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劉邦對名不見經傳的盧綰非常好,盧綰為何還要反叛劉邦呢?

這事真不怪劉邦,他原本想要送盧綰一場大富貴。

可惜盧綰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劉邦的用意,被人一忽悠就信了,才最終做出了反叛的行為。他的大好前程也就此作廢。

要說劉邦手下的大臣中,他一直以來最親近的,既不是樊噲、也不是蕭何、更不是張良,而是名不見經傳的盧綰。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兩人的父親本來就是世交好友,加上劉邦和盧綰又是同一天出生又一起唸書。這就導致二人是真的從小玩到大。

二人一起闖禍,一起玩耍,無論做什麼都在一起。後來他們長大成人後,劉邦經常闖禍被官府追捕,盧綰依然陪伴左右。

所謂的好基友,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後來劉邦起兵反秦,盧綰以賓客的身份追隨劉邦。此後雖然盧綰不斷升官,但是一直呆在劉邦身邊。

劉邦這麼做,應該是擔心盧綰的安全,但是這也導致盧綰基本沒有什麼功績可言,就算打了勝仗,那也是算到劉邦的頭上。

可是盧綰依然沒什麼怨言,繼續陪在劉邦身邊盡力輔佐著他。他的勤勉劉邦自然看在眼裡,因此平時對他的封賞一點也不吝嗇。

當天下大局已定的時候,劉邦開始找機會讓盧綰立功,這樣自己才好名正言順地給盧綰封爵。

當項羽大敗時,劉邦懸賞抓到項羽者,不論生死,賞金千兩,封萬戶侯。其實就是給盧綰建功立業的機會。

可惜盧綰運氣不好,什麼都沒搶到。反而便宜了另外五個人,他們各自搶到了項羽的一部分,都得到了不錯的封賞。

好在項羽敗亡後,項羽手下的臨江王共尉不願歸附劉邦。

劉邦立刻派遣盧綰和劉賈一起率兵征討共尉,共尉只是個小諸侯王,沒什麼實力,自然不是漢軍的對手,盧綰輕鬆完成了這次任務。

不過不管怎麼說,盧綰也是立下了滅國之功,於是劉邦就其封為長安侯。

長安,其實就是之前秦朝的都城咸陽,也是後來漢朝的都城。一個臣子能以二朝都城為封地,可見劉邦對盧綰的厚愛。

漢朝建立後,分封了七個諸侯王。劉邦其實想將盧綰也封王,但是以劉邦的厚臉皮,都不好意思提這事。

因為他心裡明白,盧綰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封長安侯其實都勉強。

不過此事後來卻出現了轉機。

項羽兵敗身亡後,他的手下四處逃竄,一部分人不願意歸附劉邦,因此劉邦四處派人抓捕他們。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鍾離眛,他被劉邦滿天下通緝,因為和韓信私交不錯,便逃到韓信那裡了。因為他,直接導致了韓信的封國被劉邦收回。

正是由於劉邦對於項羽舊部的窮追猛打,導致了一些已經歸附漢朝的項羽舊部感到不安。

而燕王臧荼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由於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他決定放手一搏,起兵反叛,很快便將代地給攻下了。

然而以他那點實力,怎麼會是漢朝的對手,劉邦親率大軍擊敗了臧荼,將他給抓了起來。

然後劉邦詢問群臣,現在燕國無主,何人可以出任燕王?

劉邦的心腹大臣們都看得出來,劉邦這是想讓盧綰做燕王,於是紛紛推薦盧綰。

劉邦等的就是這個,於是他從善如流,封盧綰為燕王。

然而,沒有幾個人能看出劉邦此舉的真正用意,只以為劉邦是想封賞自己寵信的臣子罷了。

實際上,劉邦這麼做,一方面可以穩住那些異姓諸侯王。

另一方面他正計劃逐步除掉其他異姓諸侯王,到時候留下一個燕王盧綰,可以堵住某些人的嘴巴,使他們沒法指責自己容不下異姓諸侯王。

除此之外,盧綰的燕國與匈奴接壤,可以幫助漢朝抵禦匈奴。

在劉邦看來,這是個肥差,選誰都行。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他自然更願意讓自己關係最密切的盧綰去當這個燕王了。

只要盧綰好好幹,等劉邦徹底除掉了所有異姓諸侯王,等待盧綰的將是更加美好的前程。

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基本都是順著劉邦的劇本在發展。他先後以各種理由除掉了五個諸侯王。

此時,異姓諸侯王僅剩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芮。

本來吧,只要再找個藉口除掉長沙王吳芮,劉邦的計劃便達成了。

就在這時候,卻出現了意外:陳豨反叛了。

當時,匈奴經常犯邊,而代國和趙國與匈奴接壤,是與匈奴作戰的橋頭堡。

陳豨因為戰功卓越,被劉邦封為代國丞相,統領代、趙兩地的軍隊抵禦匈奴。

陳豨因為崇拜戰國時期的信陵君,於是效仿他養了很多門客。

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過由於陳豨手握兵權,本著小心為妙的原則,劉邦還是派人查了此事。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陳豨的門客裡面必然有些惹是生非的人,有的人的所作所為甚至牽連到了陳豨,於是劉邦開始懷疑陳豨是否別有用心。

但是陳豨畢竟是跟隨劉邦多年的老將,劉邦是出於信任才派他去代國的,因此劉邦對於此事十分謹慎,並未隨便下結論。

可是陳豨不知道劉邦所想,他擔心自己步了那些異性諸侯王的後塵,於是開始和逃到匈奴的韓王信接觸,想提前準備個退路。

在韓王信的再三勸說下,陳豨終於下決心舉起反旗。

他自立為代王,在代地反漢,很快便佔據了代、趙兩地。

劉邦親率大軍討伐陳豨,同時命令盧綰率領燕國的軍隊一同夾擊陳豨。

當盧綰聽說陳豨派人前去匈奴求援後,便派張勝前去匈奴,想阻止陳豨與匈奴結盟。

張勝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他勸說張勝應該和匈奴還有陳豨結盟,這樣張勝和盧綰的榮華富貴才能延續下去。

臧衍的理由是:劉邦之所以看重燕國,是因為燕國乃抗擊匈奴的前線,一旦陳豨的叛亂被平息,匈奴也被擊敗,那麼燕國就沒價值了。

到時候,盧綰將要步那些異姓諸侯王的後塵,張勝自然也難逃一死。

臧衍建議張勝勸說盧綰,想要保住自己的權勢,就要讓漢朝一直亂下去,所以不僅不要對陳豨和匈奴趕盡殺絕,反而應該與他們結盟,互惠互利。

張勝覺得言之有理,便回去了。

張勝回到燕國,把臧衍的分析都和盧綰說了一遍,盧綰一想貌似很有道理,於是默許了與匈奴的結盟,並派人前去和陳豨聯絡。

同時盧綰開始消極怠工,使勁放水,想讓陳豨多撐一陣子,好等到匈奴的援軍。

可惜陳豨太菜了,在劉邦的窮追猛打下,潰不成軍,最後被殺。

後來陳豨手下一名將領的爆料,陳豨與盧綰有聯絡。

劉邦自然不信,但是為了慎重起見,派人傳喚盧綰進京面聖,結果盧綰稱病不去。

由於事關重大,雖然劉邦也相信盧綰病了,還是派人前去接他到長安,順便探查下燕國的大臣有沒有異常舉動。

盧綰因為做賊心虛,更加害怕了,繼續稱病,不敢前往長安。

而盧綰手下的官吏,則聽到了風聲,害怕被牽連,紛紛四散逃跑。

於是,盧綰私下說的一些話都流傳了出去。

原來盧綰得知韓信已經被呂后處死,而異姓諸侯王也僅剩他和長沙王吳芮了。雖然盧綰和劉邦關係很好,但是和呂后並不熟。

盧綰聽說劉邦病重,國家大事交由呂后處理,盧綰擔心自己像韓信一樣,遭到呂后的毒手,因此才不敢進京。

劉邦聽到這些流言後,破口大罵,也不知道是罵盧綰還是罵呂后,又或者兩個人都罵了。

此時,一些歸附的匈奴人又透露:盧綰派張勝前往匈奴結盟。

這下子劉邦才認定盧綰反叛了,於是派兵攻打燕國。

盧綰則帶著數千人跑到了長城附近,如果漢軍追過來,他就前往匈奴尋求庇護。如果沒追來,他就等劉邦消氣了,回去請求原諒。

可惜他沒等到那一天,劉邦本來就重傷不愈,加上感覺被盧綰背叛了,氣急攻心,結果沒多久便去世了。

得知訊息的盧綰只得投奔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盧綰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場,或者說他之所以會反叛,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他一直看不清劉邦的用意。

他和劉邦的關係有多鐵,他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如果劉邦真的想要除掉所有異姓諸侯王,就不會讓盧綰去當這個燕王。

而是找個他不喜歡的人去當燕王,然後趁機除掉。

事實證明,劉邦是想留下一個異姓諸侯王來做樣板的,畢竟他是皇帝了,要注意形象,不能讓人說他不能容人。

留下盧綰這個燕王,世人就不能指責劉邦對異姓諸侯王趕盡殺絕。

實際上,劉邦在除去異性諸侯王的時候,已經十分小心,每次都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才敢動手,就是在顧及名聲。

結果盧綰不能理解劉邦的心意,弄巧成拙以謀反者處理,使得劉邦不得不改變計劃,留下了長沙王吳芮來當這個招牌。

這也就是為什麼唯獨長沙王吳芮沒有被劉邦除國的原因。

其二,沒弄清自己的立場。

盧綰自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根本不配做諸侯王。

他的燕王之位是劉邦給的,那麼劉邦拿走又有何不可?

就算臧衍說對了,劉邦真的對燕國出手,那麼盧綰交出燕國就好了,或者乾脆主動獻出燕國得了。

劉邦還會虧待他不成?

就算做不了國王,做個列侯也不差的。

盧綰能夠發達,靠的是劉邦的關係,而不是自己的本事。

那麼盧綰想保住榮華富貴,就應該緊跟劉邦的步伐,而不是聽信他人的忽悠。

所以說,盧綰反叛劉邦,既不是劉邦逼迫,也不是盧綰有野心,而是盧綰不夠聰明所致。

他因為自己的自作聰明,硬是將劉邦給他安排的榮華富貴給葬送掉了。

盧綰到了匈奴後,日子過得很不好,他一直為自己當初的行為感到後悔,很想當面向劉邦道歉。

可惜他沒有機會了,於是一年之後,盧綰在鬱鬱寡歡中去世了。

後來,盧綰的妻兒偷偷從匈奴跑出來,重回漢朝的懷抱。

當時是呂后掌權,呂后還算顧及盧綰當年與劉邦的情誼,於是讓盧綰的妻兒住在當年劉邦賜給盧綰的宅子中。

再後來,盧綰的孫子以東胡明王的身份率眾歸附漢朝,被封為亞谷侯。

至此,盧綰的後代總算是有了不錯的結局。

可想而知,如果盧綰當初不反叛,其家族的結局必然會好上百倍千倍,可惜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再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