相同甚至在某些人眼裡更加正統,再讓他擊敗董卓迎接皇帝,那袁紹兵力再多也無濟於事,頂多是個地方諸侯,袁術卻成了再造漢室、奉天子以領不臣的那個人。

所以袁紹必須阻止袁術繼續西進,這不是豫州的爭奪,而是天下的爭奪。就結果而言,即便沒搶到豫州,但只要破壞袁術的戰略就算成功。

然而,袁紹的行動成功了,卻沒完全成功。這場戰鬥節外生枝,惹出了意想不到的矛盾。

公孫瓚

袁紹重大事件之二十——交惡公孫瓚

上期文章提到沮授版的隆中對給袁紹規劃了四步走的戰略,北方的公孫瓚是第三步,在此之前要先平定青州黃巾軍以及黑山軍,將青州與幷州掌控在手,再與公孫瓚開戰。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袁紹與公孫瓚的矛盾提前爆發了。

其實早先袁紹與公孫瓚的關係還算不錯,袁紹想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不成繼而與其疏遠,公孫瓚因為擁兵自重也跟上司劉虞不睦,加上兩人又串通一氣打韓馥地盤的主意,所以有過一段蜜月期。

只是袁紹與公孫瓚都日漸強大,地理位置決定了公孫瓚想要擴張只有南下一種選擇,早晚與袁紹發生衝突。當初袁紹藉口公孫瓚攻打冀州逼迫韓馥讓位,是真的寫信邀請公孫瓚來分蛋糕的。然而袁紹得手後並沒有分給公孫瓚好處,工具人公孫瓚忍下這口氣沒有撕破臉。

公孫瓚不好跟袁紹發作,於是轉而把氣撒在了青州黃巾軍身上。青州黃巾與黑山軍一東一西原本相距遙遠,但黃巾軍拖家帶口三十餘萬人,這些原來的農民不再務農而轉戰各地,糧食總有耗完之日。當地找不到糧食,青州黃巾軍開始向河北移動,打算與黑山軍匯合。

公孫瓚領兵兩萬至渤海郡東光縣,在東光南面大破黃巾軍,據《後漢書》記載,這一戰公孫瓚斬首三萬,繳獲車輛數萬,俘虜七萬,另有數萬黃巾軍死亡,黃河都被染紅。公孫瓚一戰揚名,被朝廷封為薊侯。

請注意,戰場在渤海郡,這可是袁紹起家之地,公孫瓚把戰場選在這裡,擺明是在向袁紹示威,發出及其強硬的警告訊號。無巧不成書,原本來展示肌肉的公孫瓚直接順勢向袁紹發起了全面進攻。

原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越死在了陽城。

之前,幽州牧劉虞在長安做官的兒子逃出來被袁術軟禁,要求劉虞派兵支援其討董大業,劉虞不顧公孫瓚勸告真的派出幾千騎兵給袁術。公孫瓚見劉虞不聽勸,轉而派人聯絡袁術,怕袁術因為自己起初反對借兵,公孫瓚還派堂弟公孫越又帶了一千多騎兵支援袁術。

公孫瓚結交袁術倒未必是為了對付袁紹,他更多是想把劉虞派去的幾千騎兵收歸自己,跟著袁術打董卓,打贏了也有他的功勞,袁術一高興也許還能連本帶利還給自己。從公孫越跟著孫堅作戰能看出,這支幽州騎兵確實是用在討董上了。然而袁紹派出的周昂襲擊陽城,孫堅只得回救,這場仗本來也不是什麼大戰役,公孫越偏偏命不好,被流矢射中身亡。這便是袁紹袁術兄弟爭鬥的節外生枝。

《英雄記》載: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說公孫瓚進攻袁紹是臨時起意,史料其實沒有明確記載,是筆者的推論。因為公孫瓚到渤海是為了討伐黃巾軍,帶著兩萬人深入冀州腹地,這種行動事先一定告知了袁紹,所以袁紹才沒有阻止。筆者認為,這更可能是袁紹向公孫瓚示好,把這三十萬黃巾軍的戰功讓給公孫瓚,作為利用公孫瓚逼韓馥退位的補償。

然而就在此期間傳來公孫越死於袁紹軍亂箭下的意外訊息,公孫瓚原本就憋著一肚子火徹底爆發,立即調轉兵鋒跟袁紹全面開戰,兩場戰役來了個無縫切換。

至於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如何發展,下期繼續講述。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