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袁崇煥為什麼能在10月27日突破長城防線?袁崇煥是怎麼打敗後金的?

崇禎二年(公元1629 年)10月27日,後金大軍突破長城防線。

11月1日,北京城戒嚴。同日,袁崇煥派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軍四千,展開營救行動。

11月4日,趙率教率領的四千人被後金全殲於遵化城外。同日,袁崇煥率軍從關寧出發。

看到這些基本史料,有一個問題必須得注意:皇太極向薊門一線調動軍隊是需要時間的。

換言之,雖然10月27日,後金大軍才突破長城防線,可算上後金大軍集結的時間,肯定要早於10月27日,沒準在10月初,後金大軍就開始集結了。

可袁崇煥直到後金大軍突破長城防線之後,才開始派人救援北京。等到趙率教所部被全殲之後,袁崇煥才親自出馬,這反應是不是太慢了?

我們都知道“兵貴神速”,可袁崇煥不但沒有在後金大軍未集結之時發動突襲,更是在後金大軍突破長城防線的七八天之後,才親自率軍救援,他到底在幹什麼?

在我看來:由於袁崇煥一味迷信自己的“城牆大炮”戰術,把軍隊調教得只能打防守戰,卻喪失了機動性。關寧一帶的城池都需要留兵把守,可動用的機動部隊少之又少,所有袁崇煥一時間無所適從了。

大明把大部分資源都給了自己,對於這一點,袁崇煥心知肚明,所以他一再提醒大明中央政府:後金很可能會從薊門一線繞過來。

這是袁崇煥有遠見卓識嗎?不是的。這是因為袁崇煥明白一點:如果後金大軍從自己這邊進軍,自己又把握守住,因為自己有大量資源,又有守城無敵的“城牆大炮”戰術。

但薊門一線並沒有這樣的資源,當然也沒辦法玩“城牆大炮”戰術,此時的蒙古又與後金聯盟,他們完全可以從薊門一線奇襲大明內部。

在當時有一種聲音:後金這次只是小股部隊突襲,自己只要派幾千軍隊意思意思,後金搶夠了自然會撤退。

可出乎意料的是:後金這次好像是動真格的了,十萬大軍傾巢而出!

趙率教雖然被後金大軍全殲,但責任不在他,因為他手裡只有四千軍隊,面對後金留在遵化的五六萬大軍,失敗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在趙率教所部被全殲之後,袁崇煥如果還想繼續救援,似乎只有兩種選擇:

一、堵截後金,逼他們在半路決戰;

二、攻打遼瀋,逼後金回防。

第一種選擇肯定先否定,因為關寧一帶需要留兵力防守,長期守城的部隊野戰能力又極差,與後金大軍在半路決戰,袁崇煥必敗無疑。

第二種選擇乍一看有點譜,可仔細分析下來也不太容易,因為袁崇煥連後金具體入關的時間都把握不準,肯定對遼瀋的後金軍事情況不瞭解,貿然出擊難言勝算。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袁崇煥想了半天,還是決定先帶著軍隊出發,走一步看一步。

袁崇煥的行軍效率不錯,11月4日從關寧一帶出發,11月17日抵達北京城,當他抵達的時候,後金大軍還沒到呢。

原因很簡單:袁崇煥此次南下只帶了九千軍隊,可後金卻有十萬大軍,所以速度慢了下來。

從11月4日至11月17日,袁崇煥並沒有遭遇後金大軍,否則就憑袁崇煥那九千人,死十次都不嫌多。

但總有人說:袁崇煥在勤王的過程中,一再擊潰後金主力部隊,這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袁崇煥只不過是遇到一些後金的巡邏隊,在小規模衝突中趕走了對方,除此之外,袁崇煥一直在急行軍,並沒有遭遇大股敵軍。

還有一條佐證,就是袁崇煥的軍隊一直是九千人。這種近乎“零傷亡”的局面,也說明袁崇煥在路上沒打什麼仗。

以雙方的兵力對比,袁崇煥儘量避免與後金大軍正面接觸,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兵力對比懸殊,這是一種自然合理的選擇。

袁崇煥曾試圖再和滿清玩“城牆大炮”戰術,所以他比後金大軍更早到達薊門一線,到達之後就躲在薊州城內,等待後金來攻城。

可當袁崇煥看到後金大軍直接繞過薊州城之後,就知道“城牆大炮”戰術玩不下去了,當然他也不敢攔截後金大軍,因為這於事無補,還有可能把自己搭進去。

但總有人說:後金不敢打袁崇煥的主意,所以趁袁崇煥不注意,悄悄地繞過了薊州城。等袁崇煥反應過來之後,後金大軍已經走遠了,這也是標準的胡說八道。

後金大軍先頭部隊就有五六萬,袁崇煥只帶了九千人,他憑什麼攔截後金?他要是這麼有本事,又怎麼會在寧錦之戰的時候只顧防守而不敢出城呢?

正是由於袁崇煥一直避免和後金大軍相遇,所以出現了一個奇葩現象:援軍和敵軍先後抵達北京城下,後金大軍晚了三天。

於是在當時就流傳出一則謠言:袁崇煥是後金大軍的帶路黨,袁崇煥早已與皇太極商量好了平分大明。

客觀地說:雖然我認為袁崇煥有成為軍閥的跡象,但袁崇煥絕不會傻到與後金媾和的。

原因也很簡單:只有大明和後金保持均勢,夾在他們中間的袁崇煥才能左右逢源。如果大明和後金的均勢被破壞,袁崇煥就要被迫站隊了,這並不是什麼好訊息。

11月20日,袁崇煥指揮了所謂的“廣渠門大捷”,後世袁粉一片讚揚聲。

實際上,廣渠門之戰的規模十分有限,無論是關寧軍還是後金軍都沒死幾個人。

這一點沒有直接證據,但透過推理可得:如果在廣渠門之戰中,關寧軍死傷了幾百人或者上千人,誰還敢說他們通敵呢?

後來,祖大壽為自己臨陣脫逃的行為辯解時,也說關寧軍大老遠來赴援,中央政府的人卻說他們與後金有勾結,更有人從城上扔磚頭打關寧軍。

要是關寧軍真的有所傷亡,誰還敢這麼放肆?如果關寧軍沒有什麼傷亡,誰敢相信他們打出了大捷?他們只是普通士兵,又不是奧特曼。

這段歷史的記載其實非常有趣:袁崇煥率軍前來救援的時候,有九千人;祖大壽率軍撤退的時候,還是有九千人。這到底是救援還是旅遊呢?不好說。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在北京城補充兵力了吧?”

這種說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祖大壽率軍撤退的時候,北京城還被後金圍著呢,他怎麼補充兵力?難道在路上隨處補充?那關寧軍和鬼子軍有啥區別呢?歷史上從來沒發生過這種奇葩的事。

實際上,11月20日的戰爭,主要在德勝門進行,明軍統帥是滿桂,後金軍統帥是皇太極。

這場戰爭進行的比較殘酷,戰後,崇禎皇帝讓滿桂在德勝門的甕城內駐紮,主要就是因為滿桂軍隊的傷亡較大。

後來,袁崇煥也提出,既然讓滿桂的軍隊進甕城駐紮,為什麼不讓自己的軍隊進城駐紮呢?

崇禎皇帝當時就拒絕了袁崇煥的請求。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袁崇煥的軍隊並沒有經過什麼大戰,更沒有什麼傷亡。

如果袁崇煥也經歷過浴血奮戰,崇禎皇帝沒理由只讓滿桂休整,無視袁崇煥的要求。

很多人說:大明打出了“廣渠門大捷”、“德勝門大捷”和“廣安門大捷”,所以皇太極迫不及待地撤軍了。

可實際上,皇太極把北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後來發現倉促之間難以攻下,大明各地的精銳都在陸續趕來,這才決定撤軍的。

經過一番爭鬥之後,後金開始四處搶奪財物,準備撤退。

在這種背景下,崇禎皇帝看不下去了,勒令袁崇煥拿出一套方案來,狠狠地收拾皇太極一頓,可袁崇煥對此是一問三不知。

一百年前,北京城也曾被敵軍包圍過。當時,嚴嵩提出了一個戰略,那就是大家把北京城守好,等敵人搶夠了,自然會撤退。

現在,大明的整體戰略其實也是如此。因為在面對後金大軍的騷擾時,大家是一點辦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