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腸道受損,身體隱約有5個“反常”,或是息肉已萌芽,不要拖成癌

小周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結腸上長了幾顆小息肉,當下經醫生行鏡切除,對身體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當時醫生提醒他,腸息肉容易復發,建議半年後再來複查。然而小周認為息肉已經切除,且在術後幾天內都沒有發生什麼異常,於是漸漸忘記醫生的囑託,沒有再去醫院複查。

一年後,小周因為

持續大便出血近一個星期

而到醫院檢查,而這一次,醫生在其腸道內發現了更多的腸息肉,有些甚至有一公分大小,後經過病理檢查,最終確診為

腸癌三期

小周很詫異:明明已經切除了,怎麼還會長出來?不過一年多時間,怎麼就發展成癌了呢?

一、腸道為什麼會長息肉?

從廣義上來講,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侷限性隆起。

腸息肉一般多見的是炎性和腺瘤性息肉,前者與腸道炎症反應有關,後者與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失衡有關。腸息肉發作的另一個因素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果腸息肉切除後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膩的食物,長期久坐、很少運動,同樣會誘發腸息肉。

腸息肉患者出現症狀較少,部分可能長期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在體檢中才會發現。但如果息肉持續長大或者惡變,可能出現便血、腹瀉、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要注意警惕。

1、便血。

大便帶血或黏液血便是腸息肉多見症狀,血並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

血色暗紅,量不多

,夾有粘液,但有時也會忽然大量出血。

2、排便習慣改變。

腸息肉患者多數伴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例如,當息肉較大時,可能會引起便秘,或大便變細,部分患者可以出現

反覆交替的便秘與腹瀉

3、腹痛。

當息肉表面潰瘍、糜爛,就有可能出現

瀰漫性腹痛,在大便時或大便後加重。

4、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位於直腸的較大息肉可以引起

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

,部分息肉在大便時可脫出肛外。

5、其他腸道外症狀

。如果出現一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如出現

面板黏膜色素斑

,要考慮是否得了息肉病,其中,P-J綜合徵(家族性黏膜面板色素沉著胃腸道息肉病,簡稱黑斑息肉綜合徵,為家族性遺傳病)比較常見。

若發現自己出現過上述疑似症狀,不要僥倖,應及時到醫院排查病因。而

無症狀健康人群,建議從50歲開始進行腸鏡檢查

,若結果正常,可以過5年後再檢查。對於小於2釐米的良性息肉,可以在腸鏡下切除送病理檢查;對於大於2釐米的息肉,因為具有惡變可能,通常先在腸鏡下取一點組織做病理化驗,以做進一步檢測。

二、腸息肉會拖成癌嗎?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經結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越來越多。一般將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比如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

,特別是大於2釐米的,癌變機率還是非常高的。

癌變過程跟息肉的大小、形態和病理型別有關。據相關研究發現,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

(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所以,雖然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癌變的可能,

一旦在體檢中發現腸息肉,最好還是切除並做病理檢查,遵醫囑進行復查,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發生癌變。

三、腸息肉手術切除後,仍需防復發

原則上,一旦發現有息肉,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病理性質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長大後也會有腺瘤化的可能,還是切除為好。

常見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鏡下息肉摘除術、黏膜切除術、微波、鐳射、手術治療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療方法主要是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

,此種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相對簡單、可操作性強、創傷小、安全性高、較易恢復等特點,目前成為主要的治手段。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腸息肉即便切除後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息肉的複發率還是比較高的。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輝

解釋,息肉切除後腸道內仍然有可能長出新的息肉,且由於腸腔彎曲的構造,更容易形成視野死角,加上其它影響因素,極易造成息肉漏診。所以,

息肉切除後定期複查腸鏡很重要。

一般建議,息肉摘除術後,每年需進行一次腸鏡複查,若2-3年未復發,則可以每3-5年複查一次。對於有家族史的患者,則要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驗血等檢查,爭取早期發現癌變。

全文總結:腸道息肉多發生於40歲以上人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腸息肉雖不容易根治,但手術切除配合輔助治療,可延緩息肉生長。對於息肉高危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紅肉及辛辣、醃製食品之外,關鍵是要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謠零零計劃##頭號週刊#

參考資料:

[1]劉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併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5(S2)。

[2]龍思丹,季雙雙,姚樹坤。 腸息肉患者的人口學特徵與生活習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2020(04)

[3]葉倩雲,劉鳳斌。 大腸息肉發病相關風險因素及方法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8(0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