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金剛川》:一部讓人看得過去的戰爭電影,但是我們的愛情卻不能看

一、影片的定位

無論是從選定的上映日期還是影片本身內容出發,觀眾們期待的《金剛川》都應該是一部極具愛國情懷的戰爭題材電影。但實際的觀感和預想好像有些偏差。

將近兩個小時的正片遠遠不如片尾幾分鐘的紀錄片段更能讓我對當年的志願軍肅然起敬、讓我更愛國更愛和平;

說它是“戰爭片”,我也沒能從中獲取到足夠劑量的視聽衝擊和情感衝擊,因為影片中缺少能帶給我們這種體驗的大規模戰役的場面。

故事中,能撐起大規模戰役的部隊接到的任務是過橋,所以衝突和交火的情節只能由小部隊——幾名炮兵和一名空軍完成,用來渲染槍林彈雨氛圍的鏡頭對準的始終只有幾個人。

這樣的安排,就使得核心任務“過橋”沒有得到足夠的刻畫,只是作為一件一直在進行的事,就那樣心安理得地發生著;花費大手筆打造的高潮——炮兵和空軍之間的廝殺,也充斥著濃濃的個人英雄主義。

故事的終極目標和實際的高潮部分並不一致,就只覺得莫名其妙、索然無味了。

二、管虎的“超級英雄”情節

看《八佰》的時候,就模稜兩可地感受到了一些個人英雄主義的意思,看完《金剛川》之後,這種感覺算是坐實了。

“修橋”這個情節如果利用好了,是完全可以營造出同仇敵愾的集體主義氛圍的。

可是,每當工兵連的戰士們捨生忘死、勠力同心地修補木橋的時候,鏡頭總是拉得遠遠的,我們透過山頭的望遠鏡看到他們在奔波忙碌,透過美國空軍的感嘆得知橋又“輕而易舉”地修好了,就是無法深入他們其中。

任務完成了,就只記住了他們健壯精練的連長,他揮臂發號施令,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與別人劍拔弩張,還和出色的炮手老關有著一袋煙的交情。好像整個連隊就他一個人。

老關,北京人,桀驁不馴、一身痞氣,犯過錯誤、立過戰功,讓人又愛又恨,但作為一名炮手,他的確有讓一切爭議都停止的實力。

這種角色很容易讓觀眾沒有理由地去偏愛,因為他們跳脫、不正統、離經叛道。老關的個人魅力,就像他那的紅色背心置於成片草綠色的軍裝中一樣,鮮明、突出。

另外,擁有這樣設定(特別是籍貫)的角色出現在管虎的電影中,很難讓人不把他看成是享受創作者良苦用心的“英雄”角色。

在和美國空軍的較量中,老關打了頭陣,悲壯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就由徒弟張飛來完成了。

炮手張飛,是一個重點刻畫的超級英雄形象。

從一開始就用著傳奇人物張飛的名字出場,時不時還有人來上一句“長坂坡前救趙雲,喝退曹操百萬軍”的唱詞,觀眾們在這種氛圍的烘托下,似乎也都在等著看他如何出落成以一當百的英雄。

除了這個非常具有象徵意味的名字以外,用來刻畫這個角色的鏡頭語言也有所不同。之前的鏡頭在人群中游走,呈現出的資訊非常多,這樣我們感知到的更多的是人物外部的情況,比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正在做的事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等等。

從1小時4分鐘多一點開始出現的幾個鏡頭,就帶給了觀眾把感情延伸到張飛這個人物內心的體驗。

一番爭吵之後,張飛轉身離開,一切突然安靜下來。畫面中只有他一個人,世界上彷彿也只有他一個人,這個背影讓人迫切地想跟上去,讓人才意識到這位在異國他鄉翻山越嶺的小夥子不止是一名士兵。他低著頭,若有所思地穿過玉米地,迅速地跑過毫無遮擋的空地,進入了茂密的樹林。此時,小心翼翼響起來的音樂,林子中似有似無霧氣,形單影隻計程車兵,總讓人覺得這是個早晨,一切都結束了、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的早晨!可是這名士兵還是走向了光天化日下的戰壕,開始清點人數和彈藥,隨時準備著流血和犧牲。

在這幾個連續的鏡頭中,第一個大約30秒,最後一個鏡頭長約42秒。在分明是生死存亡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把那麼長的時間和那麼多畫面都分給一個人,沿途的景象變化起伏也很緩和,甚至出現了不是戰地風格的配樂,這就把觀眾們的感情延伸到了這個人物的內心。

在這個片段之前,因為多次改變的視角和取捨不當的情節,我對這部電影已經攢了一堆諸如“粗糙、雜亂無章、故弄玄虛”之類的印象,可是這幾個突如其來的長鏡頭帶來的那種迥然不同的沉浸式體驗,跟之前的相比是那麼突兀,這其中流露出來的人文關懷讓我接受得措手不及、一頭霧水。

在塑造“張飛”這個戰地超級英雄形象的過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是最後他和美國空軍的較量。在這段絕對以張飛為焦點的情節中,有兩個問題,讓人產生疑問,導致觀影不流暢、體驗較差。

問題一,過分誇大了張飛的個人能力。

在這次較量中,一共有前後兩次對峙。第一次是和幾個戰友相互配合,彈藥相比第二次來說非常充足,沒能把敵機打下來,反而遭到了壓頂式的轟炸,隊友全部陣亡,張飛自己也只剩下“半個身子”;第二次,張飛獨自從疼痛中醒過來,拖著零散的身體拾來兩枚炮彈,踉蹌著把炮彈連同破敗的自己一起塞給大炮,就在這個時候,明知道已經取得勝利的美國空軍偏偏衝著調整好方向和角度的炮口出現了,張飛用了僅剩的兩枚炮彈打下了從第一次對峙中苟活下來的敵機。

問題二,對“戰爭”的畸形理解。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看完之後回想一下,槍林彈雨的場面並不夠典型,唯一能算得上“開火”的一仗恐怕就是張飛的這次反擊了。但是很顯然,創作者們並沒有安排好這一故事情節。

首先,美國空軍在任務結束後的“下班時間”,以“辦私事”的名義殺死了老關,這是故事能繼續向下進行的一個直接誘因;接下來,炮兵的反擊,在這個過程中,幾乎全部用來刻畫人物的鏡頭都給了張飛,就會讓人覺得在這場同歸於盡的反擊中發揮作用的自始至終只有一個人。

就這樣,當整部電影進行到高潮部分時,參與進來的只是兩個單獨的個人。

鏡頭隨著炮彈發射的節奏在兩個人之間頻繁切換,武器後的兩個人已經失去理智,因洶湧的個人情緒而膨脹到無法收場,支離破碎已經成了必然,整個熒幕充斥著不可控制的獸性。

這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打架!

如果這個情節處理得好,會讓這部電影更符合“戰爭片”一些,可是因為以上兩個問題,這次交戰儼然成了一場個人的復仇——由個人恩怨誘發,也以個人形式解決。

我很好奇創作者們如何理解戰爭,如何理解士兵在戰爭中的意義。一場戰爭,要解決的不應該是集團之間的矛盾嗎?博弈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不應該是集體主義嗎?

《金剛川》講述的內容是一次新的探索與嘗試,據說製作過程中條件很艱苦、時間很緊迫、任務量很大,不知道導演在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行使了多大的話語權。管虎的電影,以後應該不會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