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有哪些防脫知識讓你相見恨晚?

作者:手抖毛大夫

隨著近些年80後、90後人群逐漸進入脫髮年齡段,一些有關脫髮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至少很多人都聽說過“雄激素性脫髮(雄脫)”的概念——不過現實中接觸到一些脫髮人群后,發現其中不少人對脫髮還是有一些知識盲區,這裡就簡單地聊聊我所知道的一些吧:

一、不是所有的髮際線上移都是脫髮;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段,發現自己的髮際線較以前有些上移,就以為自己罹患了(雄激素性)脫髮。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髮際線輕微後退是一種正常的、激素介導的現象,通常在成年早期開始,所以也被稱為“髮際線成熟”【1】。

“髮際線成熟”與雄激素性脫髮的區別在於髮際線退縮的程度和是否有頭頂部的脫髮,前者一般髮際線退縮不超過2cm,其後持續保持穩定,且頭頂部頭髮不會脫落。所以,如果只是前者的話,不必太焦慮自己的脫髮問題。

二、脫髮型別中最多的是雄激素性脫髮,但不是隻有雄激素性脫髮,所以治療前需要先查清楚

脫髮障礙是一大類異質性疾病,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徵、病理結果和病因。脫髮性疾病大體分為瘢痕性和非瘢痕性脫髮兩大類,臨床上以非瘢痕性脫髮多見,特別是雄激素性脫髮和斑禿。不同型別的脫髮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面板鏡改變。

雄激素性脫髮(androgenetic alopecia)是最常見的非瘢痕性脫髮,表現為毛髮進行性變稀,男性患者表現為額顳部發際線後退和頭頂禿髮,女性的髮際線保留,以額頂部毛髮稀疏為特徵,但這種區別並不絕對,男性也可表現為女性型脫髮,反之亦然。

除了雄脫以外,還有生長期脫髮、休止期脫髮、壓力性脫髮、斑禿、顳三角脫髮等其他型別甚至單純性少毛症這樣的少見、罕見疾病。鑑定自己是哪種脫髮型別最簡單也是最靠譜的方法還是去看面板科醫生,大部分的脫髮型別醫生給你做個面板鏡基本就能明確診斷了。三、雄激素源性脫髮不是雄激素太多,而是區域性的雄激素“太活躍”

雄激素性脫髮被認為是一種遺傳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疾病。例如,一項針對在面板科診所就與雄激素性脫髮無關的問題進行評估的 572 名男性的研究發現,父親禿頂的年輕男性患雄激素性脫髮的可能性是父親沒有禿頂的年輕男性的 5 倍以上【2】。一項針對年齡在 25 至 36 歲之間的大約 500 名單卵男雙胞胎和 400 名異卵男雙胞胎的研究將 80% 的脫髮歸因於遺傳效應【3】。

雄激素性脫髮的根源是從睪酮衍生出來的二氫睪酮。大約5%的睪酮會被5α還原酶轉化成二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二氫睪酮量雖少,威力卻大,和雄性激素受體結合的能力是睪酮的十到幾十倍。不同的人前額、頭頂及後枕部上方毛囊中的細胞對於DHT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天生就對它們特別敏感。在頭皮,二氫睪酮量和雄性激素受體的結合讓毛囊萎縮,毛囊的生長週期變得越來越短,長出來的頭髮越來越細,最終,頭髮細得肉眼看不見或完全消失。

而有些沒有脫髮基因的人,即使DHT進入到了細胞核,毛囊細胞也不受DHT影響。所以在差不多的雄性激素水平下,有些脫髮有些人不脫髮,有些人前列腺增生有些人不增生,人跟人之間的差異有時候就是這麼氣人。

四、雄脫的本質不是頭髮嘩嘩地掉,而是毛囊小型化;

人體毛囊的兩種主要型別——終毛囊和毳毛囊。終毛囊比毳毛囊大,並在毛髮生長過程中延伸到皮下脂肪更深的地方(距面板表面 2 至 5 毫米),毳毛囊則要淺得多。終毛囊產生的毛髮直徑通常至少為 0。06 毫米,而毳毛短而細,直徑通常小於 0。03 毫米【4】。

出生時,在頭皮、眉毛和睫毛上會發現終毛,而剩餘的毛髮區域則是毳毛。在青春期,某些區域的毫毛,例如生殖器區域和腋窩,會受到刺激而變成終毛。而終毛向毫毛的轉變(毛囊小型化)則是雄激素性脫髮的典型特徵【5】。

雄激素性脫髮患者“脫髮”的感覺是由於毛囊生長期縮短,而不是受影響區域的毛髮生長完全停止。縮短的生長期導致產生更短、更細的毳毛,這一過程稱為毛囊小型化。隨著大量的毛囊逐漸進入小型化過程,頭皮的頭髮覆蓋逐漸減少,脫髮也隨之加重。

因此現階段對脫髮治療的研究前沿,本質上是如何逆轉毛囊小型化的過程。

五、針對雄脫的抗雄治療基本不會導致陽痿或不育;

目前對於雄脫的一線治療方法還是藥物治療

相關藥物有很多人都比較熟悉,知乎上也有不少的相關科普,在這裡不再多說。

有一種抗雄藥物。使很多男同胞聞“抗雄”則色變,覺得會導致陽痿乃至不育,甚至有人寧可頭禿也不願意服用它。

那麼怎麼樣我們才能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防脫呢,首先得從脫髮的源頭說起

六、脂溢性脫髮本質上還是雄激素源性脫髮,“油頭”和“脫髮”不是因果,而是同一個因的兩個果

很多人聽說過“脂溢性脫髮”的概念,就以為“脂溢性脫髮”就是由於頭皮分泌油脂太多,堵塞了毛孔,從而導致脫髮。

其實,“油頭”只是是脂溢性脫髮的表現,不是原因。脂溢性脫髮的本質還是雄皮脂腺在雄激素作用下會變得肥大,產生更多的油。所以,出油多隻是脂溢性脫髮的一個附帶的特徵,而並非導致脫髮的原因。有些人頭髮出油也很多,但是不脫髮,因為他們毛囊中不含前文所說的對DHT敏感從而引起“脫髮”基因,所以高枕無憂。

所以,“油頭”和“脫髮”本質上並不是互為因果,而是同一個因結下的兩個果。不過,對於“又油又禿”乃至“只油不禿”的朋友們來說,單純控油不能治癒脫髮,但這並不意味著控油不重要,這一點我們放到下一條來說。

七、“油頭”雖然不是導致脫髮的原因,但“油頭”控制得不好卻能讓脫髮雪上加霜;

“油頭”之所以會油,是因為皮脂腺分泌大量的油脂,從導管排出到面板表面,在面板表面上一般會有很多角質細胞崩解產生的脂質,混合而形成我們所說的“頭皮出油”。

理解了“油頭”為何會油,也就不難發現,油脂分泌旺盛確實是對頭髮健康不利的一件事,因為油脂會堵塞毛孔,也會帶入一些細菌。甚至有些時候,容易繼發真菌或細菌感染——這種情況被稱為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會進一步破壞毛囊,加重脫髮症狀。

對於油脂分泌旺盛的人來說,保持頭皮清潔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油”,現在很多洗髮護髮的產品可以有效清除油脂,生活中一些良好的習慣也能夠減少自身的油脂分泌。此外,這種脂溢性皮炎的常見真菌感染型別是馬拉色菌,這是一種酵母類真菌,正常人面板表面也有,這種真菌透過將脂質分解為脂肪酸獲得自身代謝的能量,所以油脂堆積的地方自然容易繁殖。

對於存在這樣問題的朋友,除了使用具有抗油作用的洗髮水以外,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洗頭髮時加入一些抗真菌藥物,能夠對真菌起到比較好的作用。

八、“又油又脫”應該怎麼辦?

如果你很不幸地是“又油又脫”的人群,那很明顯要做的就是兩件事——抗油、抗脫。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接受正規的抗脫髮治療外,日常最常見的頭髮護理——洗髮——也是有講究的。講究主要在以下四點上:

選擇合適的洗髮水——幹頭油頭等不同髮質不能用一樣的洗髮水,油頭更需要控油減少油膩感;

控制水溫——是水溫上只能比體溫稍微高一些,不要超過40度;

適度用力——用指腹進行按摩,不要用指甲去扣,這樣很容易傷害頭皮。此外沖洗一定要乾淨,避免殘留滋生頭皮屑。吹乾時,吹風機溫度不要調的太高,中檔即可,吹到七分幹後慢慢等待自然風乾;

控制合適的洗髮頻率——如果太油,一天洗頭一次就可以了,沒必要非要追求洗頭一次能管幾天。不要怕洗頭掉頭髮,頭髮掉不是洗掉的,而是本身內在的一些刺激導致頭髮進入休止期,和洗頭沒有什麼關係。不能洗太多,也不能洗太少,最合適的是2日/次。

而在洗髮水的選擇上,也是有幾個注意事項的:

不要選用有矽油的——矽油的作用是能夠附著在頭髮的鱗片上,使得頭髮更加光亮易梳理,也更強韌光滑。但它的代價就是讓頭髮的油膩感增加,因此“油頭”的受害者們最好還是無矽油配方的洗髮水;

避免硫酸鹽類成分——硫酸鹽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它的存在能夠讓人在洗頭時頭皮獲得快速清潔,但同樣也會對毛囊帶來比較大的刺激;

遠離尼泊金酯類成分——尼泊金酯類是一種常用於化妝品和日化品的防腐劑,作為一種防腐劑,其對毛囊也有比較大的刺激性【6】。

其中,水楊酸不同於其他酸類,它是脂溶性酸,因此可以滲透到更深層的面板,因此能夠溶解毛孔內老舊堆積的角質層,改善毛孔阻塞。也能夠進一步預防脂溢性皮炎的發生,防止脫髮的進一步加重。

泛醇則是屬於維生素B5的前體物質,也屬於維生素B5的穩定形式,具有保溼、舒緩和修復的功效。泛醇不僅能為頭髮提供額外的B族維生素,保護頭皮的面板屏障。有助於頭髮保持蓬鬆感;也能與頭髮表面結合,為毛髮纖維提高保護作用【7】。

煙醯胺也是維生素家族的一員,又被稱作維生素B3。其在頭皮區域性的作用是減少面板分泌的皮脂中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產生,達到控制油脂分泌的效果。同時煙醯胺也能增強頭髮纖維的直徑,改善髮質斷裂,增加彈性【8】。

水楊酸、泛醇、煙醯胺三種成分組合,水楊酸和煙醯胺抗油,泛醇修復頭皮和毛髮纖維的保護屏障,共同起到平衡頭皮環境,維穩頭皮,達到防脫固發的作用。

參考文獻:

【1】Phenotype of normal hairline maturation。 Rassman WR, Pak JP, Kim J。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13;21(3):317。

【2】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e to balding and non-balding in men。 Birch MP, Messenger AG。 Eur J Dermatol。 2001 Jul;11(4):309-14。

【3】Genetic basis of male pattern baldness。 Nyholt DR, Gillespie NA, Heath AC, Martin NG, J Invest Dermatol。 2003 Dec;121(6):1561-4。

【4】Cotsarelis G, Botchkarev V。 Biology of hair follicles。 In: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8th ed, Goldsmith LA, Katz SI, Gilchrest BA, et al (Eds), McGraw-Hill, 2012。 Vol 1, p。960。

【5】Androgenetic alopecia: pathogenesis and potential for therapy。 Ellis JA, Sinclair R, Harrap SB, Expert Rev Mol Med。 2002;4(22):1。 Epub 2002 Nov 19。

【6】WANG J, LI Z。 Research of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Cosmetic Antiseptic of Nipagin Ester [J][J]。 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2008, 4。

【7】E。 Wagner, Parfumerie und Kosmetik, 1994, 75 (260-267)

【8】Weiser and Erlemann 1987, Weimann BI, Hermann D。 Int J Vitam Nutr Res。 1999 ;69 :113-19 et Marquardt Y, et al。 Lasers Surg Med 2015 ; 47/25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