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樓蘭古國消失之謎:一座繁華的城市,為何突然被歷史抹去了?

西域迷眼中的古西域,就像一位戴著面紗的神秘少女一樣,只能從她的眼神中讀到風韻,卻無法一睹其貌。在那條享譽盛名的絲綢之路上,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又有多少文明,被黃沙所覆蓋呢?

聊起古西域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樓蘭之謎。可以說,樓蘭古國的消失之謎,在西域諸古國中頗具代表性。一座繁華的城市,為何會突然被抹去了,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又去了哪裡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考古界於羅布泊有了重大發現。

除了一批年代久遠的文物之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具儲存完好的乾屍。據悉,古屍已有三千八百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立即在海內外引發轟動。這具“樓蘭女屍”,是現階段我國考古界發現的歷史最悠久且儲存最完好的古屍之一。

樓蘭的歷史相當悠久,比絲綢之路的歷史還要長,在公元前許多年的史料中就已經出現了關於這座小國的記載。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處於焉耆國、精絕國、拘彌國、于闐國、車師國之間,且與敦煌連通。這個國家的人口比較少,領土也相對狹小。不過,正是因為該國地處絲路之要衝,繁榮的經濟使這個國家十分富庶,在西域三十六國中屬上游水平。

最早使用“樓蘭”這個稱呼記錄這個小國的史料是《史記》,原文如下:“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史記》中記載樓蘭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我們仍能獲取一些關鍵資訊。在公元三世紀以前,雖然樓蘭已建國,但它卻受到了月氏人的統治,成了大月氏的附庸。公元前一世紀,月氏被匈奴擊敗,樓蘭又成為匈奴的附屬國。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夠看出,樓蘭的軍事實力非常弱小,根本不是大月氏、匈奴等龐然大物的對手。西漢時期,樓蘭的總人口約為一萬四千人,樓蘭軍隊僅有三千人。在動輒萬人、十萬人的古代戰爭中,樓蘭的軍事力量非常不起眼。

在西漢之前,住在中原的漢人根本沒聽說過“樓蘭”這個名字。所幸,大漢使臣張騫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打開了人們的視野,讓人們瞭解到遠在西域的中西亞諸國。

絲綢之路開啟後,這個地處絲路關節的小國知名度越來越高。雖然,樓蘭的人口甚至比不上漢朝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縣”或“道”,但這個小國家的富裕程度卻令人歎為觀止。由於西域與中原的商人在通商的過程中,必經樓蘭國,這個國家也一度成為重要的貿易市場。所以,樓蘭人的生活十分富足。除了經濟上的便利之外,西域與中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樓蘭發生碰撞,使樓蘭獲得了更加發達的文明,進而成為沙漠中的天堂之國。

遺憾的是,樓蘭的一切繁榮,都是建立在中原與西域穩定的外貿關係上的。西漢覆滅後,絲綢之路上的繁榮景象不復存在,中原政權忙於割據內戰,根本無法繼續保證西域的安危。隨著中原與西域斷絕聯絡,“樓蘭”就這樣消失在中原人的視野中。公元四百年,法顯西行時途經樓蘭,然而此時的古國已不復存在,只有“死人枯骨為標識耳”,默默地證明著樓蘭文明曾存在於世。

1988年,我國考古界聯合日本考古界,組織了一隊考古人員,重走絲綢之路,揭開樓蘭消失之謎。

考古人員從敦煌出發,進入人跡罕至的荒漠,在危機四伏的沙丘中摸索了數日,終於找到了古建築的殘骸。往日那些宏偉的房屋、佛塔,如今皆已被風沙侵蝕。經考古人員的努力,終於發現了一些關於樓蘭消失的線索。

根據考古人員的發現,樓蘭的人口數量與史料中的記載有些出入。在遺址中,考古人員總共找到了十二座聚落,有可能是從前的樓蘭村莊。據此推測,樓蘭國的人口應該有數萬。至於樓蘭失落的原因,起初人們認為是瘟疫所致。受到瘟疫的影響,許多樓蘭人不治身亡,倖存者被迫向南方遷移,最後在今米蘭地區定居。

《水經注》記載,自東漢之後,樓蘭便因為氣候問題連年乾旱。為了解決水源問題,敦煌索勒帶著一千人來到樓蘭,並號召龜茲國、鄯善國、焉耆國各派一千人抵達樓蘭,在注濱河展開引水工程。四千人晝夜趕工,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挖通了河道,為樓蘭人解決了水源問題。遺憾的是,後來注濱河同樣乾涸了,樓蘭人失去了最後的水源。

水資源的匱乏,為瘟疫的蔓延提供了溫床。沒有水源,樓蘭城的衛生情況日漸惡化,樓蘭人的抵抗力也越來越弱。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中,大量樓蘭人染病身亡,活下來的人不得不逃出這座城市,尋找新的家園。由氣候變化引申而出的一種說法是,隨著氣候變暖以及土地沙化嚴重,羅布泊的湖泊乾涸了,為了尋找水源樓蘭人不得不向綠洲遷徙。

畢竟,瘟疫的爆發,現階段仍找不出佐證。

相比於這兩種說法,“樓蘭廢棄說”比較盛行。由於絲綢之路被廢棄,所以樓蘭人失去了生計,不得不尋找新的聚居地。在西漢時期,漢軍在西域大規模駐兵屯田,帶動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兩晉之後,中原政權在西域的駐軍也向北方轉移,樓蘭古城失去了作用,樓蘭人不得不進行遷移。

不過,這些說法顯然不具備說服力。根據史料記載的法顯和尚所發現的“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來看,樓蘭人經歷了一場浩劫,所以才會留下屍骸遍野的慘象。究竟是怎樣的浩劫,能讓倖存的樓蘭人在未替死者收殮遺骨的情況下遷徙呢?況且,在一千六百年前羅布泊還是一片綠洲,在此期間塔里木河、孔雀河水源相當充足,而且距離樓蘭古城的距離不遠,當地人根本沒必要大費周章地在注濱河取水。

據此,有人提出一種更符合現實的“戰爭說”,有學者認為致使樓蘭消失的浩劫正是戰爭。樓蘭國地處交通要道,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只要能打下樓蘭,便可擁有一座連通西域各地的要塞。顯然,對於一些好戰的國家來說,樓蘭乃必爭之地。前文我們提到,不論是史料的記載還是考古發現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樓蘭人口極少。

就算幾萬樓蘭人全民皆兵,也無法與強勢的匈奴、月氏、吐蕃等軍隊相抗衡。我國考古人員在樓蘭遺址中發現了數個墓葬,這些墓葬中的墓主人分別屬於不同人種。這一發現提供了兩種可能性,一是樓蘭人種成分複雜;二是樓蘭有可能遭到了侵佔。既然如此,樓蘭毀於戰爭也就說得通了。佔領著因為某些原因,在樓蘭國進行屠城,將這座文明抹除了。

此外,還有一些推論是建立在“戰爭說”的基礎上的。西域文明繁衍多年,氣候無端發生劇變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導致環境變化的只有可能是戰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些遊牧部落經常在樓蘭上游放牧,並在該地挑起戰爭,以至於樓蘭上游的植被和水利設施遭到破壞。公元三世紀前後,羅布泊下游河床淤塞,以至於湖泊的水位提高,向樓蘭城蔓延。在這場洪災中,孔雀河、塔里木河等河流湧入樓蘭城,將這座古城瞬間摧毀。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真的呢?筆者更傾向於“洪水說”。

在樓蘭城遺址之中,考古人員找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包括不少頗具價值的文獻和財寶。此外,樓蘭遺址之中,並未出現戰爭的痕跡。由此可見,這座古城並非毀於戰爭。前文我們也提到了,如果是瘟疫、旱災等災難,雖然能讓樓蘭古國毀滅,但不會出現遺骨、財寶無人收拾的情況。

由此可見,最有可能導致樓蘭消失的,只有“洪水說”。在當時,樓蘭地區的確發生了戰爭,但戰爭的地點並不是樓蘭古國,而是羅布泊流域。戰爭難免會使大量森林被砍伐,以至於土地沙化越來越嚴重。況且,在樓蘭地區駐軍屯田的軍隊,同樣要大量燒荒。樓蘭地區的綠植被破壞後,水土流失,河床抬高。

從樓蘭國的地理位置來看,洪水發生後樓蘭城外一片汪洋,樓蘭國雖然建立在高地平臺上方,可隨著樓蘭國原址地殼沉降,洪水席捲入城,瞬間毀滅了樓蘭文明。當然,這種說法也有不符常理的地方,地殼的沉降通常是緩慢性的,樓蘭發生洪災後樓蘭人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進行遷移,而是等待洪水淹沒城市呢?

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學家會給出一個足以服眾的答案。

參考資料:

【《水經注》、《樓蘭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