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古代婚俗,這些老規矩你還記得嗎

“婚俗”

即婚姻的習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

周代

,我國就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

系統的婚姻禮儀。

民國初年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

西方婚禮

以其

簡約

的特點被年輕國人逐漸接受,但在發展過程中,中西結合的婚禮常常為新人們所青睞。那麼今天的婚俗觀念是怎麼形成的呢?未來又會朝什麼方向改變呢?

古代婚俗觀念知多少

北宋學者汪洙在

《神童詩·四喜》

中提到: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此乃人生四大喜事。婚姻作為第一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種重要首先體現在

觀念上

首先是

同姓不婚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

近親結婚的弊端

,比如,《左傳》裡“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比如,

殷禮

規定同姓五代之後方可結婚;再比如,

周禮

中的同姓不婚。雖然貴族之間仍有同姓結婚的現象,但同姓不婚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禁止同姓為婚

的原因,有的認為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的畸形發育,有的認為是為了維護以男權為中心的宗族利益,還有的是認為透過與異姓之邦聯姻可以加強統治。無論是哪種原因同姓不婚的確減少了很多

社會倫理

問題。

其次是

門當戶對

。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時有發生,灰姑娘的故事卻是罕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每到談婚論嫁之時,門當戶對總會被

長輩耳提面命

。門當戶對最初的含義是

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

,尤其是在兩晉南北朝推行的“

九品中正制

”下,這種門第觀念被髮揮到極致,一經發現甚至會被“

禁錮終身

”。儘管今天我們依然秉持著門當戶對的觀念,但是這種觀念已經擴充套件至人生觀、價值觀的門當戶對,聊得來成為一個重要的

衡量標準

,門第觀念反而被弱化。

最後是

和離制度

。“和離”即“

兩願離婚

”,和離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允許夫妻透過協議

自願離異

的法律制度。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下,女性往往要遵守“

三從四德

”等觀念,真正意義上離婚是很難實現。

和離表面上是平等的

,但究其根本往往是

男方為了掩蓋休妻

的原因,防止家醜外揚而採用的一種方式。與之相配合的還有

“七出之條”和“三不去”

。前者規定了女性不能做的七個方面,比如:不順父母、無子不能承宗廟等等;後者規定了三種情況下男子不得休妻,比如:沒有孃家可歸、與丈夫共患難而後富貴等不能休妻。總體來看這種制度更多的是以男權為核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被揚棄,建立在

平等關係

基礎上的結婚離婚制度成為處理情感關係的規則。

在同姓不婚、門當戶對、和離制度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也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

婚俗程式

,這些充滿

儀式感

的程式在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婚俗程式少不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婚姻都講究儀式感,這也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時依然要舉辦

中式婚禮

的原因。這種儀式感很重要的體現就是它的

結婚程式

,那麼中國古代的結婚程式有哪些呢?

古代結婚的“三本書”

“三書六禮

”開創於西周,是中國傳統婚俗基本規矩。而其中的“三書”是新人在奉行“六禮”時具備的文書,是保障婚姻的一種有效的

文字記錄

,具體包括:

聘書、禮書和迎書

。大家也會在長輩的口中經常聽說,卻幾乎沒有見過。

聘書

即是男女雙方訂親的文書,在訂婚之時由男方交給女方的書柬。它的內容一般包括:

預報佳期,府親翁如面

,犬子與貴府千金經媒妁之言,預結秦晉之好,謹預定淤農曆

某年某月某日

,為犬子與貴府千金完婚之佳期。

禮書

即是男方迎娶女方的

禮物清單

。在這個清單上會詳細的列出禮物的種類和數量,包括:聘金、酒肉、禮服、絲綢等各個方面,並在禮書上寫明行聘的具體日期。

迎書

即是男方在結婚當日迎娶新娘過門時所用的文書。現今流傳下來的迎書很少,

很多地方已經不再使用。

“三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宋代如果沒有“三書”即使舉辦了

婚禮儀式

,他們的夫妻關係也不會被社會所承認。隨著社會電子化和資訊化的發展,今天的“三書”演化成為電子版的

結婚禮書

,既省去了紙質書寫的繁瑣也方便告知親朋好友,比較典型的就是

朋友圈的婚禮紀。

古代結婚的“六步走”

。“

三書六禮

”的“六禮”是與“三書”相配套的結婚程式,它涵蓋了結婚的核心流程,富有儀式感的同時也很複雜,儘管後世演化過程中有所簡化,但是都是以其為藍本。按照流程的劃分為以下幾個順序。

納彩

:適婚小夥有中意的姑娘後,委託媒人帶著雁以及其他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去女方家提親。女方不熟悉男方的情況下怎麼辦呢?打聽。畢竟是人生大事,打聽後要覺得的可以就

收下禮物

,要是覺得不行就退還禮品。有些今天

相親

的味道。

問名:

同意提親後雙方詢問交換姓名。這裡的姓名不單單是姓名,還包括乳名、大名、生辰八字、家世籍貫等等。

納吉:

這一步驟是將問到的姓名置於神前或者祖先案上請示吉凶,評估雙方的年庚八字有沒有相沖相剋,是否門當戶對。如果一切妥妥的,就開始初步議定婚事。

納徵

:男方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方家,女方一旦收下聘禮也標誌著婚事就定下來了。而聘禮的多少則取決雙方的貧富與身份。這個彩禮觀念也可謂是很正了。

請期:

男方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與女方商議後就可以迎娶美麗的新娘了。

親迎:

在結婚當天,新郎偕同親朋好友、媒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在女方的祖廟行過拜見禮後,用花轎將新娘接到自己家中,完成拜天、拜地、拜祖先的儀式後送入洞房。

除此之外古代新婚夫婦會在婚後的第三天回到女方父母家,俗稱“

回門”

,預示著他們的感情如膠似漆。在回門這一天,新郎要準備煙、酒、茶、補品等作為回門禮孝敬岳父岳母,在

回門宴

上新郎官向岳父岳母

行改口禮

,而不是如今的在婚禮上就向對方父母行改口禮,至此婚禮才算真正的結束。

隨著時代變遷,古代婚俗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或簡化,或精緻,但無論如何變化,今天的婚禮都是古代婚禮的縮影,

婚俗的核心在世代變遷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婚禮裝扮要選好

古代婚俗是一個既繁瑣又精緻的程式,在眾多細節之美中自然少不了華美的婚服、隆重的花轎、新娘帳面、花果紗帳等裝飾。

第一個是古代婚服

人們常說:一個女生最美的樣子就是她結婚穿上婚紗的那一刻。儘管有些誇張,但卻寄予了人們對於婚服的希冀和對於美的追求。那麼我國的

婚服

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呢?

周至秦漢婚服的顏色是上衣玄色(黑中泛紅),下衣纁色(淺紅色)

,崇尚莊重典雅,充滿神聖感。

魏晉時期的婚服

則採用了

白衫紫纓

。在當時連年戰亂,動盪不安,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崇尚白色,追求淡雅和返璞歸真。

到了

唐宋時期

,王朝的繁榮推動了

紅男綠女

婚服的出現和流行。這兩個顏色既體現了喜慶又彰顯了莊重,具有用雍容華貴的氣質。由此可見,《知否》中紅配綠的婚服是尊重史實的細節體現。

演變至

明清時期

,紅色在婚服中廣泛應用,婚服也更加華貴,我們常說的

鳳冠霞帔

開始出現。

由婚服的演變可以看出,時代背景下的古代婚服充滿著時代特色和潮流氣息。今天中式婚服的選擇上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紅色,款式上也加入了現代時尚元素,喜慶不失莊重,簡約不失內涵。

第二個是花轎迎親

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花轎成為人們結婚時隆重的

交通工具。

花轎迎親最早也只是在皇族中使用,直到

宋代,花轎迎親才用於民間百姓

。而且在使用花轎迎親時也有諸多的講究,比如:花轎在男方家要“亮轎”,花轎在女方家要“照轎”,點亮紅色的蠟燭,驅鬼祈福;新娘在上花轎時要有父兄抱進去,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的嚮往和精緻的生活態度。即使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依然有人願意使用花轎來迎親,成為大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三是個新娘障面

通俗說法就是我們口中的“

紅蓋頭

”。影視劇中的名場面新郎為新娘挑起紅蓋頭,究竟為何要障面?好看嗎?其實關於“紅蓋頭”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有人認為是遮擋新娘的嬌羞,有的人認為是為了辟邪。其中也有些原始搶新娘的痕跡,搶到新娘的人用“

紅蓋頭

”遮擋新娘面目,防止其他人看到,這一習俗也被後世沿襲下來。不得不說,新娘障面確實增加了很多嬌羞和美感,因此常常可以在中式婚禮現場見到。

第四個是花果撒帳

這一習俗源於漢武帝時期,他在迎娶李夫人時就令人撒一些五顏六色的花果在帳中,他和夫人去接,接的越多寓意婚後子女越多。這一充滿歡樂而又寓意美好的習俗便被傳承下來。在今天,新人床上的棗、栗子、花生諧音早生貴子、兒女雙全也在延續著這份祝福。後來,也有人認為婚禮上的彩色紙屑也是從

五色花果

變相而來。

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 你更傾向於哪個

中國

婚俗文化

在歷史長河中之所以

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在長期大一統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的宗族文化和家國情懷。

我們對於歷史文化懷有

敬畏之心

並不斷從中汲取營養,以滋養我們現代文化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人既要舉辦西式婚禮也要舉辦中式婚禮。而無論哪種婚禮形式,古代婚俗的禮節在其中都處處可見,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發展,我們對於美好的嚮往,對於生活的祝福永遠都在路上。而這些,都

深深蘊藏在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古代婚俗中。

中式婚俗與西式婚俗沒有孰好孰壞,它們更多的是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對於簡約而又

精緻生活

的追求,更多的是人們對美好的嚮往。未來更多是二者的一種融合發展,

集二者之所長,謀新人之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