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個被複述上千次的說法,約莫140年前的一天清晨,一具少女遺體

19世紀80年代左右的一天清晨,在法國巴黎盧浮宮旁的塞納河畔,有人發現了一具少女遺體靜靜地漂浮在河上。然而她生前可能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身後的歲月中竟然會被人們以多種形式如此紀念,從雕塑、文學、歌曲……甚至是心肺復甦術練習用人偶。

本文的主角,L‘Inconnue de la Seine

故事,要從約莫140年前講起。

按照被複述上千次的說法,那是19世紀80年代左右一個薄霧朦朧的清晨,在法國巴黎盧浮宮旁流經的塞納河上,有人發現了一具靜靜漂浮著的少女遺體。警察接到報案隨即抵達現場,在簡單檢查過屍體之後並沒有發現明顯外傷,初步推斷為投河自盡,於是他們決定將這具屍體送至停屍房等候驗屍官的進一步檢驗。

當班的驗屍官本來並沒有在意這具無法確認身份、無人前來認領的遺體,但在仔細端詳後,他被安詳合上雙眼的這位少女恬靜姣好的面容所深深吸引。不知怎的,鬼迷心竅的他竟然將這副面容製成了石膏像所使用的蠟樣,以期將其製成石膏像永久留存下來。

L’Inconnue de la Seine

如果說現在看來,傳說中的這位驗屍官鬼迷心竅這個說法有些離譜……但實際上當時整個歐洲社會都有點離譜——就比如這具屍體被送往的巴黎停屍房(The Paris Morgue)。

當時位於巴黎聖母院東部的巴黎停屍房設有專門的展廳,擺放的也不是他物,均為從塞納河上打撈上來的屍體。巴黎停屍房的展廳創立於1864年,本意是巴黎市政府希望能夠以此形式供尋人者找到自己已經去世的故人遺體。

巴黎各界參觀停屍房展廳的情景

然而在巴黎停屍房展廳對外開放的第一天起,整個事情就有點變了味兒:相當多的巴黎市民湧進展廳,或許只為尋求一點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最重要的是,門票免費。於是乎巴黎停屍房的展示間竟然以此形式成為了巴黎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甚至名聲已經遍及歐洲各地——在當時歐洲各國的巴黎旅遊手冊上,都能找到巴黎停屍房這個景點的推薦內容。甚至在後來,一部分“頗受歡迎的”屍體在變質腐爛之後,還被工匠仿製為蠟像留存繼續展示……

在傳說之外,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上文我們提及的這位無名少女的遺體成為了1907年巴黎停屍房展示間關閉前陳列的一具屍體展品。但出乎意料的是,按照那位鬼迷心竅的驗屍官拓下來的蠟樣所製成的、擁有無名少女面容的石膏像,竟然在其後數年間風靡了歐洲各地,成為了各界名流陳列於室的收藏品之一。

L‘Inconnue de la Seine 雕塑作品

在當時的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無數的社會名流都對這恬靜微笑的面容趨之若鶩,以至於不只是由蠟樣製成的石膏像頗為熱門,人們甚至喜歡直接收集帶著這少女面容的面具。

傳聞著名的作家、哲學家,《局外人》的創作者阿爾貝·加繆就曾經收藏過這樣一副帶著無名少女遺容的石膏像,他將其視為自己最為喜歡的雕塑作品之一,將其的那抹微笑與《蒙娜麗莎》相提並論;著名詩人于勒·蘇佩維埃爾,則收藏有少女面容的面具,他甚至將這一形象帶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描寫道:

Elle allait sans savoir que sur son visage brillait un sourire tremblant mais plus résistant qu’un sourire de vivante, toujours à la merci de n‘importe quoi。 (她雲遊四方,卻並不知道自己面容上帶著一抹顫抖的微笑,那抹微笑遠比任何生者的微笑更加永恆,對於即將到來的一切都飽含仁慈。)

這裡是文章圖片\5。png

L’Inconnue de la Seine 和按照其面容製成的面具

甚至當1930年左右,來到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的中國現代詩人、散文家馮至,都曾為商店中擺放的無名少女石膏像那微笑著的面容所傾倒,甚至為其提筆撰寫了一篇散文,名為《賽納河畔的無名少女》,文中是如此描寫少女微笑的:

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無邊的永久的微笑,笑紋裡沒有她祖母們的偏私,沒有她祖父們的粗暴,沒有她兄弟姊妹們的嫉妒,它像是什麼都瞭解,而萬物在它的籠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瞭解。——這該是天使的微笑了。

現代詩人、散文家馮至

其後,“塞納河上的無名少女”這一題材,被數以百計的藝術家投影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從詩歌、樂曲,再到芭蕾舞劇、舞臺劇、音樂劇……有這一傳說衍生出的藝術作品不計其數。但似乎所有的這些,都只停留在對於少女那抹微笑背後深意的揣測之中,歸根結底也僅是從獵奇行為中提煉的文化素材罷了。

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事情開始向有趣的方向發展。

彼時,由 ?smund S。 L?rdal 建立的挪度公司(L?rdal),正因其生產的兒童玩具與印刷品逐漸在玩具行業站穩腳跟。由於掌握了當時還頗為先進的 PVC 材料技術, 挪度旗下品牌 Tomte 所生產的玩具車從挪威銷往世界各地,成為了歐洲頗為暢銷的玩具品牌之一。

挪度旗下品牌 Tomte 所生產的玩具車

由於在軟塑膠這項材質上的成就,?smund L?rdal 曾經接到了來自挪威國民防衛軍的訂單,希望為他們生產用作士兵包紮訓練而使用的軟塑膠模擬傷口。這也讓人們意識到軟塑膠可以用在除去玩具外的更多民用途徑上。

之後,挪威港口城市斯塔萬格的一位麻醉師 Bj?rn Lind 找到了 ?smund L?rdal,他的需求比較特殊——Bj?rn Lind 希望 ?smund L?rdal 為其製作一個 CPR 用訓練人偶。

CPR,全稱為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即我們所熟知的心肺復甦術,目前準確的步驟有三步,依次分別是“實施胸外按壓”、“暢通呼吸道”、“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在1958年時,奧地利醫生 Peter Safar 和美國醫生 James Elam 將原有技術進一步完善,他們二人為心肺復甦術做出的最大貢獻便是增加了人工口對口急救術,並且證明了向心髒驟停的患者嘴中呼氣是有效的做法。

被稱為“CPR之父”的 Peter Safar

心臟驟停一旦發作,如果患者無法在病發現場得到及時的搶救,4~6分鐘內便會對其大腦以及人體其他重要臟器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心臟驟停後必須在現場儘快進行心肺復甦術,為進一步搶救、挽回患者的生命贏得最寶貴的“黃金四分鐘”。

為了將這一民眾皆可上手操作的心肺復甦術推廣向大眾,Peter Safar 一直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訓練手段。而 Bj?rn Lind 在知道 Safar 的需求之後,找到了 Laerdal,希望他能夠使用軟塑膠為其製作一個 CPR 訓練用人偶。

?smund L?rdal 本人非常樂意為其效勞,因為他自己深知急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在1951年,?smund L?rdal 自己的小兒子 Tore 在遊玩時一度溺水,是 ?smund 憑藉著自己的急救知識及時暢通了 Tore 的呼吸道並進行人工呼吸才避免了慘劇的發生。

?smund L?rdal

但在製作人偶的時候,?smund L?rdal 犯了難,因為人偶的面部實在無法確定要做成怎樣的面容。在這個時候,L?rdal 想起了自己曾經見過的 L‘Inconnue de la Seine 雕塑,便打算將這樣一張安詳微笑的臉作為 CPR 訓練用人偶的面部。

於是在1960年,人類史上第一個心肺復甦術訓練用人偶——復甦安妮(Resusci Anne)在 Peter Safar、James Elam、Bj?rn Lind 和 ?smund L?rdal 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問世,並開始進入到了普通民眾 CPR 培訓之中。而這張無名少女的恬靜笑臉,也因此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作為 CPR 訓練用人偶的復甦安妮

自1960年至現在,CPR 心肺復甦術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地急救課程中的必備科目之一。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們,可能在急救課程中見過了無名少女這張溫柔的笑臉。

140年前的塞納河上所漂浮著的這位少女,真正身份恐怕我們已經無從知曉,L’Inconnue de la Seine 恐怕也僅僅只能以傳說的形式流傳下去。對於這張恬靜微笑面容的真正來源,直到現在都尚且存有很多爭議。

但有一件事,我敢確定是這位無名少女生前從未想過的——自己在溺水而亡後留在世間的最後一抹微笑,竟然讓百年後不計其數的溺水者贏得了與死神做最後抗爭的“黃金時間”。

僅憑這一點,我們值得紀念她。

L‘Inconnue de la Seine 被陳列為“世界上被親吻次數最多的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