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被稱為“儒家四聖”之一的軍事天才王陽明,人生經歷是怎麼樣的?

聖人帶兵,一出即靈——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王陽明

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名守仁,陽明是他的號。這個人可大大的不得了,集合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因此後人將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儒家四聖”。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傳奇少年

王陽明生而不凡,其母懷胎超過十月才生下他,因他誕生之前,祖母夢見天神穿著華服,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只可惜他雖然聰慧,卻從不開口說話,家人都以為他是啞巴。5歲時,一高僧路過其家,見到他非常驚奇,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見了很受啟發,於是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竟然就開口說話了。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狀元及第,自然對他期望甚高,遍尋名師為他授課。少年王陽明志存高遠,竟瞧不上科舉之學,認為“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志向。他以“土木堡之變”為恥,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人家想要做什麼都能做成。王陽明文武全才,身體裡蘊含著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機,他考中進士後為朝廷服務,從來不以個人利益得失為重,在許多事上仗義執言,雖然被宦官劉瑾所逐,但始終不改其志。隨著對“心學”領悟地加深,他學以致用的本事越來越強,少年時讀的兵法書籍竟然無師自通,為大明朝立下不世奇功。

初戰告捷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陽明在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推薦下,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當時,南中一帶匪盜蜂擁四起,目無王法,不時攻佔、剽掠各處府縣,搞得官府頭大,百姓也苦不堪言。王陽明到任後,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先是瞭解了基本情況,然後只用了兩招,便讓南中恢復太平。

第一招:打草驚蛇。

王陽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匪盜的耳目,於是將幾個年歲大的老痞子僕役拘起來責問,這些人本來就知法犯法,哪裡還敢隱瞞,於是紛紛自首,如實坦白。王陽明大度地赦免了他們,允他們戴罪立功。這些人見大人不記小人過,感激涕零,爭先恐後地去偵探叛軍的情報,短短數日,王陽明便掌握了匪盜的動靜。

第二招,用兵詭詐,神鬼莫測。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陽明親率精銳在上杭屯兵,待各地匪盜集結之時,首先示弱,假裝撤退,待敵鬆懈時又出其不意發起進攻。這些烏合之眾平日裡搖旗吶喊幾下,官兵便奪路而逃,哪裡見識過這等用兵,紛紛不敵。王陽明一鼓作氣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稱,權力太小,無法命令將士。於是王瓊上奏,朝廷頒下旗牌,允他便宜從事。王陽明抖擻精神,三個月的時間,又接連攻斬殺、俘獲盜匪六千多人,南中情勢為之一振。

王陽明不等不靠,完全憑著手中有限的資源和心中無限的溝壑,以一己之力蕩平為患數十年的匪盜,百姓都驚呼他是神人。

封神之戰

南中一戰,對王陽明而言不過是小試牛刀,他這個軍事天才要得到後世的承認,必然要打一次硬仗。兩年後,機會來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這傢伙是朱元璋的兒子寧王朱權的後代,當初明成祖用計奪了朱權的兵力,這才奪得天下,可卻沒有兌現平分天下的諾言,反而處處對寧王一脈進行限制和打擊。一百年來,各代寧王無時無刻不牢記仇恨,期望有一天朱棣的子孫中出現昏君,自己好振臂一呼,學朱棣再來一場“靖難”,奪回本屬於自己的天下。

而荒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出現,給了時任寧王朱宸濠這個機會。於是他厲兵秣馬十餘載,終於在這一年起兵叛亂。訊息傳到北京後,多年沒有經歷大戰的大臣們震驚不已,只有王瓊穩坐釣魚臺,十分自信地說:“有王伯安(陽明)在江西,定會擒獲叛賊。”

此時的王陽明正要前往福建平亂,接到訊息後立即趕往吉安城,募集義兵,發出檄文,號召各路勤王兵馬征討寧王。

這一招仍是“詭詐”手段。王陽明知道,若跟在寧王屁股後面追打,自己手上這點家當都不夠塞人家牙縫的,可若不追,寧王六萬大軍沿江而下,很快就會攻下空虛的南京城。南京畢竟是大明原來的國都,一旦被佔,寧王便有了與朝廷一較長短的資本,到時候一南一北兩個“朝廷”互相討伐攻殺,最終倒黴的還是老百姓。

王陽明決定採用“疑兵之計”。他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出八萬人,加上自己的軍隊和兩湖守軍,一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同時,他為了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寫了一封匿名蠟書送給朱宸濠的謀士李士實、劉養正,要他們勸寧王立即發兵攻打南京,繼而他又耍手段故意將給二人投書一事洩露給寧王。結果這三個人不如一個王陽明雞賊,果然都上了當。李、劉二人勸寧王趕緊進兵南京,否則時不我待。寧王在王陽明宣傳戰的影響下,早已杯弓蛇影,風聲鶴唳,對這兩人不復早先信任,於是執意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的半個月給了王陽明時間,八萬平叛軍雖然倉促組建,但聲勢遠超寧王六萬叛軍。此時反應過來的寧王發令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兩城,直逼南京門戶——安慶。

此時有人建議王陽明趕緊發兵救安慶之圍,王陽明微微一笑,搖搖頭說道:如果去救安慶,我們必定會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羸弱之軍怎敵得虎狼之師。不如我們掉頭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必可一舉而下,寧王有勇無謀,在沒有攻下南京立足之前,定然不會放棄南昌,肯定回救,到時我們設下埋伏,迎頭痛擊,必定取勝!

眾人歎服,於是王陽明統一了眾人思想後,立即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得到訊息,果然顧不上攻打安慶,急忙回兵來救南昌。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叛亂歷時35天宣告結束。

急流勇退

這一次王陽明仍然不等不靠,沒有拿到朝廷半點資助,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將聲勢浩大的寧王叛亂消之無形,避免了大明朝陷入內亂,從而延續了大明一百多年。這份功業,之前的聖人們哪一個也沒有做到。

更可貴的是,萬事“看本質”的王陽明知道朝廷奸佞絕不會承認自己的功勞,也許還會痛下狠手,陷害自己,於是他第一時間將軍隊和寧王交給朝廷,然後稱病,急流勇退,總算沒有捲入政治漩渦之中。

結語

王陽明一介文人,卻不拘泥於科舉文章,事事從實際出發,立下不世之功。同時,他還將立德、立言集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不愧是千古流芳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