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美研究:魚吃多了容易得黑色素瘤,與汙染物有關,你還敢吃魚嗎?

過往的研究發現,飲食中減少紅肉、增加白肉佔比對健康更有利,對預防癌症也有積極作用,因此魚肉也成為很多人的飲食選擇。

然而,最近一項發表在《癌症病因與控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卻提出,

較高的魚類總攝入量、金槍魚攝入量和非油炸魚攝入量與惡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魚吃多了可能會誘發黑色素瘤。

為何魚肉也變得“不安全”了?癌症到底該如何預防?看完文章或許你就明瞭了。

一、美研究:魚肉攝入量越多的人,患面板癌的風險或會越大

一項針對美國成年人的大型研究表明,吃更多魚(包括金槍魚和非油炸魚)可能與患面板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據悉,本次研究有49。1萬美國成年人參與,平均年齡為62歲。研究人員統計了他們一年裡吃魚的頻率與分量,同時考慮了個體差異,包括體重、飲食結構、菸酒史、遺傳病史等因素。

結果顯示,

每天食用超過42.8克魚肉的人,患上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比每天吃3.2克魚肉的人要高22%。

另外,吃過多的魚肉,面板外表層出現異常細胞的機率也增加了28%,這也稱為癌前病變。

該研究參與學者表示:“我們推測,我們的發現有可能歸因於

魚類中的汙染物

,如多氯聯苯、二噁英、砷和汞。”而汙染物的來源則有可能是土地使用加劇、違規排放或是氣候變化等,導致這些化學物質進入水體,並在魚類體內累積,最終又出現在人們的食物中。

雖然魚類體內汙染物與癌症之間更明確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探討癌症誘因方面,汙染問題是繞不開的一環,且是值得重點研究的領域。

二、現在癌症這麼多,是因為汙染太嚴重嗎?

“現在癌症這麼多,就是因為汙染問題太嚴重了!沒有一個乾淨的生存環境!”

探討癌症發生問題時,免不了有這樣的觀點出現。誠然,雖然汙染問題並非癌症的唯一誘因,但其的確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空氣汙染、水汙染、食品汙染,包括室內裝修所造成的環境汙染,都可能是癌症發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1、空氣汙染(包括室內室外)

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

空氣汙染是眾多疾病的“罪魁禍首”

,不管處於室外還是室內,長期暴露汙染環境下,會直接影響呼吸系統,並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疾病等以及肺部疾病的發生機率。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將室外空氣汙染列為一類致癌物,認為它是罹患多種癌症(包括但不限於肺癌、口腔癌、乳腺癌)的主要環境原因之一。

例如,一項針對美國加利福尼亞352053例肺癌患者的研究證實,當空氣中的PM10、PM2。5濃度較高時,男性患肺癌的危險顯著增加,死亡率也明顯上升。

此外,研究還表明,

若癌症患者長期處於汙染的空氣中,其死亡風險也會有所增加。

2011年義大利的前瞻性佇列研究結果顯示焚燒環境暴露是婦女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死亡增加的危險因素。另一項面向美國62。3萬人的大規模調查也顯示,PM2。5濃度與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癌症死亡風險升高有關,PM2。5濃度每增加4。4µg/m3,膀胱癌死亡風險升高13%,腎癌死亡風險升高13%。

對空氣汙染的焦慮無助於防範和控制腫瘤,關鍵是我們能夠做什麼。對於每個人來說,我們可以身體力行做到的行動有:少開一天車,多采用綠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煙花爆竹,做到垃圾分類;少開空調,養成節約節能的習慣;以及新居裝修後,至少要通風3個月~6個月後再居住;搞好個人防護,必要時外出戴防護口罩等等。

2、水汙染

水是生命之源,若生命之源被汙染,健康也就無從談起。

2014年6月25日,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團隊歷時8年研究的成果——《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數字版出版,首次證實了癌症高發與水汙染的直接關係。

淮河一級支流沙潁河流經河南沈丘縣境內,在改革開放前屬於沒有汙染的“稻花香兩岸”的典型農業縣,腫瘤死亡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然而,從2004年到2006年,當地的兒童(惡性)腫瘤死亡率是188。81/10萬,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是120/10萬左右。面對如此明顯的對比,很多群眾將矛頭指向當地的水汙染問題。

為了探究癌症與水汙染的關係,研究團隊調查了該流域地區居民的飲食、飲水、抽菸、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等資料,並設定飲用水源非淮河水地區的居民資料為對照組,跟蹤監測同樣的指標。最終發現,在飲食、菸酒等習慣相當的兩組人中,研究區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患病率,相當於對照區的5倍。

基於上述結論,該書第一作者、

中國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楊功煥

受訪時說“這種比對,讓水汙染的致病因素明顯浮出。”

飲水安全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為自身健康著想,我們應該做到不喝未經處理的生水,水要徹底煮沸晾涼後再飲用;購買桶裝水的家庭要定期清理飲水機內部,有條件者可安裝家用淨水器。同時我們還應當自覺規範自身行為,不往水體內亂扔廢棄物,日常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共同保護我們寶貴的水資源。

3、食物汙染

食品安全和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原材料生產到包裝運輸,乾淨衛生的環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但現實中,從食品原料、加工過程,到餐飲具各環節均有可能帶入致病微生物汙染餐飲食品,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食品汙染的來源主要有生物性汙染(病蟲害、生物毒素)、化學性汙染(化肥、化學毒素、重金屬、農獸藥殘留、抗生素、激素、飼料新增劑等)和物理性汙染(放射性汙染、水源、空氣、雜質等),其中

黃麴黴菌汙染和農藥殘留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強致癌劑。

動物實驗證明,摻入20%發黴花生餅(含較高黃麴黴毒素)飼養的11只大鼠,半年後有9只發生肝癌其中還有2只已轉移到肺。地區調查也發現,非洲和東南亞高溫、潮溼的地方,黃麴黴素汙染嚴重則人類肝癌發病率較高。

有機氯農藥

是目前導致我國蔬菜、水果汙染的主要農藥殘留之一。有機氯是由多氯化的聯苯、DDT、氯化二噁英和呋喃組成。這類藥物隨食物進入人體後,主要蓄積在脂肪組織以及肝、腎、脾、腦等部位,蓄積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會引發各種疾病。

目前四氯—p—二噁英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列為動物實驗的致癌物質

,它主要影響腫瘤的增長,因此也被列為人類的致癌物。

所以,想要遠離癌症,就要警惕“癌從口入”。日常生活中應攝入新鮮食物,避免攝入黴變食物;合理選擇烹飪方式,儘量避免生食;同時減少影片新增劑的攝取,才能減少食品化學汙染物在人體累積,否則將對人體健康和子孫後代具有長期和嚴重的潛在健康危害。

總結:遭到汙染的生活環境與許多腫瘤的發生有關,如有害因素對空氣、飲用水和食品的汙染,對人最嚴重的危害就是致癌。所以提倡科學防癌,關鍵在於消除和減少環境中致癌因素的刺激。此外,應認識和處理癌前病變,從發病學上預防癌症的發生;還要注重“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倡定期健康檢查和自查,以達到治癌於早期的目的。#謠零零計劃##頭號週刊#

參考資料:

[1]《空氣汙染引發肺癌機制確定》。科技日報。2022-09-14

[2]《大氣汙染對人類致癌》。新華網。2013-10-18

[3]《預防癌症從改善後天環境因素入手》。家庭醫生報。2016-04-1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