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長平之戰本就是秦趙兩個大國的國力之爭,其他的五國不會摻和

長平之戰本就是秦趙兩個大國的國力之爭,其他的五國不會摻和

其實我感覺,趙國之所以沒有擊敗秦國。是因為胡服騎射改革大範圍的對軍事進行的改革,但對其他的改革較少,也就說他是有片面性的,並不像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的全面和徹底。長平之戰本至少就是兩個大國的國力之爭,其他的五國不會摻和,因為趙強,秦強,不管哪個被消弱了,對他們都是有益的。至於趙括跟白起之比,我認為趙國真的耗不住,還不如拼一把,當時整個趙國可能想的就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會去拼,而當時數得上號的人都傾向於防守。只有一個父親是趙奢這種曾經擊敗國秦國的人。而且這個人以極高的軍事述說能力,給趙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還是激進派。所以不派他派誰到那裡繼續打進攻,國力不行,所以便賭上國運了。

其次,戰爭機器開啟,秦趙前後對峙三年,在這三年間,增兵工作是逐步進行的,但是糧食隨著前方戰線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糧食供給量也越來越多。古代糧食供給跟現在不同,運輸工具原始,路上的消耗極其驚人,根據集糧距離前線的遠近,路上消耗量也不僅相同,但是有30%-40%的糧食都被路上消耗了;其次是秦趙所說的前線軍隊有四五十萬,實際上是把後勤算在裡面的,但即便如此,一個人口只有三五百萬的國家,要供給四五十萬人在前線對峙,而四五十萬人又不能參與農業生產,除此之外,還有軍隊損耗,需要把農業生產力源源不斷供給前方當士兵,這期間計程車兵、糧食、兵器等消耗是驚人的。可以說,三年對峙幾乎把雙方國家的儲糧消耗完了。

趙王和平原君當初的對策是全取上黨,上黨高地在趙國手中,不止是對秦國,對韓國和對魏國都是戰略壓制。秦軍攻的太快,廉頗守不住南上黨,所以退而求其次固守丹河保持對南上黨的壓制態勢。如果消極防守,僅守衛長平關和故關,秦軍固然是打不進去,趙軍也打不出來,等於被封住攻擊路線。秦軍連續三年攻擊韓國,向北全取河東,建立攻伐關東六國的大本營。向東白起攻下太行道,攻佔重要據點野王,將韓國攔腰斬斷,於是韓上黨投靠趙國,引發長平之戰。

秦軍佔據野王,不止是斬斷了韓國,也等於把刀尖頂在魏國的胸口,魏國同樣寢食難安。廉頗保持對南上黨的壓制和牽制,很難說沒有考慮配合魏國反攻野王的打算。趙括同時丟掉長平關和故關,被廉頗修築的三道防線困死,在我們看來的確是不可思議,當然也有人猜測上黨人叛變投靠秦國,導致秦軍輕而易舉的佔據了長平關,不過並沒有確鑿的證據,目前主流還是認為趙括粗心大意,防線全線潰敗。戰略層面廉頗的目的完美達到,縱使不能與秦軍在晉城盆地爭鋒佔到便宜,但保底上黨盆地已是囊中之物,趙國都城邯鄲的西面有了屏障。

如此下去,秦趙雙方各自鳴金收兵,趙國獲得上黨盆地,秦國鞏固晉城盆地,休養生息,開啟下一輪的較量。然而趙王的神操作主動葬送好局,紙上談兵的趙括開始了他拙劣的演出,帶領40萬趙軍衝下高地,被不得寸進的對手乾淨利落的完成了一波團滅,更可笑的是廉頗苦心經營的百里石長城竟然被奇襲佔領,後方糧草斷絕,本應成為趙軍生命線的百里長城到了趙括手裡成了勒死趙軍的一條鎖鏈,40萬人灰飛煙滅,千年來長平古戰場不斷湧現的森森白骨警示後人愚蠢的代價,還有自作聰明之人妄圖為這亙古未有的蠢才翻案,可問過黃泉之下屈辱死去的四十萬孤魂野鬼。

事實上面對所向披靡的秦軍,除了倉促佈防的高平關至界牌嶺一線被突破,秦軍再難前進一步。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形成對峙的局面,兵不血刃的達成把上黨納入版圖的戰略目的,並且可以依託有機地形,待勞師遠征的秦軍疲敝之際,有機會將晉城盆地收入囊中,目前為止趙軍起碼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雖然在界牌嶺一線的區域性戰場中趙軍遭到了挫敗,但這對於倉促奔赴長平現場的趙軍本就是可以接受的,不能把一城一地的得失當做是整場戰役的失敗,當成廉頗整個戰略部署的失敗。

至於秦國,我覺得秦國並沒有堵上多大的國運。他賭了沒有,他肯定是賭了的,因為這種戰略性的戰爭,必然是會賭上一些國運的,但我相信,就算他敗了,他的國運也消耗不了多少,因為還是最本質的問題,趙國之所以沒有完全的恢復過來,是因為他本身的改革是偏向軍事的,而秦國的改革是較為全面的。所以,就算秦國損失這一部分的國運,他還有辦法補救,但是給趙國了打擊就是毀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