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上午地裡麥,中午袋裡糧農業機械化改寫麥收時間【天天財】

新華社鄭州6月2日電題:上午地裡麥,中午袋裡糧——農業機械化改寫“麥收時間”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

“麥到小滿日夜黃”,每年小滿過後中原大地便進入了“麥收時間”。在河南省舞陽縣的十里鋪村,小麥已經成熟,眼瞅著一片烏雲飄來,村民黃德年卻不急不慌:“收割機馬上就到了,沒等雨下來,麥都收完了。”

“五黃陸月天,焦麥炸豆時”,麥收季節曾是農民最辛苦的日子,因為不僅“活累”而且“急人”。“以前用鐮刀割麥子,一個壯勞力一天也割不到兩畝地,從收到種得一個多月,陰天下雨把人急得團團轉,再好的麥子雨一打也毀了。”黃德年說。可自從有了收割機,黃德年這個過去“鐮刀都提前三天磨好”的勤快人,也變成了“懶漢”。看天氣預報說要下雨,他頭天晚上約好了機手,第二天收割機直接開到麥地裡,不到40分鐘,8畝小麥就收完裝袋送回了家裡。

早上還是地裡的麥,中午就成了袋裡的糧,過去延綿一個月的“麥收持久戰”,現在不到半天就顆粒歸倉,農業機械化改寫著“麥收時間”。2018年麥收,河南更是重新整理了新紀錄:從5月28日開鐮,到6月8日小麥基本收穫完畢,河南全省8192萬畝小麥僅用12天就全部收穫完畢。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描摹著新的麥收圖景。“耕、耙、耖”這些過去農業生產離不開的“老物件”,如今已很難再看到,農田裡迎來的是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這些“新主角”和一批“新農人”,農業生產從機械化向智慧化跨越。

在河南鄲城縣連傑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到30歲的合作社理事長王連傑正在透過“智慧農機”的App排程農機。王連傑說,合作社一共有37臺收割機,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收割100多畝,還有40多臺大馬力拖拉機,透過App能夠實施瞭解農機位置、作業軌跡、作業面積等,隨時隨地排程農機。

20年前,王連傑的父親是全國第一代收割機機手。當時收割機馬力小,一天只能割三四十畝,但對農民來說卻是個“寶貝疙瘩”,每到麥收時各地都會上演“農民搶收割機”的畫面。鄲城縣農機局副局長張林說,20年來,不僅農機越來越多、馬力越來越大、效率越來越高,而且更加智慧化和現代化,一個App所有農機都能瞭如指掌,一條微信收割機就能開到地頭,二維碼一掃就付完款,農業生產越來越高效。

河南省農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河南還將組織410萬臺以上農業機械投入三夏生產,其中聯合收割機18萬臺,播種機100餘萬臺,能保證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8%以上,玉米機播率穩定在90%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