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年味|海南各市縣過年習俗大揭秘!

南海島

春節,是國人最隆重的節日。雖然整個海南島有些年俗一樣,但各個區域又因為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等區別,又有各自獨特的風格,東西南北中,不同市縣,過年做什麼,吃什麼,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一起來看看

雞、鴨、鵝和飯糰是海南人常用的祭祖食物。

海口博愛南路年貨集市。

海口

採屋圍爐吃齋菜

齋菜煲。

“很多文章說海口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採屋’開始,其實進入臘月後,海口人就開始為春節做準備了。”說起海口的年俗,多年來熱心本土文化的陳開傑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每年進入臘月後,海口一些農村地區開始為村中公廟塑像刷漆換新裝,迎接新春的到來。

“吃圍爐可是海口人過年的重頭戲,全家人圍坐火爐旁,火爐上架著一個鍋,一家人就圍在旁邊吃飯。”陳開傑介紹,《瓊山縣誌》中說除夕夜“子婦輩盛列酒饌供父母,圍爐”,這體現出傳統的孝道。現在吃圍爐時,年輕一輩會向家中老人彙報一年來的工作、生活的情況,展望新一年的生活,老人則會勉勵年輕人好好工作,同時也會將過去的故事向年輕一輩娓娓道來。

吃過了魚肉豐盛的圍爐,到了大年初一這天,海口人迎來了“素食主義”—— 吃“齋”。齋菜煲是海口民間的傳統菜,它不使用肉類,而是將腐竹、粉絲、黃花菜、甜菜、水芹等素菜以講究的做法燴成一鍋。不僅不吃肉,在海口的一些農村地區,大年初一這天還講究不能動刀,連祭祖用的都是紅糖條等素食,寓意新的一年不殺生。

澄邁

年味飄香黑豆腐

加樂村村民在磨豆子。

“過年吃豆腐,寓意讓子女清清白白做人,同時沾點福氣、富貴氣……”農曆臘月二十四,在澄邁縣加樂鎮加樂村裡,許多戶人家都起了個大早,開始忙著推石磨、篩豆皮,製作傳統手工黑豆腐,村民王和山也不例外。

記者來到王和山家時,他正手持一把約三尺長的大鐵勺,探入鍋中反覆攪動,豆漿四溢的醇香勾來不少饞嘴的小孩。透過品嚐記者發現,當地村民手工製作的黑豆腐外皮焦黃樸實,內部韌實細膩,嚼起來滿口豆香。

記者瞭解到,不僅是加樂,在澄邁南部中興鎮、仁興鎮等多個鄉鎮,村民們大多都有製作黑豆腐迎春節的習俗。但黑豆腐源自何處,為何得趕在春節前製作,各方說法尚不統一。“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近些年老人們製作手工黑豆腐,都是為了讓外出打工、求學的遊子,能夠在春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嘗一嘗最質樸的家鄉味。”王和山說。

定安

紅糖年糕年年高

定安菜包飯。

定安人過年從年二十八、二十九就開始忙碌。年前,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便是做“筐粑”和掃塵。“筐粑”便是人們尋常說的年糕。不同於人們常在電視中看到的白色、條狀年糕,海南年糕是紅色、圓塊狀年糕。

“筐粑”的製作更是一絕。據說,在海南部分市縣,年糕做法是蒸,而在定安,年糕是糯米經過蒸熟、捶打之後,捏成圓滾滾的白團子,放到煮沸的紅糖生薑糖漿中慢慢煎煮,不斷用木棍攪制而成的。

在大年初三,吃菜包飯是定城鎮地區的一重要習俗。菜包飯,顧名思義,就是用菜葉包起並以手捧食的一種美食,在定安已傳承了上百年。由於在製作包菜飯時需要繁雜多樣、葷素搭配的食材,所以人們平時很少吃,只在閤家團聚時才會烹食。

手捧菜包飯就像捧著裝滿金銀珠寶的聚寶盆,寓意新的一年會賺得盆滿缽滿。一大家子相聚,或站或坐,人人捧著剛剛包好餘溫陣陣的綠色“聚寶盆”,狠狠咬上一大口,象徵著新一年裡全家人“齊心協力,攏住家財不外流”。

瓊海

送窮孵年炒谷口

瓊海市民帶著孩子選購紅燈籠。

瓊海人過年有很多風俗。年前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裡室外衛生,連籮筐傢俱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得乾乾淨淨。然後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意思是把那些晦氣全部送掉,以換來新一年的好運氣。

把“窮”送掉,就要“備年”——上市趕集採辦年貨了,給全家老少都買套新衣服、鞋襪,添置傢俱農具,油鹽醬醋、春聯年畫、紙錢香燭等等。家住東平農場的歐先生說,他們家過年都會磨米做年糕,就是“甜粑”,寄意明年能種得一塊大田,日子過得甜甜蜜蜜。除夕之前,貼好門聯年畫,門楣上還貼有一種叫“利是錢”的紙符。

除夕這天,宰好雞鴨鵝,備好各種菜餚,祭拜祖先之後,入夜,全家老小圍坐一堂,父母給兒孫送“壓歲錢”,兒女給父母送“孝敬錢”,這就是“圍爐”。

“圍爐”之後,大家入睡,躺進暖暖的被窩裡“孵年”,意為期望明年是個溫飽之年。

萬寧

閹雞檳榔山蘭酒

馬鮫魚。

在萬寧,向來有“沒雞不成年”之說,萬寧人最喜歡吃“閹雞”,也是萬寧年味中的代表與象徵。在農村,普通人家過年,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要接連殺六七隻雞,因為在農村裡,年過得好不好往往是以雞殺多少來評定的。

從古到今,萬寧美食文化都較為獨特,除了越來越被人們熟悉的後安粉,若是問到當地人最具代表性的年味小吃,就非豬腸粑莫屬了。

萬寧人大年初二要開始“喊官喊娘”,就是新婚外嫁女和女婿回家探親,那天家裡除了會準備豐盛的飯菜之外,還會準備以豬腸粑為主的茶點,此外,還有京果、“菜薯花”、牛奶椰汁糕等小吃。

古往今來,萬寧人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認為“親客來往非檳榔不為禮”。萬寧人吃檳榔的風俗歷史悠久,今天仍然很有情趣。比如客人登門,主人會棒出檳榔果招待,即使不會嚼檳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平時訪親探友也要買上檳榔果當作“甜路”(伴手禮)。特別是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備有檳榔果,以敬拜年長的貴客親朋。

文昌

除塵送燈製糖貢

糖貢。

一過臘月十五,文昌人就開始為春節忙活了。

家住文城鎮的林先岱告訴記者,“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在文昌過年,各家各戶少不了一樣東西——糖貢。家住新加坡的僑胞張過德說:“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的親人都會親手製作糖貢,之前我回文昌過年,走的時候親戚還會送我糖貢當作禮品帶回新加坡,家鄉的味道真的很不錯,充滿了年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

對於眾多文昌人來說,春節總是與華僑有著密切的聯絡。也許是由於漂泊在國外,華僑們對家鄉的習俗尤為重視。例如,文昌人的“送燈”習俗:每年,村莊裡有男丁的人家都會輪流做“燈頭”,在正月初五這天,家裡的男丁就提上用紙糊的燈籠,將燈籠送入土地公廟,懸掛直至正月十五。

三亞

崖州民歌賀新春

三亞市民在市場選購大紅魚。

新春佳節將至,三亞市崖州民歌協會會長張遠來又到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候。每逢春節,迎新聽戲、搭臺助興、引眾吆喝,卸下一年來辛勤工作的包袱,攜親帶友看崖州民歌表演,素來是三亞崖州地區等瓊南一帶民眾的傳統習俗。

“迎春聽民歌一直是崖州地區的風俗傳統,歌王、歌后還會成為各村‘爭搶’物件,需提前數月預約,只為能在佳節中聽到一曲饒有韻味的崖州民歌。”張遠來說。

三亞疍家人也透過唱歌方式迎接新春。疍家人的鹹水歌沒有固定的歌譜,基本上就一個調,透過老一輩口口傳唱,多數以情歌為主,表達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嚮往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新春到來,三亞疍家人擺席設宴,烹飪魚、蝦、蟹等新鮮海味大餐邀請鄉親好友,歡愉之時,還會與親友們唱起鹹水歌,歌聲悠揚嘹亮,節奏歡快活潑,共同為新的一年祈福、祝願。

疍家人身著傳統服飾演唱鹹水歌。

陵水

孃家酸粉最年味

酸粉。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談起過年,陵水本地人王時功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媽媽親手做的齋菜, “雖然海南很多地方都有吃齋菜的習慣,但陵水吃齋菜有著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吃齋菜當地人又稱為“搬年貨”。在陵水,每年春節吃齋菜算得上是全民行動,家家戶戶吃,而且一定是年初一吃。其次,包括大薯、腐竹、粉絲、茄子等製作齋菜的食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寓意,例如粉絲代表長壽、茄子代表進步。吃了齋菜,新的一年將會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酸粉也是陵水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味,當地有著大年初二回孃家吃酸粉的習俗。陵水人劉秋生說,年初二孃家會早早準備好可口的酸粉,等著出嫁的女兒回來。一碗酸辣甜香的酸粉,亦是家人對子女的眷戀。

陵水的元宵節十分隆重,讓年味漸淡的縣城再次熱鬧起來。縣城裡會舉辦猜燈謎、瓊劇大展演等活動,各鄉鎮的人們也會趕來參加。

樂東

文體聯歡新習俗

樂東沿海鄉鎮春節期間舉辦的排球賽。

春節將至,年味漸濃。走進樂東黎族自治縣,處處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與全國各地一樣,樂東遍地殺豬宰羊,積極籌備著年節美食。然而稍有不同的是,在樂東佛羅、黃流、鶯歌海等鄉鎮,一張張春節文體聯歡會排期表,給居民帶來一絲不同的期待。

一張來自樂東的春節活動日程表顯示:樂東黃流鎮東孔村將在大年初一到初四舉辦“足球春晚”,多支村民足球隊將在當地群眾間上演一場屬於自己的超級聯賽;初一到初二,樂東佛羅鎮新坡村將舉辦春節排球邀請賽,不僅有精彩的排球賽事,賽事第一名還能獲得3萬元豐富獎金;初一到初六,樂東鶯歌海鎮將輪番上演。

“我們佛羅鎮是海南‘書法之鄉’,今年春節我們要辦一個書法展。”樂東文聯主席孫體雄說,自己是佛羅鎮人,小時候最期待的節日就是春節,“因為不僅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到很多平時吃不到的菜,還有很多春節聯歡活動,如排球比賽、籃球比賽還有卡拉OK大賽等。”

瓊中

美食古韻三色飯

三色飯。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河溪眾多,水質優良,水清魚肥。每當春節臨近,當地人便會就地取材,在村子邊的河裡抓魚,石鯪魚、鰱魚、鱅魚、歪嘴魚、福壽魚等等,只要個頭夠大,都能製成鮮美的魚乾,等待過年期間被搬上餐桌,成為當地特色的菜餚。

苗家三色飯,黃、黑、紅三色相映成趣,有藥味甘香,飯糰甜滑,形態美觀,營養價值豐富。

而在“中國最美鄉村”之一的瓊中紅毛鎮什寒村,春節期間,苗族同胞們則會三五結對“打餈粑”迎接新年。村民李政富介紹,餈粑是用木臼舂糯米做成的,然後再用椰子葉或者是芭蕉葉包起來,蒸熟後食用。因為村民們熱情好客,遠道而來的遊客也可以像家人一樣走進苗族同胞家裡,品嚐最地道的餈粑。

屯昌

風調雨順吃新米

春節到了,在屯昌,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歇下來,殺雞,貼對聯,孩子們放起鞭炮,多少年傳承下來的習俗一點都不改。

年三十,人們一早起床設酒殺雞迎年。在農村,村民們爭相提著煮好的大肥雞排隊去宗祠祭祖宗,村裡一派喜氣洋洋的氣象。待祭祀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將祭臺上涼透的肥雞和飯菜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屯昌人認為,吃了這隻雞寓意來年會風調雨順。

此外,屯昌部分農村除夕仍然有“吃新節”的風俗,當天年夜飯的米必須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吃罷年夜飯,一家人還要共同守歲,過了十二點會點燃鞭炮、煙花,慶祝新年到來,祈求來年吉祥平安美好。

白沙

山蘭稻香伴手禮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對於黎族群眾來說,過年是頭等大事,不在異地他鄉過年也是心照不宣的默契。過年前,大家會在自家釀造山蘭酒、糯米酒,並在年三十這天大掃除、換新符、貼對聯,宰雞殺豬祭祀家祖、吃年飯,鳴粉槍、放鞭炮,表示祥和。

在島內種植山蘭稻最多的青松鄉,過年時都會拿出收穫的山蘭新稻,釀米酒、做年糕,走家串戶帶上山蘭伴手禮,共慶新春。

而在邦溪鎮地區的侾黎村莊裡,除夕的下午,村中都會選出一位老翁扮成乞丐狀,穿破爛衣服、戴破爛竹笠、挑著對破爛籮筐走家串戶,口中不停地叫喊:“要米來、要錢來,我要回去過年”。村民聽到喊聲,都送給他一把米、幾枚銅錢或一些破鐵鍋,寓意著送走貧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風俗已逐漸消失。

地處山區的南開鄉地區潤方言的黎族群眾,年初一全村都會聚在一起敲鑼打鼓,歡跳平安舞祝吉祥、祈平安。光雅、獅球、阜龍等靠近儋州的地區則一直保留著貼春聯的習慣。

五指山

別樣年俗牛灌酒

五指山的年俗,繞不開當地獨具特色的黎族風俗及豐富的原生態美食。

在五指山市文化館副館長黃進徵印象中,過年最有趣的事,便是“牛灌酒”。這是具有黎族特色的年俗,大年初一上午,主人“請”家裡的牛“喝酒”。透過木勺舀取糯米酒灌入牛口,待牛有了醉意,將其放歸山林,自由活動,直到來年開春才去將牛尋回。

此外,大年三十中午包粽子,也是當地黎族同胞過年的習俗之一。

“春節飲食也是非常有當地特色的。”黃進徵說,在五指山,有這麼一些春節必吃菜,其中包括被當地人稱為“不回家的牛”的五指山野黃牛、“會衝浪的魚”的石鱗魚、“會上樹的雞”的螞蟻雞及野菜鹿舌菜、雷公根等美食。而醃製而成的魚茶和肉茶,也深受當地人喜愛。

在拜年時,五指山人還有著互敬檳榔、香菸、喝山蘭甜酒和酒席上對唱山歌等習俗。

保亭

黎苗魚茶待客來

魚茶。

在保亭,魚酸(也稱“魚茶”)是黎族人招待客人的主要菜餚,也是他們年夜飯的必備食物。魚酸的製作並不難,但也很講究。將新鮮捕撈的魚清理乾淨並曬乾後,加入煮熟的米飯和鹽巴,將它們攪拌均勻後裝進密封的罈子中,等待10天至15天就可以食用。

保亭人過年還保留著一些當地特色的習俗。據梁志超介紹,在保亭相傳有一種叫“雜贊”的食人“怪獸”在過年的時候會出來傷人。“因此,在保亭,家家戶戶都會在大年三十在家門口掛上四菱草,祈求平安。”

大年初一,在保亭還有著不串門、不動刀、不吵架、晚輩要給長輩送檳榔等習俗。“新婚的夫婦通常挑選初二、初四這種‘雙日’拜訪岳父岳母和親戚,討得是‘好事成雙’的寓意。”梁志超說。

儋州

加丹紙上擬春聯

中和鎮居民李鬱成正在製作加丹紙。

一副副色澤鮮豔的春聯,或懸掛在架子上,或平鋪在地面上。春節前的儋州市中和鎮,隨處可見的春聯,使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春聯一般都要書寫在紅紙上,在中和鎮,有一種獨特的紅紙,名叫加丹紙,深受書寫者和群眾歡迎。用加丹紙寫春聯,是儋州人民春節的一大傳統。

在中和鎮的街道上,62歲的薛明才擺了一個春聯地攤,他是儋州市的一位退休教師。“我寫了20多年春聯,大都寫在加丹紙上。用這種紙寫的春聯,雖經風吹雨打也不易褪色,所以能較為長久地保持年味。”薛明才指著一副副春聯笑著說道。也許是前人受此啟示,偶爾將紅丹漿塗抹在紙上寫春聯,也起到了“保鮮”作用。他的祖輩、父輩就會製作加丹紙,他也慢慢學會了加丹紙的製作技藝。

“加丹紙在中和鎮代代傳承,在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和鎮文化站站長謝瓊鴻說。

臨高

木偶大戲鬧新春

臨高群眾觀看木偶劇慶春節。

在臨高,過春節人們把吃年夜飯稱為“圍爐”。“圍爐”後,小孩子要穿上新衣服新襪子睡覺,這稱為“睡福”,睡的時間越長,意味著來年越幸福。

第二天到了上香時間,全家人醒來,兒女給父母、晚輩給長輩拜年,後者則給前者發紅包。上香結束後,全家人吃飯,但吃的也有講究。只能吃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之類的素菜,不能吃葷菜,做菜時也只能用花生油炒。

對於海南人過節不能少的雞,臨高人要等到大年初一中午12點後才能吃。和許多地方不一樣,即便是吃完了飯,臨高人也只待在家裡,享受闔家團圓的時刻,初一一天都不去串門和拜年。

春節期間,傳統的木偶戲是臨高群眾最愛的助興節目之一。大年初二,臨高縣劇團都會在文瀾文化公園或是文廟演出人偶戲。

昌江

吉祥祝福哥隆歌

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大風村來說,每年新春佳節唱歌聽曲,是村裡的頭等大事。

“哥隆歌”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為聚居在昌化江兩岸的“哥隆人”所特有,全村人都會在春節之際組織民歌會,由村民們自己準備精彩節目慶祝新年。

除了獨唱合唱外,經典的男女對唱也是一大亮點。隨著村子的發展,男女對唱的題材既有歌頌新生活,也有用唱詞為聽眾送去佳節的美好祝願。

在昌江沿海地區的農村裡,除了蒸年糕以期新的一年步步高外,家家戶戶還要在院子大門、屋子門口都貼上春聯,祈求在新的一年裡納福安康。有的人家還會在院子門口貼一小幅“開門大吉”“百無禁忌”。而在家裡的樹、水缸、豬圈等處貼巴掌大小“利是”符的習俗,卻隨著大家都住上水泥房而慢慢變得少見。

東方

醇香濃郁地瓜酒

在位於海南省西部的東方市,每逢春節釀造三五壇口味醇香的地瓜酒,幾乎是當地人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也是當地一個傳承已久的習俗。

據東方黎族文化研究會會長符文豐介紹,年前一個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忙著準備食材釀酒,當地村民認為,無論是外來賓客,還是同族親戚,無論是待客,還是送禮,只有端出足夠醇香的地瓜酒或米酒,才能更體現出待客的誠意,這樣的年味才會如酒香般濃醇回味。

此外,在東方市還有一“補年”的特有習俗,如,過年祭拜祖先時忽然發生燈火或香燭熄滅、爆竹不響、春聯被小孩撕破、吃飯碗碟摔落等“小意外”,當地人難免會心生“疙瘩”,有些人則會選在元宵節那天張羅一下“補年”,如,重新張貼對聯,燒香點燭拜公,再祈福來年利是等。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