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釋迦牟尼是哪一國人?為什麼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外國人之一?

前言:

“能依佛教綿遺址,大勝焦家裕後昆”。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自從它傳入中國以來,信仰佛教的人特別多。傳說中佛教的創立者叫做釋迦牟尼,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菩提樹下領悟教義,最終成佛的故事,也流傳不止。不過有一個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好奇,那就是釋迦牟尼究竟是哪一國人?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對於名人出生地的爭執,從古代開始就是一直存在的,所以說我們無法確定釋迦牟尼這個人到底存不存在,但是人們依舊還在爭奪他的出生地。其中湖上最高的兩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和尼泊爾。如今印度所在的位置就是古代的天竺,所以印度方面也一直都認為,釋迦牟尼是他們國家最偉大的神。然而經過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後,確定了尼泊爾的藍毗尼才是佛陀的誕生地,佛陀其實就是釋迦牟尼的別稱,因此大部分的史學家都承認佛教其實是從尼泊爾開始誕生,並且向世界傳播的。

其實不管說它是尼泊爾人還是印度人,都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確實出生在藍毗尼,正位於尼泊爾國境的西南位置,也是尼泊爾和印度相接壤的一個城市,光從地域方面來講,釋迦牟尼就是尼泊爾人。但是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裡,藍毗尼還不屬於尼泊爾的領土,而是屬於印度的,當時這個國家有釋迦族人統治,釋迦牟尼就是族長的兒子,因為家境優越,他從小都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在他結過婚生了孩子之後的某一天,他突然有了要修行的打算,如果是從古代印度的區域範疇來看,釋迦牟尼也能算是古代印度人。

新的說法

當名人的出生地和地域糾紛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到底應該如何下定論,其實人們也不好說。儘管釋迦摩尼的出生地如今是在尼泊爾,但是從文化,身份等各方面來看,還是稱呼他為印度人更合適,而且,如今的尼泊爾,當年也只是印度的一部分而已。

大部分人都接受釋迦牟尼是印度人的設定,然而在近些年來,有一位叫做阿木漢松的尼泊爾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表示自己對於印度,尼泊爾和中國的歷史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認為釋迦摩尼應該是華夏族。而他的這種觀點並不是隨便說說的,他提出了不少的證據。首先他認為,當時的古印度並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因為類似的文化而被統稱為古印度區域而已,和今天印度這個國家有著巨大的區別,所以不能直接把它定義為印度人,而且我們也不能因為它是從印度開始傳教的,就直接把它定義為印度人,要分辨他的故鄉,還是得看他的血統。

阿木漢松的證據

他在研究各個區域的歷史時發現,在很早很早之前,尼泊爾地區其實也是被華夏人所統治的,而大部分尼泊爾人的祖先也是當年神農族的一個分支,他們在離開中原之後便向西行駛,最後遷移到了尼泊爾地區,所以說尼泊爾人和中國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單單從人種方面來看的話,尼泊爾人算得上是華夏人種,而釋迦牟尼也出生在此地,所以他應該也是神農族的後裔,也是華夏族的後裔,換種說法,那就是他很有可能是中國人。

不僅是在上古時期,在後來的歷史中,尼泊爾曾經被歸入中國的領土,就比如說在明清時期,中國的朝廷還專門派遣了軍隊來這裡駐軍,直到後來清朝國力逐漸衰弱,西方列強入侵亞洲,尼泊爾才脫離了中國的管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那就是佛經中的記載,我們知道大部分的經書都是從印度或尼泊爾傳過來的,是釋迦摩尼及其他的徒弟與後人所寫,中國本土自然也有一些自己創造的佛經,但是最經典的還是傳進來的那一些,而在這些古老的佛經中,多多少少都記載著一些華夏文明。

他認為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發展如此迅速,也是因為在文化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說佛教是從印度誕生的,但是印度的主流社會卻十分排斥佛教,尤其是在今天,我們幾乎很難在印度見到佛教的影子。或許對於中國來說,佛教更像是本土宗教,而對於印度來說,它更像是外來文化。

正因如此,阿木漢松才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不管是從他的血統,還是他所流傳下來的一些書籍,似乎都在說明釋迦牟尼是華夏族的人,他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印度人,只是因為他在印度悟出了佛教,並且在印度傳教,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是印度人,更何況在尼泊爾人們看到的釋迦牟尼像,也非常的像黃種人。

阿木爾汗的這個理論在被提出來之後,很多人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有些人覺得他說得有一定的道理,而有些人則覺得他完全就是在瞎扯,有一些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學者也同意他的說法。不過歸根結底,不管是他提出的證據也好,還是他所下的定論也好,這些都只是簡單的猜測罷了,沒有史料證明,也沒有關鍵性的證據,大家還是更願意相信印度起源的學說,如果真的要證明阿木爾汗的理論,可能還需要收集更多的資料和證據,最終才能得出結果。

“老權有句堪佛教,誰為援毫刻翠屏”其實釋迦牟尼到底是哪國人,到底是在哪裡誕生的,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畢竟他之所以能夠出名,能夠被人們所熟知,還是因為他建立的佛教,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佛教對於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和我們國家的歷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參考文獻:

《題材羅江雲蓋寺二首》

《題焦山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