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婁敬為什麼反對劉邦定都洛陽?為什麼說他是一個不可能的政治決定?

對於劉邦來說,他認為把自己的政治權力中心,建在全國中心位置的洛陽,有利於統治天下,對於周邊各國也能夠方便控制。

所以在定都的問題上,劉邦非常傾向於定都中原,而且劉邦手下大多數朝臣都是來自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他們對於定都洛陽的建議也非常贊同。

但是這個時候婁敬跳出來,對劉邦要定都洛陽之事,提出了反對意見。

婁敬的這個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關東地區以平原地區為主,在地理上不佔優勢,但是關中則不然。

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最大的優勢就是物產豐富,若是出外作戰,這裡就是一個很好的糧倉,可以快速供給戰爭所需的糧食,一旦自己在作戰之中處於劣勢的時候,在地理上仍佔優勢,因為自己家就有足夠多的糧食,所以當時關中也被稱為“天府之國”。

而且關中得名也很簡單,就是四關的中心位置,北有蕭關,南有武關,東有潼關,西有散關,而關中就是在這四關之間,四周都是高山大河,易守難攻,是一個蟄伏發展的有利的位置。

對於初具規模的漢朝來說,正是最適合不過的政治發展中心。

但劉邦此時心裡仍有猶豫,因定都之事非同小可,一個人也拿不出來主意,這個時候便召叢集臣商量這件事情。

在這種情勢下,劉邦的召叢集臣也得不到客觀的答案,因為他手中群臣“皆是關東人”,都不願進入關中。

事情進展到這一步的時候,再次陷入了僵局之中,劉邦自己是傾向於定都洛陽,而且自己帶領的這些小弟,也就是陪自己打江山的這批開國元帥,幾乎也都是從那裡出來的,現在功成天下,讓他們背井離鄉在外地繼續打工,他們顯然心不甘情不願。

但是從合理性的角度分析來看,如果想在以後有一個相對更加穩固且長遠的發展,定都長安也就是關中,才是可行之計。

就在劉邦猶豫不決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想到了一個人,張良。

最近幾年,劉邦率領各路諸侯,五十六萬大軍與項羽血戰,最後是項羽兵敗之後,勝利歸來,這一切都和張良的戰略智慧脫離不了關係,張良也被稱為劉邦的“智囊”。

但是這件事情發展到如今,張良也沒有提出什麼建議,於是劉邦在私下就徵求張良的意見。

這番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洛陽雖然也有地利,但其中心腹地不過百里,而且生產力薄弱,四面平原容易受到包圍,的確不是用武之地。而關中左邊有咬骨崤谷及函谷關,右邊有隴中、蜀中,沃野千里,南有物產豐富的巴中、蜀中,北有可以同牧畜的胡人進行貿易的國境,三面均有阻擋,易守難攻,向東一面也可居高臨下,管理諸侯,若是諸侯聽話安定,可以利用黃河及渭水運輸便利,將天下貨物供品供給京師,若諸侯有變,順流而下,又可方便討伐。陛下難道忘了我們不正是憑藉這些有利條件,才最終戰勝項羽的嗎。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臣以為婁敬的看法是正確的。

張良和婁敬所持的意見是相同的,就是說定都洛陽雖然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是並不適合當時的漢朝,也是間接告訴劉邦:如果你現在想端坐在洛陽宮中,像周天子那樣享受天倫之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因為諸侯就是隱患,以後打仗的日子還多著呢,要放棄幻想,隨時準備討伐諸侯。

當聽了張良這一番分析之後,劉邦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到漢五年八月的時候,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張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又加上向來頗負眾望,深得劉邦信任,所以張良的一番勸告,讓劉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下定了定都關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