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秦軍拿著七米的長矛,端平都很吃力,是怎麼戰鬥的呢?

在冷兵器時代,決定一場戰爭勝利與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和兵器的因素尤為重要。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之中,秦軍之所以能夠勢如破竹,除了將帥們正確的領導外,精良的兵器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的確,當時秦軍的武器裝備比六國的都要先進。

1974年,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發現了大量兵器,這些兵器的出土為人們展現了秦人在兵器製造與軍事作戰方面的智慧。這些兵器中,有一條長6。3米的長矛遺痕,若加上箭頭,這長度居然能達到七米。七米長的矛,怕是端平都困難,秦軍是如何利用它作戰的呢?

一、秦國兵器製造

《史記》記載的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荊軻先是獻給秦王地圖,圖窮匕見後,荊軻手持匕首追著秦王繞柱跑,秦王竟拔不出來劍!

但拔不出劍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劍太長。兩千多年以後,隨著秦始皇陵重見天日,考古學家在兵馬俑中發現許多青銅兵器,其中有一把長91釐米的青銅劍,這把長劍的出土證明了荊軻刺秦王場景的真實性。但疑問也隨之而來:青銅劍普遍短而寬,長度在60釐米左右,就連最富盛名的越王勾踐劍長度也只有55。6釐米,原因是青銅劍太長較容易折斷。所以秦劍在鍛造過程中用了什麼“黑科技”使所得的劍既長又鋒利呢?

其實古人在長期的青銅冶煉中已經發現了純銅硬度並不高,也意識到了合金製作出來的兵器的優點,從而總結出了“

六齊

”的鍛造經驗,即

對於六種不同的青銅器物需採用六種不同配置比例的銅、錫來進行鍛造

。所以很顯然,秦軍兵器的材質並不是純青銅,而是屬於合金。確實,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眾多青銅劍中,錫的含量均在18%-21%之間,按這個比例鍛造出的劍硬度、韌度都恰到好處,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秦劍那麼長卻不擔心被折斷的原因了。

透過秦劍,我們也可以知道,秦國鍛造兵器的技術在七國之中屬上上乘。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那就是秦國流水線式生產模式所生產出來的兵器幾乎一模一樣。《秦律十八律。上律》中記載:

為器同物者,其大小、長短、廣亦必等”

。舉個例子:秦軍兵器庫中的弩機這種兵器的構造相對複雜,但不同弩機上的同一部件是可以互換的。

如此高標準、嚴要求鍛造出來的兵器質量上肯定沒得說,自然也經得起戰爭的檢驗。

二、作戰方式

秦國有一種把

軍事集權管控

強力軍事制度

體現得淋漓盡致的步兵作戰方式,叫作

秦軍方陣

這種作戰方式容多種兵器於一個方陣之中進行聯合作戰。方陣中弩、步、車、騎的分佈十分有條理性。並且作戰之前將帥會根據戰略地形、敵我力量來調整方陣的結構。使得在戰爭中可以把全體將士嚴陣以待和靈活地調整戰略陣法有機結合,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調整著組織內部的資源。

而手執七米長矛進行的作戰,也是在這樣的作戰方陣中才得以發揮最大的威力。因為長矛過長,所以長矛手的行動不如其他作戰成員那麼靈活,他們主要是靠集體作戰、利用兵器長度特點將敵人阻擋在一定距離以內進行擊殺;除此之外,長矛手主要對付的是戰車。但是對於長矛手而言,他們始終得挺著長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後排立即補上保持陣型不變,就如同銅牆鐵壁一般勇往直前。

在長矛手後面的是鈹手、戟手和弓弩手。鈹從外形上看很像插在長杆上一根短劍,它的長度約3。5米,界於戟和長矛之間。雖然鈹不如矛那麼長,但長度仍舊和兩個人身高加起來相當,因此鈹手的行動也不是很靈活。據推斷,持鈹計程車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種隊形去衝擊對手。

戟手的行動會比較靈活一些,因為戟的長度在2。8米左右,不是很長。從構造上來看,戟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裝了個矛頭;從作戰方式上來看,戟手在戰鬥過程中可以選擇勾砍和直刺兩種攻擊方式。與長矛手不同,持戟計程車兵可以集體作戰,也可以單兵格鬥,但對於他們來說,掌握戰鬥中自由搏擊的技巧和發揮個人能力是最關鍵的。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鈹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最後便是弓弩手,秦國的弓弩是當時最精準的武器,它對射程可以達到1

50

米,大大超過了傳統的弓箭,在作戰時,若沒有近距離的短柄交接,那便是弓弩手的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