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菖蒲艾草,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葑門橫街,居民們在買菖蒲艾草。記者 管有明 攝

葑門橫街一個攤點一天賣出1000多束

本報記者 管有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1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節俗內容十分豐富。其中,蘇州人的端午節除了紀念伍子胥、吃粽子,還要從一束菖蒲艾草開始,因此也一直有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諺。“菖蒲與艾草的清香,這大概就是我們老一輩人忘不了的端午氣息。門楣上的香氣,大概就是守護著蘇州千千萬萬戶人家的味道。”老蘇州人殷建芳說。

記者獲悉,菖蒲艾草也正快速熱銷起來。昨天上午,記者在葑門橫街採訪時瞭解到,這裡的一個攤點一天就能賣出1000多束蒲艾。

門口懸掛菖蒲艾草

忘不了的端午氣息

殷建芳家住姑蘇區雙塔街道百步街社群,她家門口已早早掛上了一束從葑門橫街買來的菖蒲艾草,上面用紅線還繫著一個大蒜。“在端午節前買一束菖蒲艾草回來掛在門口,都是老傳統了。”今年68歲的殷建芳出生於崑山城裡的一戶普通居民家庭。同一個大院裡,除了他們家,還有另外五戶人家。她對於過端午的最初記憶,除了吃粽子,就是在門口掛一束菖蒲艾草,從小就看長輩們掛,雖然說不清來龍去脈,但那股香氣卻留在了記憶裡。“每年過端午,都要掛,一次都沒有落下。”她說。

菖蒲艾草漸漸熱銷

一天賣出一千多束

“其實,蘇州早就有端午插艾的習俗了,明清時期已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蘇州民俗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專家沈建東介紹,如:清代《清嘉錄》中就有記載:擷取菖蒲的葉子作劍,割飛蓬的梗作鞭,再加上桃枝、蒜頭,懸掛於床頭、門上,都能驅鬼。另外,《昆新合志》也有記載:“五日,戶懸蒲、蓬、桃、蒜等物以辟邪。”沈建東還說,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百毒齊出,蚊蟲孳生,疫病增多。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因為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昨天上午,記者在葑門橫街看到,這裡的很多攤點都在賣菖蒲艾草,而且是一束束捆紮好以後賣,有的是菖蒲艾草各一兩枝,也有的是菖蒲艾草各三枝。其中,絕大多數捆紮好的菖蒲艾草下面還繫有一個大蒜。因菖蒲艾草的數量、長短不同以及是否配有大蒜,每束菖蒲艾草的價格也各不相同,分別為2元至5元不等,有攤點一天能賣出1000多束。此外,記者在雙塔市集看到,這裡也有約十家攤主賣起了菖蒲艾草,而且超過半數的攤主還把它們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以吸引顧客的目光。“確實是一天一個價。昨天我還是賣3元每束,今天賣3。5元了,因為進貨價格高了。”攤主張先生坦言,臨近端午節,菖蒲艾草的價格應該還會更高些。

本地市場供不應求

菖蒲艾草承載鄉愁記憶

蘇州是水鄉,非常適合菖蒲艾草的生長,但隨著城市化程序快速推進,蘇州城裡的菖蒲艾草已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的菖蒲艾草主要來自周邊水鄉。

周阿姨就來自車坊水鄉,菖蒲艾草都是他們當地土產,長在河邊。“小時候端午節前後就跟著父母下河割菖蒲,然後拿到城裡去賣,生意還不錯。”周阿姨說,菖蒲要連根一起割,長些的菖蒲更好賣。今年生意更好,因為自己來不及捆紮,她都得請人幫忙做。而割艾草相對容易些,儘量齊根割,讓枝條更長些,賣相也更好些。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城市人的鄉愁越發濃烈,而端午習俗裡的文化元素,也漸漸成了鄉愁的一部分,菖蒲艾草等的熱銷承載了人們對兒時端午的美好記憶。記者注意到,在雙塔市集和葑門橫街,蘇州本地的菖蒲艾草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目前,已有安徽、山東、蘇北等地的經營者加入這一行。“我是安徽人,原先在蘇州賣水果。前幾天,看看市場上菖蒲艾草賣得火,就臨時從老家請人弄了些過來,比賣水果好多了。”齊先生說,距離端午還有些時間,他已打電話通知老家的人,趕緊再發些貨過來,“不然就來不及了。”

【來源:姑蘇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