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財富智慧】關於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宗教改革,你不得不知的幾件事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宗教改革。第二位霍亨索倫領導人弗里德里希二世( FriedrichⅡ,1440-1470)首先把勃蘭登堡馬克而不是南德故鄉看作是產業,加以經營。他把征服城市作為主要目標。他首先向“不聽命”的城市露出牙齒,因此柏林人稱他為“鐵牙”或“鐵人”。城市一個接著一個失去它們的古老權利和自由,1412年也輪到了柏林和科爾倫。這一年他遷入柏林,設定城市管理,取消雙城的城市自治權,取消市最高法院。10年前決定的合併柏林和科爾倫的議案被撒銷。

次年(1413年7月31日)“鐵牙”在隔開柏林和科爾倫的施普雷河島上奠基築堡(即後來的柏林城市宮殿),便於控制雙城。1448年選侯宣佈解除雙城的土地主權時(這些土地已是市民的產業),柏林人造反了,他們衝進市議會,燒燬選侯與城市的條約,把施普雷島上的宮堡工地推入河中。選侯實行彈壓,很快結束“柏林的不滿”—第一次48年革命。相林和科爾倫在抵抗幾天後不得不屈服。柏林市長貝恩德·呂克( Bernd Ryke)逃出勃蘭登堡馬克,但被選候的暗探在易北河畔的威滕貝格抓獲殺害。選候強使柏林退出漢薩同盟,並在施普雷河隘口上築起一堵牆,把雙城分開,牆門守衛監督雙城間的交往。同年,柏林得到新城徽代表這位選侯的“熊”,代替以往的“鷹”。此後幾任霍亨索倫家族的勃蘭堡選候,也都緊緊抓住柏林城。到1488年,柏林終於成為勃蘭登堡馬克的政治首邑。

從15世紀中葉起,霍享索倫人已把蘭登堡馬克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悉心經營和擴充套件。1455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成功地從德意志宗教騎士團那裡購回諾伊馬克(即新馬克),還提出勃蘭登堡有“購回”所有落入波蘭人手中的西普魯士土地權利的所謂“單方購回權”,他在一份留給後者的檔案中說:“必須無條件地注意到,那些土地,是德意志土地,是神聖羅馬帝國土地和勃登堡選侯國的土地……不得成為非德意志人所有”。這是一種夢囈,但也是勃蘭登堡封建主的擴張主義精神傳統。他在下勞西茨的爭奪中分得了柯特布斯,派茨託伊茨和呂奔,還取得倍斯科和施托爾料的繼承權。

第一位亨索倫選侯是他的弟弟阿爾布雷希特·阿齊勒斯( Allred lt Achilles,1470-1486)。他用緊縮開支,增加稅收,整肅財政的辦法聚斂了不少錢。他去世前留下了所謂《阿爾布富希特·阿齊勒斯的安排》,一份著名的繼承法規:勃蘭登堡馬克永遠不可分割並由長子繼承。在他統治時期,從西里西亞人那裡割取了克羅森和楚利肖兩地(1482),勃蘭登堡對佔領的波美拉尼亞地區的采邑權獲得承認(1472,帕倫茨勞條約)。他的兒子約翰·西塞羅選侯是常居勃蘭登堡的第一位霍亨索倫人,生在那裡,也死在那裡。他繼承了祖上的一貫方針:不擇手段地擴大勃蘭登堡馬克領地。1490年強行購得措森,從面擴大了庫爾馬克地區。他特別熱衷於爭奪波爾馬可地區。當他看到用武力既花錢又不易成功時,就採取“和平”的手段:政治婚姻和繼承。

1493年同波美拉尼亞公爵達成“和解”:選侯解除以往的宗主權誓言,換得對波美拉尼亞的繼承權資格。傳聞他曾有這樣的遺言:“我認為用戰爭是得不到什麼的。它不會帶來好處。若非為了守衛祖國和防止巨大的不合理而不得不拔劍出鞘的話,最好就放棄它。……由此有許多善,所有善將降臨汝身”。當然,這位選侯決不會是“和平大使”,但可以肯定一個事實:在他生前身後,勃蘭登堡馬克有了100多年的和平時期。在古滕貝格( Johannes Gutenberg,1397?-1468)發明印刷術以後的40年,他在勃蘭登堡馬克建立了印書館。

他是推動和計劃成立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大學的首要人物,他的兒子約阿希姆一世選侯( achim I,1499-1535)在1506年最終完成了他的遺願: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維阿德陵納大學成立起來。第一任校長是萊比錫人康拉德·維姆品納教授( Konrad Wimpina,1460-1531),後來作為馬丁·路德的著名對手而聞名。和平時期有利於勃蘭登堡馬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可以這樣說,到15世紀末,勃蘭登堡已從一個邊區馬克,發展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邦國。

16世紀初的勃蘭登堡馬克,同樣受到宗教改革的衝擊。約阿希姆一世時期,正是路德發動宗教改革並在全德意志掀起革命大浪的時刻。路德的宗教改革不僅使帝國中影響廣泛的霍亨索倫家族分裂成宗教改革的擁護者和反對者,也使勃蘭登堡的霍享索倫家族分裂成擁護者和反對著勃蘭登堡的等級和市民支援新教,鄉村貴族大部分也支援新教(想利用宗教改革趁火打劫),但他們的邦君,約阿希姆一世選侯,卻站在反宗教改革一邊。他把路德看成是“威縢貝格的撒旦”,因為路德曾公開反對他弟弟阿爾布雷希特大主教( Albrecht,1490-1545)的赦罪符買賣。他在沃爾姆斯帝國會議上要求對路德施行“褫奪法律保護令”。

路德翻譯的聖經,在勃蘭登堡馬克遭到禁止。一位法蘭西斯派教士在阿爾特馬克的施坦達爾城發動路德派人起義,遭到血腥的鎮壓。阿爾布雷希特當時是馬格德堡紅衣主教和美茵茨大主教(選侯),正是他出賣赦罪符的行徑才引起那個威滕貝格僧侶在1517年10月31日貼出《九十五條論綱》。情勢和地位決定了這位有著“文藝復興諸侯”美稱的霍亨索倫人,站在反對宗教改革一邊。兄弟倆一起堅持舊信仰。1525年同薩克森公爵格奧爾格以及不倫瑞克的埃利希和亨利希結成德紹同盟,並與皇帝聯成一氣、對抗新教抗議者組成的施馬爾卡登同盟。

但是勃蘭登堡選侯妃伊麗莎白( Elisabeth,1485-1555),一位丹麥公主,卻改變了信仰,拋棄天主教“這種有色彩的偽君子作品”(路德語),追隨她的兄弟丹麥國王克利斯提安,接受路德教義,同其夫相決裂。約阿希姆選侯在盛怒下要把選侯妃處死。1528年伊麗莎白化裝成農婦,坐上旅行馬車逃到新教諸侯邦薩克森選侯的宮廷,在其丈夫去世後10年,才回到勃蘭登堡馬克。那時她的兒子約阿希姆二世選侯( Joachim,1535-1571)也在勃蘭登堡開始宗教改革。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別忘了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別忘了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