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清軍作為戰勝方求和,卻次次失敗,只因為崇禎放不下面子

乾隆皇帝說過這麼一句話“太宗一戰(指松錦之戰)而帝業定”。松錦之戰宣告了明的落幕。那麼明軍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呢

皇太極時期,清軍先後五次入侵大掠中原,給廣大漢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皇太極並無堅定的滅明之心,他和努爾哈赤一樣,主要精力放在另一件事上,那就是搶掠。其實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清出兵攻明的主要目的是求財。

皇太極

因為明朝時期的遼東是比較貧窮的地區,而居住在遼東苦寒之地上的女真各部,由於生產力落後,生活更為艱難。皇太極一生都非常熱衷於與明朝議和,皇太極作為在軍事上強勢的一方,卻屢屢向弱者求和,讓後世不少人都感到困惑。其實只要想到求財這一根本目的,皇太極的求和之心就不難理解。

第一次清軍求和失敗

皇太極還一再表示,關於明朝饋贈的金銀數額以及邊境領土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只要明朝願意議和,自己可以接受明朝的冊封印信,做明朝名義上的藩屬,可謂是給足了面子。然而繼位之初的崇禎血氣方剛,一心想要收復遼東,而寧錦大捷更是給了他巨大鼓舞。此時的崇禎,自然對皇太極拋來的議和橄欖枝不屑一顧了。

第二次明軍求和失敗

自明中期以來,屢有民變或是兵變的事發生,但是崇禎和大臣們對此並沒有重視。崇禎繼位數年後,陝西的民變卻已經發展成了數十萬人,波及數省的農民大起義。明軍在內外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明朝國勢已經危如累卵。

陝西民變

崇禎不得以決定答應皇太極的議和請求,與清方談判,先與清達成妥協以減輕壓力,集中力量鎮壓農民起義,待農民起義被剿滅後,再談收復遼東。明朝歷代君臣,均以與“胡虜”議和妥協為恥。

但是議和之事還是很快被傳出來,言官們紛紛上疏向崇禎力諫不得與清議和。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心懷猶豫的崇禎立即打了退堂鼓。此次明清議和就此夭折。

第三次明軍求和失敗

為了報復明廷的忽悠,皇太極之後發動多次戰爭,對明朝的進行搶掠。皇太極更是於崇禎十二年發動松錦之戰,此戰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松錦之戰

在松錦大戰步入尾聲之時,崇禎派遣從前線逃回的馬紹愉為使臣,向清求和。剛開始,皇太極對明方是否有議和的誠心表示懷疑,要求馬紹愉出示明朝皇帝的明確旨意,並拒絕了明方讓清軍停止進攻的要求。

但是崇禎卻依舊擺著“天朝上國”的架子,崇禎頒佈的敕諭,字裡行間頻頻流露出教訓“蠻夷小邦”的口氣,弄得好像是清戰敗了,屈膝嚮明求和,而明廷寬宏大量恩准了議和請求。皇太極看了敕諭後,自然十分不滿,不僅拒絕接受。

崇禎下令議和

馬紹愉只好派人回京嚮明廷彙報情況,之後馬紹愉帶著新的敕諭來到瀋陽,這次的敕諭比之前的在言語上要緩和許多,經過約半個月的談判,明清雙方達成的議和條件。

皇太極不僅設宴款待,還派兵護送使團離境,可謂對議和成功充滿了期待。但是讓皇太極沒想到的是,此次議和因為一個意外事件再次告吹。

此次與清議和,明廷也是在暗中進行的,絕大多數官員都不知道。陳新甲書童的一個無心之過(將議和文書誤以為是需要釋出的塘報拿出去抄傳),讓這個秘密公佈出去。頓時朝野譁然,言官們紛紛上疏彈劾陳新甲。一時間,陳新甲成了人人唾棄的“賣國賊”,陷入了輿論漩渦之中。

由於議和是皇帝之命,陳新甲對此據理力爭,以為崇禎會站在自己一邊。然而極好面子的崇禎再次屈服於輿論壓力,非但不承認自己下過議和指示,反而將“議和之罪”全部推到了陳新甲頭上。正好松錦慘敗陳新甲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將陳新甲處死。明清議和再次被擱置起來。

大明王朝的落幕

在松錦之戰結束後不到兩年的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殺向北京。同年三月十九日,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亡,統治華夏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落幕。

明朝原本就不該在國勢危急之際,完全不顧國力與清打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決戰。在尚有餘力之時與清議和,集中力量解決內部問題才是救亡圖存之道。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議和一直沒能成功,使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崇禎劇照

沒人知道崇禎皇帝在臨終前想些什麼,但是我想,他或許會想早應該跟清軍議和,先解決農民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