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解手刀、解手刀、解手刀、解手刀、解手刀,哪一種才是解放前的

由於經常發一些有關解放前土匪、戰鬥的文章,其中少不了有一些當時的武器,對於現在的我們已經不熟悉了,因此在這裡集中介紹一下。

一、苗子。矛的俗稱,就是扎槍,“紅纓槍”。

二、解手刀。古時候叫解腕刀,指鋒利的小刀或匕首。“解手刀”這個名詞別看現在我們很陌生了,但是它還有很悠久的歷史呢。《三國志?魏志?陳泰傳》記載:“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義氣豪壯而勇敢的人被劇毒的蝮蛇咬傷了手,為了阻止蛇毒擴散,保全性命,就不怕疼痛割斷了自己的手腕。在《水滸傳》中,有多次描寫解腕尖刀的章節,例如第二十六回:“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門去,徑投縣裡來。開了鎖,去房裡換了一身素淨衣服,便叫士兵打了一條麻絛,系在身邊,藏了一把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

三、扣帽火槍。用引火帽擊發的火槍。最早的火槍是用艾草等搓成的火繩引發的,在準備開槍時,點燃引火繩,開槍時,把引火繩伸到火槍的引火池點燃引火藥,火槍擊發。火繩槍瞄準不便,陰雨大風等惡劣天氣環境中使用受影響。16世紀,法國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擊發機構。1807年,英國牧師A。J福塞斯發明了使用雷汞擊發藥的擊發點火裝置,後來有人把引火帽套在引火門的擊砧上,產生了扣帽火槍。

四、獨角牛。一種民間鐵匠打製的單發土造手槍,也叫“單打一”、“撅把子”、 “撇把子” 、“兩撅槍”。這類土造手槍形狀各異,但一般都採用類似獵槍的兩段式鉸鏈機構,從開啟的彈膛尾部直接裝填子彈,發射後要把握把向下撅開(撇開)用手摳出空彈殼。這些槍的槍管都是自行打造,有的是用鐵條盤成的。口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用手槍彈,有得用步槍彈,少數製作精良的槍管內刻有膛線,大部分都是滑膛,由於射程和精度都有限,只能近距離面對面使用,土匪用來嚇唬老百姓還是可以的。

五、二人抬。也叫“抬槍”。這種槍就是一種放大的單發步槍,是舊中國獨有的武器,清晚期是制式裝備,民國時期土造的也很多。由於重量大,使用不便,常用於土圍子(土城牆)等要點防禦。

六、老套筒。漢陽兵工廠仿製的德國88式步槍。因為當時由於技術和工藝落後,在使用中經常發生炸膛事故,為了安全起見,在原槍管外面又套上一根鋼管,槍管是雙層結構,在當時我國軍隊裝備使用時,效能已嚴重落後,所以稱為“老套筒”。

七、老毛瑟。也叫“獨眼毛瑟”,正式名稱為1871年式步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生產。相對來說還是一把好槍,射擊精度較高;但是射擊速度慢,容易卡殼。

八、“七九步槍”。我們當地人都叫“七九圪旦”。廣義的七九步槍是對老套筒、老毛瑟以及“漢陽造”這幾類步槍的統稱,因為它們的口徑都是7。92毫米,所以簡稱“七九步槍”;狹義的七九步槍專門指“漢陽造”。

九、“連珠槍”。也叫“水連珠”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正式名稱為M1891步槍,俄國-蘇聯生產,由於射擊速度快且精準,槍聲清脆,我國對其評價很高,稱為“連珠槍”。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就是使用的這種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