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景”上添花,多方共贏,這是怎樣的一場非遺盛宴?

當古老技藝走進生活

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奇妙火花

當非遺文化走進景區

文旅融合譜寫出新的篇章

當傳統元素融入文創產品

非遺技藝轉化成了

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非遺進景區 通訊員黃佳攝

11月2日

2019年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在盛世唐城景區舉辦

500多名參展人員

集中展示了我市70多個非遺專案

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非遺盛宴

數百位傳承人亮本領

宮廷音樂《十樣錦》展示

玄門太極功夫

舞臺上,老河口的《絲絃年畫家鄉情》、保康的《薅草山歌》、宜城的《楚地風情》、南漳的《嗚音喇叭與高蹺花鼓》等十餘個節目依次登場。舞臺下,老河口鑼鼓架子、臥龍吳氏武獅、司老爺查街、打火炮、南河套曲、抖空竹等民間傳統文藝專案巡演與觀眾零距離接觸。兩邊展區裡,程河柳編、黃楊木雕、荊蠻繡活、熊銀匠、龍鳳書、南漳剪紙等專案展臺一字排開。

92歲的非遺傳承人現場製作棗陽土布

數百位非遺專案傳承人亮出了看家本領,現場展示傳統技藝。這些非遺技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襄陽的發展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生產勞作、經濟交往、民俗風情。在活動策劃與節目編排上,主辦方儘量讓每個專案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更具新意與可看性。如將老河口粗布技藝與時裝秀結合起來,將傳統音樂嗚音喇叭與傳統舞蹈、高蹺、花鼓結合起來進行展示。

瓷器修復技藝

“不愧是國家級非遺專案,好聽又好看!”“鋦瓷技藝把碗修補得像新的一樣!”“這麵條像頭髮絲一樣細,還是空心的!”市民與遊客看得如痴如醉,不少人回憶起兒時的生活畫面。“我們希望透過更多形式的展示,充分展現襄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和風采,讓更多市民和遊客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黃佳說。

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文小遊在現場看到,一些老技藝在當地政府的保護與推動下,與高校、市場、網際網路等“聯姻”,煥發了新活力。

“可惜爺爺再也不能參加這樣的活動了。”老河口木版年畫傳承人陳義文的孫子陳洪斌說,老人於今年2月離世,他已從爺爺那裡掌握了刻制木版年畫的要領,他會把陳氏家族的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2017年,學校成立了老河口木版年畫藝術實踐工作坊,設有老河口木版年畫課,並推出了一系列文創產品。”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吳天中表示,要將老河口木版年畫刻制技藝發揚光大。

襄陽老藝人李慶山是李氏漆器髤飾技藝的第五代傳人,該技藝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然而,從2006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尋找傳承人,也收過徒弟,但由於出師後很難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學藝者陸續離去。而李慶山的兒女也因忙於工作,無法傳承這門手藝。

在展區,文小遊遇到了李慶山,徒弟隗鵬站在他的身邊。在他們前面,展示的是漆盤、漆鏡、漆盒等。“傳統漆器工藝複雜、造型優美,可以成為襄陽的旅遊文化佳品。我們正在與湖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合作,設計開發漆器產品,相信不久會有大量作品面世。”隗鵬對漆器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

文旅融合多方共贏

非遺節目依次上演,讓遊客大飽眼福。“慕名來唐城,沒想到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下次我要帶朋友來玩。”來自河南的遊客李穎說。“非遺進景區,就是要用文化留住遊客。”襄河道墜子傳承人張玉慧表示,在景區進行非遺展示,既可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感受襄陽文化的獨特魅力,又有助於將襄陽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非遺傳承人展示抖空竹

非遺專案進景區展示的同時,也進行產品銷售。“出乎意料,帶來的產品幾乎銷售一空。”棗陽粗布紡織技藝傳承人劉海倫說,這次帶來的床品、工藝品等都賣掉了。“2016年,棗陽粗布就在漢城設立了傳習所。近兩年,隨著研學旅行的發展,傳習所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及遊客。”劉海倫說。“得益於這些年來媒體的推廣與宣傳,我們的面供不應求。”石花奎面第五代傳人胡傳磊介紹說。

市文旅局公共文化和非遺科科長龔經紅表示,組織非遺專案進景區,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能促進非遺類旅遊商品創新和發展。“本次非遺進景區活動標誌著我市文旅融合邁出了新的一步,希望政府部門、非遺專案傳承人和景區三方攜起手來,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市群藝館館長郝秀峰表示,市文旅局、市群藝館和市非遺保護中心將結合各方建議和景區實際,持續推進非遺專案進景區,豐富景區文化內涵。

熱文推薦:

圖片: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安富斌

原標題:《“景”上添花,多方共贏,這是怎樣的一場非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