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德國為什麼要著急發動二戰?德國的實力為什麼比中國更有強大的呢?

那麼,德國到底為什麼要著急發動二戰呢?默默發展實力,讓自己的國家強盛,難道不是更優的選擇嗎?

第一個原因,德國少壯派強烈的不滿情緒。

1919年,德國在巴黎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必須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並且割讓15%的國土面積給其他國家。另根據協約國的計算,德國共需要賠償1320億馬克,即接近50億英鎊。

如果僅僅是割地賠款也就罷了,畢竟德國是戰敗國,遭到勝利者瓜分是在所難免的。但協約國集團為了防止德國再次挑起戰爭,在軍事上也對德國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在陸軍方面,德國陸軍被限制為10萬人,並且還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不得生產重機槍等殺傷性武器。在海軍方面,德國海軍只能持有少數幾艘戰艦,不準製造潛艇。而空軍方面則更為直接,協約國乾脆全面禁止德國擁有空軍。

最可恥的是,德國萊茵河西岸的領土將由協約國佔領15年,而德國在岸邊50公里以內都不得設防。這意味著在15年之內,德國幾乎是對協約國敞開了門戶。

而到了1923年,法國和比利時又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

協約國的一系列的要求,讓德國人感到非常憋屈。而這其中又以少壯派的德國軍官最為憤怒。要知道,德國在一戰中並不是完全被動挨打。在東西兩線巨大的作戰壓力下,德軍在一戰前期硬是和協約國軍隊打了個不分上下。在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德國東線的兵力開始向西線增援,德軍又開始在西線進行反撲。

如果不是基爾港的水兵鬧事,引發了“德國十一月革命”導致威廉二世下臺,一戰恐怕還會持續上一段時間。

所以在德國少壯派軍官看來,德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一戰的結局本不該以德國失敗告終。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還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肯定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也曾參加過一戰。他與德國少壯派軍官持有完全相同的態度,想要儘快一雪前恥,為德國軍隊正名。這最終便成為了二戰的導火索之一。

第二個原因,經濟危機的出現。

一戰之後,德國在英美的經濟扶持下,工業和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然而到了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在德國國內,大批的工人失業,無數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這場危機仍然在延續之中。

希特勒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透過戰爭來解決經濟危機。因此在之後幾年中,德國無視《凡爾賽條約》,瘋狂發展工業和軍備力量,最終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麼,為什麼戰爭能夠解決經濟危機呢?

我們要知道,所謂的經濟危機,其實就是生產過剩,供求關係出現了問題。而戰爭能夠極大地刺激需求,為更多失業的人員提供工作。比方說,戰爭開始之後,子彈槍炮就成為了剛需消耗品。為了保證前線軍人始終有槍支彈藥使用,就必須要讓後方不停地生產。這樣一來,失業的工人就重新得到了工作的機會。

並且戰爭所要用到遠遠不止是子彈。像糧食、藥物、鋼鐵等資源,也都是戰爭的必需品。所以發動一場戰爭,就能夠大大減輕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

引發一場戰爭,還能夠將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和矛盾轉移到戰爭之上。這樣一來,政府因為經濟危機而承受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另外,戰爭的爆發能夠促進科學行業加快發展,帶來一場產業的革新。比如在一戰中大殺四方的馬克沁機槍,到了二戰就再無法重現昔日榮光。這並不是說馬克沁機槍威能下降了,而是在戰爭期間,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還有,戰爭肯定會對各種設施造成破壞。而戰後想要恢復生產,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這就進一步解決了需求的不足。

因此,希特勒出於解決經濟危機的考慮,便迅速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之外,希特勒企圖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稱霸歐洲乃至於全世界,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參考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