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曹操為何要殺掉韓浩?曹操為何要殺韓浩?曹操為何要殺死韓浩的兒子

建安元年冬天,豫州潁川郡許縣縣治內,曹操正與幾位心腹議事。曹操坐於主位,兩側分別坐著韓浩、任俊、夏侯惇等人。曹操道:“今初平豫州,人心未附,南有袁術劉表,又環伺黃巾餘孽。且潁川重地,袁紹袁術之故鄉也,士眾叛逆者極多,諸君以為何?”任俊道:“古之兵者,欲爭天下,必取河南,今主公坐擁兗州豫州,帶甲十萬,戶百餘萬,宜整軍蓄銳,待天時而動也。”

此時,坐在任俊右側的韓浩,一言不發。待任俊話畢,韓浩道:“主公,竊以為不然。今主公以兗豫二州之地,抵抗天下六分之五,此危急存亡之時也。如主公所言,北有袁紹,東兼劉備呂布,南有孫策袁術和劉表,西面張繡亦有肘腋之患,豫州正所謂四戰之地也。無險可守,無地可拒,若強敵四面侵入,我等不戰自敗矣。當今之時,宜開墾荒田,積累谷粟,操練將士,厲兵秣馬,不出三年,可得谷百萬斛,良卒數十萬,屆時即可揮戈四方,所向披靡,則天下之定不遠矣。”

曹操大善韓浩之言,令韓浩和任俊等人,主導屯田事宜。不數月,如火如荼的許下大屯田,就在許都附近開展起來了。

>許都所處位置,地理條件優渥。這裡的耕作土壤中,兩合土、淤土等肥力極好的土壤,佔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需要改良的低質土壤(即《吏民田家莂》中所說的旱田),只佔耕地面積百分之十左右;而且,這裡水系發達,利於灌溉,比如潁水、汝水等河流,皆流經潁川郡地界。

曹操啟用韓浩等人負責許下屯田之事,史載:

>┃時大議損益,(韓)浩以為‘當急田’。太祖善之,遷護軍。以任俊為佃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許下。

大意是:當時(曹操剛平定豫州,遷都許縣時),(眾文武)廣泛議論當時局勢優劣,韓浩認為應把屯田放在最緊要的位置。曹操嘉善了韓浩的看法,升韓浩為護軍,命任俊為典農中郎將,招募百姓在許都附近屯田。

事實證明,韓浩是對的。屯田之策施行不久,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豐年,收穫更多。實際上,屯田令下發的第二年(建安二年),曹魏就收穫了百萬斛糧食。

正因為曹魏施行屯田策,才為後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及一百年後的西晉滅吳,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韓浩“當急田”三個字,直接影響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勝敗。官渡之戰時,袁紹機動兵力在十萬左右,當時袁紹已經兼併了公孫瓚,奪取了晉冀幽並四州之土,帶甲十餘萬,將要進攻曹操的許都。史載: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

關於曹軍機動部隊的數量,《三國志》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自然是有水分。裴松之注裡說,官渡之戰時,鍾繇曾供應了二千匹戰馬到曹軍前線,而《武帝紀》和《世語》裡,這兩千匹戰馬就成了只有六百匹,證明了陳壽記載的曹軍數量,水分很大。後世基本認為,曹軍當時兵力至少四萬。

四萬人每日消耗的軍糧,根據走馬樓簡牘可以推測。例如,走馬樓漢簡有一則寫到:

>┃樸丘士李安,佃田十町,凡五十三畝,皆二年常限。其卌八畝旱田,准入米一斛五斗六升。

大意是:樸這個地方,有一位叫李安計程車,墾田總計五十三畝,都按兩年常限的標準納實物稅,四十八畝旱田,納稅一斛五斗六升。

當時一家普通農戶,每年每畝地平均能產三斛米。三國時長沙郡,李安這樣的普通農夫之家,除去所上實物稅,一年口糧約2000斤米。漢代正常家庭一般有口5人,則每人每日能食用的米,大約1斤,這只是百姓每日消耗。士兵在休戰日的消耗量,可以按照百姓消耗計算,在戰鬥日的消耗量,必然大於百姓,這裡為保守計算,平均以每位士兵每日消耗1斤米為基準。

前文說過,曹魏在許都屯田,一年得米約100萬斛(這些米是曹魏統治區域所有耕地百姓上繳的米,已經排除了百姓們自己食用的米,所以這100斛米全部可以充為軍糧)。

這樣算來,曹軍一年總共得米100萬斛,4萬兵力每日消耗米共約4000斛(一斛約為十斤),則曹軍糧草,最多支撐半年,這還沒有計算誤差,以及其它消耗(例如肉類、稗類、黍類等食物)。

韓浩給出屯田建議的100年後,西晉滅東吳,這場滅國之戰,也是依靠屯田積累起來的糧食,實現的。《鄧艾傳》寫到:

>┃令淮北屯田兩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並且,這裡可以印證上面的推測:按鄧艾傳記載,十萬兵力,五年消耗掉三千萬斛糧食,則一萬兵力,每年消耗掉40萬斛糧食。

這,就是韓浩“當急田”這三個字的分量。兵不可一日無糧,打仗是精彩了,前提得有飯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