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老北京最具地域特點的,最大眾化的休閒場所,老北京茶館兒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今兒和大家聊聊老北京最具地域特點的,也是最大眾化的休閒場所,老北京茶館兒。

北京城裡常說有著三大館兒,這就是飯館兒,酒館兒和茶館兒。今天我就先來和您說說這茶館兒。

老北京茶館兒有兩大特徵,一個是大眾化,另一個就是社交化。北京人除了喜歡在家中飲茶外,還特別愛去茶館喝茶。這是為什麼呢?那還要從這裡的社會環境和人口構成說起。北京茶館兒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清兵入關後,為了保障皇城的安全,防患於未然,就把當時的北京內城的所以漢人都趕出了城,城裡面兒只允許八旗子弟們居住,這八旗子弟包括滿八旗和蒙八旗。他們其實說白了就是清朝政府所依靠的軍事力量。剛入關的時候,這滿,蒙族人數極少,只有二十多萬左右。政府為了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保證隨時隨地都有足夠的兵源應對,就規定所有八旗子弟不準務農,不準經商,只能從軍。甚至還有無特殊原因,不準隨意出城40裡的規定。這條規定對於當時在北京城裡的八旗子弟來說,那真算是相當鬱悶的,這就相當於給關在了一個大監獄裡一樣了。他們只能依靠朝廷每月發給的糧餉度日,這就是所謂的“

鐵桿莊稼

”。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隨著人口越來越多,整個北京內城已經有了80多萬人口,他們基本上都是吃皇糧的。再加上祖制規定這些閒散的八旗子弟不準離開

八旗

自謀生路,於是這些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的人,只能是遊手好閒,浪蕩度日。他們沒事兒就喜歡拎著個鳥籠子,來茶館兒裡泡著, 這一泡就是大半天兒,

茶館

也就成為了這些人一天也離不開的地方兒了。那個時候,在加上北京外城的30多萬,他們多是為上層社會服務的人,這些加在一起的百萬人口,基本都是茶人。這個比例,在全國不但說是榜首,而且可以說是獨此一家。據說在最盛行的時候,北京城裡的茶館兒大大小小約有1000多家,每天來的主顧兒,最少也在20萬人以上,這對於當時只有100多萬人口的北京城來說,這個密度是相當高的,其所佔的比例也可謂是空前的。由此可見,當時茶館文化的興盛,和當時社會人們對它的這種需求度是密不可分的。這些因素加起來,就在老北京城裡漸漸的,形成了這種獨特的茶館文化了。

在舊時,北京城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茶館兒。大致上可以分為: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酒茶館、野茶館、茶攤、茶棚等等。它們大體上可以說是具有六大功能:那就是職業介紹所,俱樂部,居民活動調節辦公室,娛樂中心,商業中心,甚至還有避難所等方面的功能。當然它們也是人們交流資訊的一個場所。其社會定位,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的。當年的這些茶館,兼具了很多的社會功能。下面兒,我就和大家簡單的介紹下這些茶館兒的區別。

首先來說的就是這個大茶館,它一般都是處在比較繁華的地段,而且規模較大。有的茶館甚至能容納幾百人,故此這才有了“大茶館兒”的稱呼。老舍先生筆下的老裕泰,就屬於這類大茶館兒。這些茶館兒鋪面整齊,裝置也較為講究。它們基本為四合院的形式,並設有大堂和雅間。大堂是為普通茶客設定的,雅間則為了接待達官貴人用的。中間一般還有個姚栓,它的作用是:一邊兒是收銀的,一邊兒是搭理服務的。大茶館的用的茶具呢,也比較講究,一般都是用青花瓷的提樑壺、小綠豆碗或青花瓷蓋碗來為客人備茶。茶水價格從一個銅板到一兩銀子不等。大茶館還會提供芙蓉糕、月餅、元宵、京八件等點心,供有錢的茶客消費。此外,大茶館也會預備“爛肉面(牛肉麵)”、“肉丁饅頭”等簡單便捷的食品。它是集飲茶,飲食,娛樂,為一體的茶館。其標誌是有一個大搬壺,這是為了表明茶館兒的宏大以及巨大的包容性。這些茶館兒,是老北京人的社交平臺,北京城裡的各種像什麼國事,家事,風流韻事等等這些資訊,大都在這裡聚集並進行傳播。老北京人把這些訊息統稱為“小道兒訊息”。對應的是提醒就是,“莫問國事”的招牌。

其實在老北京城裡最適合聊閒天兒的,並不是這些大茶館兒,而是那種只賣茶,不做其他生意的清茶館。清茶館不賣吃食,專賣清茶。茶水價格還便宜,一般是每人每次茶葉錢大子兒一枚,水錢兒一枚。如果您自備茶葉,便只需花這水錢一枚就夠了,然後任憑您座幾個鐘頭,任意續杯。茶館兒還會提供些瓜子、花生等乾果碟。清茶館裡客人魚龍混雜,談買賣的,放高利貸的,甚至是買賣人口的,都在茶館兒裡扎堆兒。個別清茶館甚至成為了珠寶鑽翠的集散地。這從早到晚,一天的客流不斷。為了避免禍從口出、渾水摸魚等不必要的麻煩,很多茶館就在牆面貼上“莫談國事、衣物自看”等條幅。此外,清茶館還有針對那些滿清的遺老遺少的這部分茶客,分別在春夏秋三季舉行“串套”的活動,那就是張貼張黃條(海報),邀請這些人來鬥鳥賽鳥,到了那個時候,真可謂是門庭若市。這清茶館兒,還有個功能就是職業介紹所。它很像現在的人才交流市場。尤其是在早晨,大多數來茶館兒喝茶的人,一則喝茶,二則也是為了尋找工作。那些想找活兒乾的手藝人,工匠們,那比如“窩脖兒”(搬運工)、廚工、瓦匠等等之類的各行勞力,經常到這清茶館兒要壺清茶,靜坐著等候僱主。這種行為被成為“候工”。那些要找人幹活的主顧兒,也到這裡來,行話就叫做“攢兒”。當然,泡在館裡的也有不少“茶膩子”,他們要著一壺茶能佔著座位一整天。

老北京城裡還有種叫書茶館的。這些書茶館就是帶著表演大鼓、

評書

、相聲、彈唱,曲藝的茶館兒,有時這裡還上演京劇什麼的。其功能很像現在的娛樂場所。茶館比酒樓的費用要低廉很多,形式上也自由方便,市井小民也可以出入。書茶館佈置講究,有擺放藤椅藤桌的,也有木椅木桌的,有的牆上還掛些字畫。當時的老百姓吃完晚飯後,就會來這裡聽戲,聽書,聽相聲。評書一般分為“過晌兒”“燈晚兒”兩班,“過晌兒”是下午三四點至六七點,“燈晚兒”是晚上七八點至深夜十一二點。一旦先生開始說書,茶館就不再接待普通僅來飲茶的客人了。這些說書人總會用些有趣的言辭,提神的動作來吸引聽眾。聽的主兒,多數也很入迷,一天不聽,心神便無寄託。其迷人程度可說是盛況空前。評書與評書之間的串場,就是最早相聲的雛形。而北京城裡有名兒的大戲園子,早先都是茶園兒。因此也就有了這北京的戲院,是起源於茶樓,茶園兒怎麼一說。慢慢的當茶館兒文化隱退後,像評書文化,相聲文化倒是流傳了下來。

還有種茶館兒叫酒茶館,也有人把它叫做

“二葷鋪”。這種茶館兒雖然賣酒,但一般不提供飯菜,至多預備乾果糕點和特色簡餐“爛肉面”,或是在店門口兒前,零星的賣點兒羊頭肉、驢肉、醬牛肉、羊腱子等“葷食”。但有時茶客們也會想吃些飯菜填飽肚子,於是茶館便供應簡單菜餚,提供一兩樣現炒的葷菜,這樣兒可以算為一葷。同時有些茶客也自帶一些原料,由後廚幫忙帶炒,這被稱為“炒來菜兒”,那這又算是一葷。故此這“二葷鋪”的名字,便由此而得。前清時期,各省的舉子進京應考,這二葷鋪以其經濟便捷的優勢,成為了這些人解決餐飯的首選。二葷鋪還設在大學附近,將教職工及學生作為目標群體。據傳當年大文豪魯迅先生,就很是最喜歡這“二葷鋪”中的清湯大塊牛肉麵。

現在來說說這野茶館,它是以幽靜、清雅為主。這些經營者,大多是為了養家餬口。真正意義上的野茶館一般就是幾間土房,四邊圍上竹籬笆,頂子用葦箔一蓋,內中是土坯壘起的茶桌,邊上擺上四五張木方凳。沏茶就用大肚砂包茶壺,喝茶用的是黃沙粗茶碗,或者乾脆用大海碗直接從綠瓷壇裡舀著茶喝,一般也就喝個大葉子茶。這大碗兒茶一般是兩分錢一碗,您有錢就給,沒錢喝完也可以走。因此它也有“開茶館,圖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的說法兒。這野茶館也深受不少文人、墨客的喜愛,但他們從並不標榜自己是弘揚“茶文化”。據說道光年間,落魄的秀才張問荷,便開設了這麼一家野茶館,其宗旨是“非為盈利,以茶會友”。那時,在這些野茶館兒裡,還設有燈燈謎、詩聯等等。猜中燈謎及應對、和詩、填詞的優勝者,主人還將頒發書畫文具作為獎勵,並藉以助興。因此慕名而來到這裡的,幾乎都是騷人詞客。

下面兒來說說棋茶館。在過去北京城老天橋一帶,有很多體力勞動者和無業遊民,於是就孕育而生了很多棋茶館。相對於其他茶館來說,棋茶館的裝置很是簡陋,生意也很是冷淡。茶客們在此下棋,用對弈來消解生活的煩悶。除茶資外,不收租棋的費用。

還有種叫做“季節性茶館”的。這所謂季節性茶館就是臨時設立在郊外、城門外、大道旁的,最簡單的茶攤兒,茶棚。其功能僅僅是供遊人飲茶,歇腳用的。

在舊時,北京

四九城

的街面兒上,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的茶館兒。上茶館的茶客們也不全是八旗子弟。這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不同階層的人物都在這茶館裡相聚。他們在這裡評茶、論鳥、拉家常、講時事;會朋友,談買賣。。。這茶館最終匯聚成為了一種集休息場所、社會交際場所,娛樂場所,和消磨時光場所的集合體。它可以說是記錄了當時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百態。在這裡,各色的人物都在上演著屬於他們子兒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這裡,您還能看到百樣的人生和百樣的人。其已然已經成為了北京時代變遷的一個縮影。用老舍先生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北平的茶館兒,就是一個個兒濃縮的小社會”。

那好了啊,今天就先和各位聊到這兒,咱們回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