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縱觀世界戰爭史,為何只有中國人講究謀略,而外國人卻是硬鋼?

其實外國也講策略,只是外國兵法對武器配置與訓練的注重,超過了策略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古話說明,中國也同樣注重武器製作,但中國古人又同時更加註重策略運用。習慣都是由歷史文化傳承不同,而各自形成的。

(一)西方式的兵法,輕道而重術,注重戰鬥組織實施與戰鬥之術。

以軍團方陣,硬碰硬的平推攻擊,是古代西方軍隊強項。

例如馬其頓方陣,羅馬軍團、瑞士方陣等等。

這些軍團中計程車兵武器精良,單兵訓練充分,戰鬥時正面以硬碰硬的打仗多,最多也就是小範圍內迂迴機動一下,而兵法謀略的運用少。

而充滿東方風格的大範圍、遠縱深的戰場機動,佯敗誘敵、迂迴穿插等等戰法,在西方戰爭史上是非常罕有的。

習慣了東方式戰鬥的匈奴舉族西遁,結果沿途打去如入無人之境。

蒙古西征騎兵的迂迴機動作戰,把裝備精良、單兵戰鬥力強悍的西方騎士團們打得屁滾尿流,說明了在武器不發生代差之下,戰術的作用更比武器重要。

必須指出的是,騎兵大範圍遠距離迂迴機動,繞到敵側翼攻擊,以擊垮敵人的堅固軍陣的戰術,在兩漢隋唐時已經大規模運用了,這是中國騎兵傳統戰術,不是蒙古騎兵獨家發明的。

(二)而東方重道而輕術,中國式的戰爭,更注重戰略戰術運用。

中國古代軍隊,並非不能硬碰硬!

但是,就算能硬碰硬的幹掉對方,中國古代的兵法家也不會棄韜略戰術不用、而選擇去硬拼。

這樣的話,那以中國標準,就不是合格的大將了。

而想方設法用最小代價去取得最大化勝利,這才是中國兵法的核心。

例如中國兵法經典之一的長平之戰。

秦軍舉國動員,十五歲至六十歲的民壯全部徵召,統統派到了前方去為戰爭提供保障。

以軍力論秦、趙兩軍戰鬥力。

若用正面決戰。那麼賞罰分明,有軍功封爵制激勵、武器製作督造責任落實到人的秦軍,士氣昂揚,從士卒至將軍都充滿了求戰欲;從兵力到兵器再到戰鬥力,也完全可以用血戰硬拼去打敗趙軍的。

但秦國大將白起決不會這樣幹!

白起用換帥的詭道誘敵,又用離間計,散佈流言,促使趙王用年輕氣盛的趙括換掉了廉頗。

然後秦軍又佯敗,以誘趙括全軍追擊。

而在趙軍追擊的同時,一支五千人的秦國騎兵透過大範圍機動迂迴,繞到了趙國大軍的後方。

當趙軍進入了秦軍的伏擊圈時,秦國騎兵就變成了步兵,築起了堅固的防線,堵死了趙軍退路,將趙軍團團圍困。

長平之役的最後決戰,秦軍的亮點有二。

(1)秦軍迂迴穿插範圍有多大?

能把敵四十萬大軍包了餃子,這戰場機動範圍必定有百里以上。

(2)任趙軍如何拼死衝擊,秦軍應急構築起來的防線也一樣堅如磐石,甚至能用強弩射死了趙軍主帥。

防禦戰,是考驗戰鬥力的。趙括身為主帥卻能陣亡,恰恰說明他是帶頭突陣,身先士卒的。,而主帥身先突擊,可想而知趙軍的攻擊有多猛烈。這一點又說明,堅守防線秦軍,硬碰硬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明明能硬碰硬打贏,卻也要用詭道,這是中國兵法區別西方的最大特點。

目的是為了減輕己方傷亡,最小代價、最大勝利。

後世有句形容詞: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仁義”二字的體現。

西方歷史上的兵法,對細節的注重與傳承是勝於東方的。

比如步兵陣型嚴整,步騎兵種比例,以及兵器鎧甲的冶煉製造,技擊格鬥訓練等等,西方是鮮明特點的。

西方歷史相對於東方,西方有個優點。

就他們的尚武精神一直被歷代官方推崇,並從來沒有被文化演變掐斷扼殺過。

古代的西方貴族子弟,以騎士為榮譽,自幼習練長短兵刺擊,馬術,弓弩射擊等等。

似乎英國人至今仍在傳承這習慣,王子都要去軍隊服役鍛鍊。

當然,現在這點,已經是形式主義大於實際意義了。而在英王統治英國時,王子必須入軍隊服役這種傳統,對尚武精神與軍人榮譽感的激礪,那是不言而喻的。

而物極必反的是,當崇尚武力走到了極端之後,就影響了西方兵法文化中,只注重面對面的交戰之法,而忽視了謀略。

西方的軍陣戰術等等戰鬥方法沒有發生斷層。由貴族騎士所組成西方的統治階級,充滿了擴張性與攻擊性。

由於尚武精神延續,西方對軍隊的戰鬥組織與武器改良運用上,走到極致。所以當火藥出現以後,就催生出了火槍。並大規模的推動與普及了武器火藥化,最終領先了世界幾百年。

而非常可惜的是,中國從遠古時起,直至五代,本來也是尚武精神爆滿的。到了宋朝開始,統治階級為了一己之私,用國策制度去自廢了武功。使得中國戰鬥武藝走上了歪路。

從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描述可知,明代中期以後,軍中花拳繡腿氾濫嚴重到了什麼程度。

單兵戰鬥力退化,以致嚴重影響了軍隊的野戰能力。上萬朝廷正規軍隊經常會讓幾百倭寇擊潰,這決不是偶然的。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士大夫們,本來與西方騎士是一樣的,個個腰佩長劍,也能白刃爭鋒的。

自從宋朝之後,因文化與國策賤武,而使極大多數士大夫成了純文人、然後喪失了白刃戰鬥能力。

文武分道之後的宋明等朝中國文人們,好談戰略,卻輕視了具體戰鬥之法。

所以,哪怕胸有韜略,腹有良謀。然見了刀槍如林時,需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時,由於無戰鬥能力,不由自主就會小腿發抖,驚慌之下,就忘了兵法。

上樑不正下樑歪,到了這時候,由於武風淪喪導致戰鬥力的下降之後,縱有再高明的謀略與兵法,在敵軍硬實力平推之下,也是一敗塗地、難保家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