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新娘是對新婚女子的稱呼,《儒林外史》對這個詞的解釋為何這麼多?

新娘是對新婚女子的稱呼,《說文解字》對這個詞的解釋為“剛結婚或結婚不久的女子;亦指妾”,最早見於《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兒嫁人,嫁時稱為‘新娘’。”那麼這個詞語到底有什麼來歷呢?我們又為何將新婚的女子成為新娘呢?

“新娘”一次源頭不詳

需要注意的是,《儒林外史》雖然是最早關於“新娘”兩字的文章,但從其前後文的意思來看,顯然不是這個詞的出處。

《儒林外史》其原文如下:原來明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叫做“朋友”,稱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進了學,那怕十幾歲,也稱為“老友”,若是不進學,就到八十歲,也稱為“小友”。就如女兒嫁人:嫁時稱為“新娘”,後來稱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與人家做妾,就算到頭髮白了,還要喚做“新娘”。

由此可見,“新娘”這個詞應該早在《儒林外史》之前便已經出現,甚至於已經被廣泛應用了,但該詞具體出自於何時,因何而誕生,最初的意思是什麼,卻並未能成功查到。

“新娘”與“新婦”

雖然“新娘”的源頭沒有查到,但卻找到了“新婦”這個詞的源頭,或許這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路。

“新婦”出自於《戰國策·衛策》“衛人迎新婦”,相較於“新娘”,“新婦”的意思和來源顯然要好理解一些。

在古漢語中,“婦”乃是對人妻的稱呼,如“二十為君婦”,也就是二十歲時做了你妻子的意思。但由於當時將所有人妻均稱為“婦”,這便導致一個家庭通常會出現輩分不同的幾個“婦”,容易產生混淆,會造成指代不清的後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詞彙總在不斷豐富,於是“新婦”這個詞便被廣大民眾發明了出來,而“新婦”最初的意思便是“婦初到者曰新婦”,至漢代時則逐漸開始用“新婦”這個詞來稱呼兒媳。可見,“新婦”最初指的便是剛剛成婚、成為婦人的女子。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婦逐漸老去,但人們卻已經習慣將其稱為新婦,於是“新婦”這個詞便又失去了原本的意思,逐漸成為了兒媳的統稱,並一直在吳語、客家話、福州話、潮汕話、萍鄉話、廣豐話等方言中儲存到今天。

“新娘”與“老孃”

關於“新娘”這個詞的由來,網上流傳著一種解釋,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至於是否為真,則不敢保證,在此分享給大家。

古人造字,家中有女謂之“安”。古人一向提倡“男主外、女主內”,男人的天性就沒有女人細緻周到溫柔體貼,這又使得男人天生便需要女人的關懷和照顧,年少之時承擔這個責任的自然便是“老孃”,而隨著男子的逐漸長大,離家獨立已成必然。

男子成婚不僅代表了他的成熟,更代表了一個新家的誕生,一個新的女子走進家門,“安家”或許便有此意吧。而隨著這個新家庭的獨立,這種照顧男子的責任,便自然從“老孃”手中移交到了這個新進家門的女子手中。

正如從“婦”中衍生出“新婦”這個詞一樣,“新娘”是否也是從“老孃”這個詞中衍生出來的呢?由於兩人成婚之時,女子尚且年輕,稱之為“娘”或“老孃”顯然均不合適,故而人們便以“新娘”這個詞語來稱呼新婚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