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歷史上的四句詩歌是哪四句?四句詩歌的起、承、轉、合分別是什麼?

我們學過的古詩中,最短都是四句。雖然古時候的詩歌簡潔,但也是湊足了四句。例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雖然每一句才兩個字,但好歹也湊成了四句,是一首完整的古詩。

在項羽劉邦所處的那個時代,詩歌的內容雖然豐富了很多,但通常也是保持在四句左右。例如,項羽就曾寫下一首《垓下歌》,同樣也是四句。

圖片來源於網路:項羽的《垓下歌》

其實,這是一個規矩,就是句式必須保持在四句或以上,這樣才算是內容的完整。因此,後人深入概括了四句詩歌的“起、承、轉、合”,這四部分缺一不可。

後來句式雖慢慢增加,但是仍按照這四部分來展開。不過,劉邦算一個另類。因為他曾寫下一首隻有三句的詩歌,也就是《大風歌》。那為什麼劉邦只寫到第三句就不寫了呢?難道是因為才能已經到了極限?

圖片來源於網路:劉邦的《大風歌》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邦的這首三句《大風歌》。第一句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大意就是形容當時的天下形勢。那時正值秦末之際,天下動盪不堪。因秦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引起了天下人不滿。

在陳勝吳廣率先舉起反旗之後,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而六國舊諸侯的後人,看著當前形勢,也是十分興奮,想把握機會趁機復國。由此,天下局勢進一步混亂。

圖片:陳勝吳廣率先舉起反旗劇照

而劉邦《大風歌》的第二句為“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劉邦辛苦打下江山的過程。

雖然劉邦最終結束了混亂的割據形勢,完成了一統。但這個過程卻是很波折的,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用“狼狽”二字來形容。特別是與項羽爭霸時,多次被擊敗,落荒而逃。

不過最終劉邦勝了,成王敗寇,劉邦作為勝利者,自然應該感到驕傲,衣錦還鄉。在那個時代,禮教的價值觀才剛剛起步,一個人成功的標誌就是“衣錦還鄉”。

圖片:劉邦榮歸故鄉劇照

最後我們來看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士”,這一句要表達的內容就是天下雖然已歸我手,但是並未太平,仍需猛士為我鎮守。

當年,項羽也曾把江山掌握在手裡,但項羽太過自大,最終引起了各諸侯的反叛。如今,劉邦雖已打下江山。當然,他也不如項羽驕傲,但是他的本事不足以與項羽相比,所以他擔心手底下那幫功臣也會造反。

圖片:韓信即將被殺劇照

雖然把潛在的反叛因素給除掉了,但是劉邦心中仍然無法平靜下來。他殺的是功臣,同樣也是滿身本領的人。現在,誰來為他開疆守土?靠著“樊噲、曹參”這幫發小肯定是行不通的。

事實證明,沒有了韓信等大將,劉邦的江山很難守住。在和匈奴的戰役中,劉邦等人被圍困於白登山,足足七天七夜。不過,上天眷顧劉邦,最終讓他逃過了一劫。

圖片:劉邦與他的發小們劇照

按理說,“轉”之後就到了“合”,也就是總結。從前三句來看,劉邦的第四句也是顯得尤為重要的。劉邦雖然打下了江山,但是能不能延續下去,還是一回事。

只有順利的將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那麼這才能算是詩歌中的第四部分“合”。

當時,劉邦除了擔憂無人為他守疆土,還有一個很憂心的問題。就是劉邦對於太子劉盈並不滿意,有心想要換太子,讓劉如意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圖片:劉邦最喜愛的戚夫人和劉如意劇照

但是,換太子乃一國之大事,背後牽扯了太多人的利益,憑藉劉邦的一己之力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朝中呂后勢力很強盛,而且許多老臣都願意站在呂后這邊,堅定的支援太子劉盈。

此外,劉邦喜愛的劉如意年紀太小,而戚夫人在朝中也沒什麼勢力可言。這樣一對比,孰優孰劣就完全看出來了。所以,劉邦才很為難,不知道該做出怎樣的決定,心中一直在徘徊猶豫。

一旦繼承人選擇不當,那麼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很可能就毀於一旦了。

圖片:在朝中勢力強盛的呂后劇照

比起“無人守疆土”,劉邦更擔心的是選繼承人的事情。當然,在古人的傳統思想中,“家醜不可外揚”,更何況這是皇室之家,若此事傳了出去,那麼天下百姓還不得四處說閒話,那麼帝王的顏面何在?

所以,劉邦不敢寫成這第四句,也就是作為“合”的那一部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的迷信思想都很準,而大家也認為帝王都是天選之子,是上天認可了的。所以,劉邦的江山不管傳給劉盈還是劉如意,都是能夠傳下去的。

看起來,這件事也沒什麼討論的意義,既然沒什麼討論意義,那麼寫出這第四部分又有何用呢?反而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圖片:劉邦與劉如意劇照

所以,不管劉邦怎麼絞盡腦汁,第四句都是不痛不癢。與其寫出平庸的第四句,倒不如直接不寫了,也算是自己的另一種創新,“三句詩”,或許還會成為一段佳話。

所以,最終劉邦就只寫了三句,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到了盡頭,而是寫出來沒有太多意義。《大風歌》“起、承、轉”都有了,唯獨缺少了“合”。各位,你們認為這是遺憾嗎?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