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乘勢而為,走向成功

每個時代都有其客觀的社會形勢。在時代的潮流中,總會有一些時代的寵兒,能夠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引領著時代的走向。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只有能夠把握住時代大勢的人,借勢而起,借勢而行,乘勢而上,才能夠走在時代的前沿,成就自己,走向成功。當然,劉秀的成功也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

西漢末年的政治混亂,已足以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動盪,而更加可怕的是自然災害也接踵而來,其影響之大,超過了人力和物力所能控制的程度。當時因黃河決口、改道而導致華北平原經濟蕭條,並由此引發了人口大遷移,這是新莽政權加速崩潰的重要因素。

黃河水患困擾西漢政府由來已久,由於資源有限,始終無法杜絕這種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壞。黃河之水就像一條不羈的巨龍,肆虐在華北大平原上。早在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35年),河水在館陶和東郡的金堤決口,氾濫兗、豫二州,淹沒平原、千乘、濟南等四郡三十二縣,水位最深之處達到三丈,十五萬頃士地被淹沒,房屋壞四萬餘所,兩年之後,河水又在平原郡決口,灌入濟南、千乘等地,當地百姓損失巨大。鴻嘉四年(公元前23年),河水又在勃海、清河、信都等地氾濫,三十一縣遭受水災,近四萬餘所房屋倒塌。

在公元1世紀最初的幾年裡,河水再次決口,淹沒了華北平原南部的大片土地。就在王莽稱帝的第三年(公元11年),黃河兩岸的幾個郡發生蝗災,同時河水在魏郡決口,淹沒清河以東數郡,河水也脫離了原有的北河道,改由新的河道流向大海。

持續不斷的嚴重水患給華北地區帶來了致命的災難。土地的淹沒,房屋的傾塌,饑荒的蔓延,大批流民的向南遷移,在無序的大逃難中,不可避免的瘟疫或死亡,因為求生而引起的掠劫、殺戮,匯成了動亂的前奏。這些災難最初在河北和山東等地出現,繼而向南蔓延,終於引發了全國性的暴動和反叛,動搖了王莽政權的根基。

天鳳四年(公元17年),荊州地區遭受了嚴重的災荒,蝗旱交加,田野成為赤地,大批農民湧入野澤,掘取草根充飢。新市縣人王匡、王鳳組織了數百民眾,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各地聞風而動,南陽的馬武,潁川的王常、成丹等英雄豪傑紛紛趕來投奔。他們合兵攻佔了新市附近的離鄉聚,奪取了一部分糧食財物,隨後進入當陽縣東北的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

綠林山方圓百里,山林茂盛,主峰為懸鉤峰,山多鍾乳,滴瀝不斷,水源充足,是理想的休兵之地。四方的饑民絡繹不絕地進入山中,參加起義,短短數月,隊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這時,南郡的張霸、江夏的羊牧等人也起兵響應,各有一萬多人馬,兵鋒盛銳,聲勢浩大。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荊州牧發兵2萬討伐綠林軍,綠林軍主帥王匡親自領兵迎戰,兩軍在江夏郡雲杜縣(今湖北京山縣)展開激戰。在農民軍凌厲的攻勢下,州牧的部隊潰不成軍,數千人被殺,官兵倉皇北逃。馬武揮兵掩殺,盡獲輜重,州牧僅以身免,他的坐騎也被殺死。

雲杜大捷之後,綠林軍乘勝攻拔竟陵,轉戰於雲杜、安陸等地,隨後又返回綠林山。這時,各地投奔的民眾蜂擁而至,綠林軍超過了五萬人,州都的官軍已不敢輕易與綠林軍交鋒。天有不測風雲。翌年,一場瘟疫席捲了綠林山區,綠林軍將士半數染疾而死,形勢急轉直下。綠林軍將領經過研究,決定分兵撤離綠林山,另謀生路。部隊出山之後兵分兩路:王常、成丹一部西入南郡(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部北上南陽,稱新市兵。這年七月,新市兵主力對南陽郡的隨縣發起攻擊,平林人陳牧、廖湛舉兵響應,眾達千人,稱平林兵。

劉秀的族兄劉玄也加入了平林軍,被任命為安集掾,負責安集軍眾,他就是後來曇花一現的更始帝。天鳳五年(公元18年),青徐地區以赤眉為標誌的饑民集團也開始了大規模的起義。琅邪人樊崇首先率領百餘豪傑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揭竿而起,在太山郡不斷壯大。當時青徐大飢,百姓離開故土,四處流亡,老弱死於道路,青壯男子紛紛加入義軍。樊崇以勇猛聞名,各地的流民武裝都投奔到他的旗下,一年之間部眾便達一萬多人。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等人也分別起兵,聚集數萬人,與樊崇的部隊會合在一起。強纓在手,樊崇準備大幹一番。

在莒縣東北處的姑幕,起義軍與王莽探湯侯田況率領的部隊相遇。士氣高漲的起義軍投入了全部兵力,勢不可當,一舉擊潰田況的部隊,殲敵萬餘人,取得了首戰的勝利。起義軍又北入青州,一路掃蕩,隨後回師太山,駐兵於東海郡的南城。

起義軍的戰士絕大部分是社會底層的農民,缺少文化,質樸粗獷。起義軍既沒有旌旗、文書和正規的軍事號令,也沒有協同作戰的軍事謀略,為定,無城簡地之計“。由於大批流民的湧入,建立一定的軍事組織已成為當務之急。而農民階級自身的侷限性,又決定了義軍組織形式的落後和簡陋。缺乏政治經驗的義軍首領以鄉村社會普遍存在的鄉官組織為藍本,建立了自己的軍事組織:首領稱三老,地位最尊,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史,彼此互稱臣人,以口頭命令作為約束。考慮到戰場上互相辨認的需要,農民軍將士都用赤色顏料染紅眉毛,從此號為赤眉軍。

地皇三年(公元2年)四月,王莽命令太師王匡(與綠林軍首領王匡同名)、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東討赤眉軍。官軍首先在東平郡的無鹽縣擊潰農民軍,大肆屠殺,斬首多達一萬人。太師王匡引兵深入,在無鹽縣的成昌(今山東東平縣)與赤眉軍主力相遇。農民軍早已得知無鹽的腥風血雨,深知生死之戰就在眼前。他們雖無韜略,兵器簡陋,然而意志堅決,軍容嚴整。兩軍交戰之後,農民軍殊死拼搏,戰鬥十分慘烈。經過激戰,起義軍掌握了戰場主動,在廉丹的援兵到達之前擊潰了太師王匡的部隊。

廉丹深知退兵也是死路一條,背水一戰或可求生,他派人把自己的官印、符節都交給正在撤退的太師王匡,並轉告他“小兒可走,吾不可”隨後廉丹孤注一擲,率部與農民軍進行了最後的較量。農民軍群情激奮,大舉掩殺,又把官兵殺得大敗,廉丹陣亡,官兵全軍覆沒。

成昌之戰使赤眉軍聲威大振,各地的流民武裝紛紛加入赤眉軍,起義軍兵容更盛。不久,赤眉軍又轉戰於楚、沛、汝南、潁川、陳留等地,在攻佔魯城之後,又揮師濮陽。在河南、山東風起雲湧之際,河北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群輩蜂起,殺掠官吏,勢不可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城頭子路率領的流民武裝,在河濟一帶活動,達二十餘萬人。

另有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部,小部有萬人,大部有十餘萬人,總兵力達數十萬眾。這些武裝或以山川上地為名,或以軍容相盛為號。比較出名的農民軍將領,有銅馬的東山荒、大彤的樊重、大槍的重異、尤來的樊崇、五校的高扈、檀鄉的董次仲、五樓的張文、富平的徐少、獲索的古師郎等人。各部農民軍縱橫出擊,使整個冀州脫離了王莽政權的控制,成為戰火紛飛的沸騰之地。

然而河北農民軍首領的軍事指揮能力相對較差。他們既無長遠目標,又無軍事謀略,在戰術上也只會採用硬拼硬闖的簡單打法,各部農民軍獨立作戰,因而無法組織大規模的戰役。其活動區域也相當狹小,更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與其他地區以強宗大族為背景、具有正規軍事組織、聯兵交結、越州跨郡的重兵集團相比,河北農民軍經常處於弱勢而難以持久,無法避免被擊敗、瓦解和分化的命運。

群雄逐鹿,終有高才者獨佔風流。歷史把目光轉向了荊州的臥虎之地南陽。這裡居住的大批皇室成員和士族豪強將相機而動,他們的政治目標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各方盲目的動亂都將匯入這一反叛王莽、光復漢室的巨流。劉秀憑藉他的血統應運而起,天下擇枝而棲的英雄們將向他靠攏。

各地爆發的人民起義,同時向王莽政權噴射出猛烈的火焰。時代為劉秀的軍事政治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社會舞臺,從而讓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總之,這樣的時勢,造就了劉秀這樣的英雄。所以,一個人要想抓住機遇,走向成功,一定要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清時代的走向,在時代的潮流中搏擊風浪,走向成功。乘勢而為,能夠讓我們少走彎路,減少不必要的阻力。懂得此道的人往往能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成功。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了,有喜歡小編故事的,可以關注一下小編,感謝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