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他深得漢武帝賞識,平步青雲成朝廷新貴,策劃推恩令成敗筆

對整個西漢王朝來說,主父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在劉徹對付諸侯的問題上,主父偃可說是第一功臣。主父偃早期主要活動在齊、燕、趙一帶,但一直未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其他儒生也聯合起來排擠他,因此主父偃在早前很長一段時間生活都非常貧苦。由於在地方上不得志,主父偃便決定孤注一擲,向京城長安尋求發展。隨後他找到機會給劉徹上書得到重用。針對諸侯問題,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那麼,這一法令對西漢歷史造成了哪些影響呢?

阻止漢武帝與匈奴作戰

最初,主父偃的摺子能一舉俘獲天子的心,主要是提及了九項事情,這其中八項都是有關律法的,而第九項則是力勸劉徹放棄與匈奴作戰的打算,主父偃引經據典講了戰爭的弊端。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列國之後,自信心膨脹,決定把攻打匈奴。丞相李斯非常反對秦始皇這一決策,李斯認為,匈奴一沒有固定的居住地方,二沒有固定的錢糧儲存倉庫,要打他們,秦軍就必須深入敵境,這樣一來,糧草問題就難以解決。

即便攻打匈奴取得了勝利,實際上也不會為國家帶來多少好處。匈奴人難以教化,匈奴的土地也並不肥沃。所以,這個決策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但秦始皇最終也沒有聽從李斯的勸告,一意孤行向匈奴發起進攻。最終,長期的征戰不斷增加人民的負擔,導致了秦王朝的土崩瓦解。

在以秦朝歷史作為佐證之後,主父偃又擺出了高祖皇帝劉邦曾經試圖攻打匈奴,最後卻依然失敗的歷史教訓。當年,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也生出了要攻打匈奴的念頭,結果最終卻被匈奴圍困白登城,險些喪命。之後高祖非常後悔,這才決定與匈奴結盟約,讓天下得以太平。

但正如主父偃所說,中原與匈奴的對戰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始終沒能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和成績,這些歷史教訓讓世人對匈奴產生了種心理陰影,認為只能向匈奴求和而不能與匈奴一戰。因此在朝堂之上,劉徹對匈奴作戰的想法一直受到質疑和勸阻。

無論是主父偃還是之前上書的嚴安和徐樂,其觀點實際上和當時朝堂的主流觀點是一致的:反對征討匈奴。這一觀點顯然與劉徹的打算背道而馳,但有趣的是,劉徹在看到這三個人的摺子之後,不僅沒有勃然大怒,反而非常激動地召見了他們。最後劉徹同意了主父偃等人的觀點,並延緩了進攻匈奴的計劃。

平步青雲

在劉徹的賞識之下,主父偃的人生出現了一道落差非常大的分水嶺。此前他貧困潦倒,仰人鼻息,但現在他卻搖身一變,成了朝廷新貴,其人生際遇簡直是天差地別。或許正是此前的痛苦經歷,使得主父偃的個性變得有些扭曲。在得勢之後,他開始瘋狂斂財,並肆無忌憚地羞辱其他官員,擺出了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曾經有人勸告過主父偃,讓他做人留後路,不要像個刺頭一樣,但主父偃卻對那人說:“我吧,要是活著不能享受窮奢極欲的富貴,那死了以後乾脆去享受被烹煮的好了!”可見,在個人作風和人格品德方面,主父偃確實很扭曲,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不得不說,他也的確是個聰明絕頂的人,因此才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

劉邦留下的“大麻煩”

當年,為了與楚霸王項羽抗衡,高祖劉邦大肆分封異姓諸侯,以此籠絡人心,為自己贏得論支援。當西漢政權建立之後,這些異姓諸侯的野心開始膨脹,劉邦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與這些異姓諸展開了一場長久的對抗,最終,當年劉邦冊封的七個異姓王被剿滅六個。而在與這些異姓諸侯王對抗的過程中,劉邦則轉而大肆分封同姓諸候王,他認為,異姓諸侯王之所以不可靠,是因為沒有血脈的相連,但同姓諸侯王不一樣,畢竟血濃於水,他們是很可靠的。但這樣一來,劉邦卻為他的後世子孫留下了大麻煩。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經過幾代傳承之後,劉邦所分封的同姓諸侯王與皇室之間,血緣關係已經十分淡薄,而這些諸王也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而日漸不把皇室放在眼裡。到景帝一朝時,終於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而吳楚七國之亂爆發的導火索,實際上就是“削藩”。皇室意識到諸侯王勢力增長對其統治的影響,於是決定削藩,但削藩政策卻會觸及諸侯王的利益,必然引起反抗,這就是皇室與諸侯王之間問題的一個關鍵點。這個困擾西漢王朝長達數十年的問題,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不走削藩老

當劉徹和先祖們一樣,被這個問題困擾得停步不前時,主父偃站出來了,他說:“古代的時候,諸侯封地不過百里,根本不具備與朝廷抗衡的力量,因此不會對朝廷的統治造成威脅。但現在,放眼天下,有的諸侯王竟擁有數十座城池之多,封地達到千里之廣。但如果朝廷想要握緊對他們的控制,他們又會聯合起來反抗。可見,公然地展開削藩是不可行的。陛下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現在很多諸侯王都有十幾個孩子,但能繼承王位的,只有嫡長子人,其他人呢?

得不到一寸土地,這其實與朝廷推崇的仁孝之道有些相悖。因此,臣斗膽向陛下建議,能給各諸侯王們一個特權,讓他們可以將從朝廷得到的恩惠分給所有的兒子。也就是說,讓諸侯王可以擁有把本國封地分封給各個兒子的權力,這樣一來,大家不都能夠享受朝廷的恩澤了嗎?而且,這道推恩令下,陛下你的心頭大患也解決了,諸侯王主動分割自己的封地,就相當於主動削弱了自身實力,如此一來,不需削藩,諸侯之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主父偃一席話頓時讓劉徹茅塞頓開,這一方法巧妙地繞開了“削藩帶來的副作用,並完美地解決了困擾劉徹許久的諸侯割據問題。劉徹大喜過望,立即按照主父偃的建議頒佈詔書。結果正如主父偃所料,這“推恩”令一下,眾多諸侯王及其子弟都歡欣鼓舞,主動向朝廷奏報分封土地的事宜。此後,漢朝廷沒有動用一兵一卒,便成功地讓諸侯王主動分散了其封國的力量。

據《漢書王子表》記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正式頒佈“推恩”令後,河間王國以及趙王國相繼被分散成十幾個小諸侯國,隨後代、魯、齊、長沙等諸侯國也都相繼“推恩”,,“推恩”令的頒佈,一方面來說縮小了各個諸候國的土地,而另一方面來說,同時也擴大了朝廷直轄的土地,從根本上瓦解了各個候國的根基和戰鬥力。為劉徹解決諸問題,實現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權統治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