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文人為什麼喜歡喝綠色的水?綠色的水有什麼特別之處和作用嗎?

現代人好酒的很多,有的人喜歡喝新釀的白酒,有的人喜歡喝有年份的葡萄酒。可以說,我國是最早釀酒的國家,早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釀酒技術,並不斷改進和完善,現在已發展到能生產各種濃度、各種香型、各種含酒的飲料,併為工業、醫療衛生和科學試驗製取出濃度為95%以上的醫用酒精和99。99%的無水乙醇。

可是,無論是哪一種型別的酒,在顏色上都幾乎沒有見到過綠色的。

而且,很多人對綠顏色的水,第一反應就是,裡面有毒!只是,綠酒,卻在古代受到文人們的讚揚,也因此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有人說,古代的酒顏色之所以會有綠顏色的,那是因為,剛釀好的米酒還沒有過濾的時候上面會出現一層綠色的泡沫。

最初的時候,酒的製作方式就是蒸熟、冷卻、過濾,之後再放到大缸裡進行發酵,達到一定的時間之後,再拿出來過濾,裝瓶。而一些古代人喝到的酒可能根本就沒有經過第二次的發酵就拿出來直接喝了,所以才會呈現出綠色。

而且,有的人家也會根據最基本的釀酒方法,在自己家裡用米飯發酵之後釀酒,而一般人都做不到像製作酒的專業作坊那樣再次加工。

所以,這也有可能是古代酒的顏色是綠色的原因之一。

根據古代流傳下來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釀酒必須需要具備六個條件:

稻穀之類的原料、酒麴、用來加溫的柴火要乾淨、泉水要用帶著清香的、要用比較好的陶器裝酒、火候溫度要掌握好。

在這六點之中,能夠對顏色產生影響的也就只有原料、酒麴、水,這三點了。

用來釀酒的原料,大多數是米和麥子,也就是糧食酒,所以,顏色一般都是黃色。而酒裡面的綠色,應該是來源於另外的原料,果類,因為果子中含有的成分會使得釀出來的酒呈現出綠色來。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

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

在古代的記載中,就曾經提到過一家人因為梨園的梨子有多餘的。後來,全都拿大罈子裝著,封好口,埋在了土裡,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挖出來,一開啟,梨子全都化成了水。所以,古代一定是有拿果子釀酒的習慣的。

另外,古代的文人品酒,也喜歡在裡面放入花朵,調出各種顏色,然後給它們取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像是,竹葉青、桃花酒……

還有一種叫做綠荔枝的果子釀出的酒,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詩作中也有被描寫道:“試傾一杯重碧色。”從中也可以看出綠荔枝製作出來的果酒,就擁有很濃重的綠色,也是一種綠色的美酒。

當然,除了原料因素之外,酒的顏色也和酒麴息息相關。

酒麴的製作方法是先要挑選到優質的麥子,然後,分成三分。分別用來蒸熟、炒熟,最後一份則留生的。炒熟的麥子要呈現出黃色,但是,不能炒焦,將三份麥子分別磨成細分後和水和在一起。製作酒麴的操作人員也必須要保持自身的衛生,而且,製作酒麴的房間要離民用房有一定的距離,房子要是能保暖的草房。房間內也要提前打掃乾淨,保持乾燥。

曲做好之後,就要拿泥把門封住,不能漏風進去。以一個星期為間隔,進去翻一下。等第三個星期的最後一天到了之後,就把曲拿出來,存到罐子裡,再用泥巴把口子封實。再過一個星期,才能從裡面把曲拿出來,放到大太陽底下去曬乾。

酒麴經過一個月的時間之後,也就做好了。

古代釀酒用的酒麴不止麥子一種,還有橘皮,沉香,木香,檀香等等,所以,也會因為酒麴的不同,釀製出來的酒的顏色變得不一樣。如果在酒里加入使用了綠色的酒麴,也是會釀製出綠色的酒的。

有本描寫明代風俗的書中有提到過,用豆子製作酒的典故。因為,酒的屬性是熱的,而豆子是涼性,所以,兩樣東西放在一起也很合適。

清代也有一本“酒經”中提到過,用白麵、綠豆釀酒的方法,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完全製作出來。這種酒普通的叫法就是綠豆酒,帶上一點詩情畫意之後,便叫做綠珠香葉。還有一位詩人,也給綠豆酒取過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醇碧,他還為這酒寫過一首相關的詩詞。

現在的市場上,已經沒有綠色的酒類出現過。也有專家曾經考證過,說古代的酒其實也就是透明的,並沒有出現過綠色的酒類,感覺就像我們現在覺得無色透明的海水是藍色的一樣。

或許,要驗證酒的到底有哪些顏色,還要運用上一些化學方面的知識。不過我們不可以忽視的是,綠酒這個詞在古代詩文中出現的頻率,畢竟文學作品也可以作為一種史料來參考。

並且,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 。。。

參考資料:

『《中國的酒文化》、《酒的顏色》《為何古人認為酒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