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史上最熱的一年,乾隆八年的夏天,堪稱史上最熱,但是這個夏天

要說史上最冷的一年是哪一年,恐怕沒有定論。但是要說史上最熱的一年是哪一年,那肯定是乾隆八年!乾隆八年的那個夏天堪稱“史上最熱”,這是史學界的公認。

有史為證的酷夏

乾隆八年的夏天“史上最熱”,之所以能夠得到史學界的公認,是因為當時許多地方的縣誌、官方書籍和私人筆記等,都對這個酷夏進行過詳細記載和描述,可信度極高。

《續東華錄》記載:“六月丙辰,京師威暑。”

《續天津縣誌》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高邑縣誌》記載:“(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浮山縣誌》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根據這些記載可知,那個夏天是真的熱,土石都快烤焦了,背陰的地方都熱得人受不了,人們在道路上走著走著就熱死了。

當時正好有個法國傳教士,他用當時最先進的拉謀氏溫度表對京城的氣溫進行了連續測量和記錄,測量結果顯示乾隆八年7月20日~25日的平均氣溫均高於40℃。其中的7月25日,氣溫更是達到了歷史罕見的44。4℃。如此高溫的記錄,創造了近300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夏季高溫的“最高紀錄”!

天熱帶來的災難

天冷是災,天熱也是災。僅在京城及近郊地區,那個夏天就熱死了一萬一千多人。如果將資料放大到直隸、河南、山東等北方省份,估計至少還要增加十幾萬人。

高溫不僅會熱死人,還會帶來瘟疫。熱死的屍體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極易引發瘟疫等其他公共衛生災難。

而且,高溫必然導致乾旱,乾旱就會引發旱災。乾隆八年夏天的北方旱災,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許多地方田地乾旱,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們不僅要忍受極端高溫天氣帶來的折磨,還要餓肚子。所謂民生之苦,苦不堪言。

到了秋天,京畿周邊就出現了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們在家鄉沒有活路,就只能蜂擁到京城尋找活路。難民的大量湧入,使得京城人滿為患。

年輕有為的乾隆如何抗暑

持續的高溫天氣,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王公貴族們的來說,不過是一件小事。有錢人家,冬天一般會儲存冰塊,然後夏天再拿出來解暑降溫。當時的京城,幾乎各個衚衕街道都有專門的冰窖,只要有錢,夏天就不愁買不到冰塊。

作為一國之君的乾隆帝,即位僅八年,年紀輕輕,精力旺盛,在這場對抗高溫的戰役中表現如何呢?

面對高溫天氣,乾隆及時下令給百姓發放降溫用的冰塊和解暑降溫的藥品,並下撥了一萬兩白銀的抗高溫經費。

面對中暑及生病的百姓,乾隆囑託官員們要及時給他們醫治,“添蓋蓆棚,給予冰湯藥餌,無致病暍”。就連關在牢裡的犯人,乾隆也吩咐下去,該放的放,該給予照顧的給予照顧。

對於高溫引發的難民危機,乾隆要求京城及周邊各地廣設粥棚,搭建臨時場所,安置蜂擁而至的難民。同時,為了避免瘟疫爆發,乾隆還要求各地在設粥場的時候,注意保持間隔距離,防止人員大規模聚集引發感染。

但是,廣設粥棚治標不治本,容易出現哄搶、冒領等問題,還會導致難民變懶,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乾隆就發起了景州土城工程等一批大型工程專案,以工代賑。朝廷號召難民去參加這些大型工程建設,不僅管飯,還發給工錢。只要報名,朝廷就將其登記造冊,防止出現混亂。以工代賑,效果非常好,不僅解決了難民問題,還為國家建設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可謂是一舉兩得。

持續的高溫,還引發了乾隆深深的自責,專門在詔書裡說“想因朕躬之缺失與用人行政之失宜”,類似於罪己詔,把高溫天氣歸咎於自己的德行缺失和為政有失。

可見,乾隆作為一國之君,領導全國臣民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高溫天氣,表現得非常不錯,可圈可點。如果乾隆盛世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或許乾隆帝在歷史上的名聲會好得多,大清王朝也會從中受益,而不至於直接從盛世跌落到衰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