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長安村落】——魏寨街道侯一、侯二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位於老凹莊公路西北約1。5公里的白鹿原下。《長安縣地名志》載,侯村位於魏寨西北2公里。2012年,侯一村有3個村民小組,116戶,476村南,耕地403畝。侯二村有6人村民小組,311戶,1219人,耕地1246畝。主產小麥、玉米、水稻。

相傳,明朝末年,侯姓先輩即居此。清嘉慶《咸寧縣誌》記為侯村。對此,該村村民及村幹部不認同,認為歷史上沒有侯姓居住過。

以前,侯村小學內有一個清朝雍正三年(1725)十月鑄造的大鐘,鐘上銘文記為“侯萬三村”,即現在的侯一(村)、侯二(村)及殿家灣。村裡老人尚培斌說,中國古典神話裡就有“侯萬村”;還說侯村分為東社、中社、西社。至於為什麼叫“侯萬三村”則不得而知。

主要有兩大姓氏。王姓與今天大兆街道留公一村的永王砭(現為王家砭,即王家溝村)是一個支脈。相傳侯村“王”姓是一個太婆帶著兩個兒子到此扎的根。侯村的王姓和永王砭的王姓都是從曲江遷來,過去曲江的祖墳有柏樹,曾有人相約要去分祖墳的樹。

村民王培元說:王家老祖先本不在村中,而在沐魚溝有墳地。還說,蠶姑溝是王姓的私水,江廟也是王姓的私水,沐魚溝也是王姓的私水,舊文書還在。

商姓,據說從酒鋪一帶遷來。

耶律姓,為契丹族,傳說為兩兄弟一同遷徙而來。分上耶、下耶,上耶為耶柿村,下耶即侯二村。

1963年,侯村始分為侯一、侯二村。此時,侯一村為耶四村,耶四分為上耶、下耶。現侯一村為上耶。

據村民商文斌講,過去侯村在長安很有名,人們把侯村叫“小臺灣”。是因為這裡物產豐富,良田千頃,人民殷實,稻田碧波盪漾,一派江南水鄉神韻。過去滻河南岸都種稻子,稻子下來,1斤米換2斤包穀,生活很好。利用稻草,村裡辦了草簾廠、草繩廠,村民打一個草簾6角錢,手眼快的一家人一天下來能打30多個,這樣一天全家能掙十多元。而那時一個副業工一月才掙三四十元。還建有翻砂廠。

改革開放後,由於河水下降,已好長時間不種稻子了。原來的草繩廠、草簾廠、翻砂廠倒閉了,家家戶戶辦床單、被罩作坊。年輕人約有50%—60%都出外創業、打工,也有拉沙搞運輸的。過去的土坯房蓋成紅磚房、樓房。道路硬化,通了公交車。過去如廁的茅坑也修成水廁。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話、手機都很普遍。近年來,有河南商人給村裡投資開發沐魚溝,建立生態園,準備發展旅遊業養殖業。

提起侯村,不能不提起白鹿原依勢而下的四條溝。

母魚溝,也稱沐魚溝,風景優美。溝東多種柿子樹,秋天滿坡一片紅,有的沒人摘就掛在樹上爛掉。溝底有冒眼泉,水勢很旺。20世紀70年代時,由魏寨、馬興、鳴犢三個公社上萬群眾共同建成母魚溝(即沐魚溝)水庫。2008年,西安市魏寨鄉沐浴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目前該溝正在開發建設當中,已有遊客經常在此垂釣休閒。

張溝,有水,過去有人曾在裡面建過豆腐房。柿溝,有水,上面曾有一大泉,過去為商(姓)家泉。那時,該泉可供大半個村人吃水。

居士溝,無水,現為村民居住。

新中國成立前曾辦過私塾,新中國成立後興辦完全小學;20世紀80年代,有帶帽中學;1985年撤銷帶帽中學,劃歸魏寨中學,但小學至今存在。

大廟原在侯村小學內,“文化大革命”時已拆毀。大廟過去叫“三聖廟”,供奉玉皇大帝、瘟神爺和送子娘娘。廟內有戲樓,有清雍正三年(1725)十月所鑄鐵鐘一個。上有銘文,2008年被盜。

過去農曆三月二十為娘娘婆會,村中要呈送雪帽鞋。1997年改為農曆三月十八。農曆十月十三為古會,1998年改為農曆十月二十。農曆六月十九為忙罷會。

據說社火過去在方圓一帶很有名氣。那時耍社火,全村分為東社、中社、西社。東社侯一出柳木腿;殿灣出獅子、地圍,走著耍;侯二出平臺。人稱侯村社火,殿灣的底子。

20世紀60年代開始村裡設有合作醫療至今。20世紀60年代村內有了商店,稱代銷店,改革開放後下放個人經營。

王智才,1955年生,曾任農業部畜牧司司長。

王小龍,博士,為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

王育高,民國時曾供職於陝西省建設廳。

王俊生,曾就讀於西安師範,考中“孝廉方正”,當同州縣(今大荔縣)縣長不去,回長安家鄉任皇甫三川倉正,管理湯浴川、鳴犢川、樊川(此為當地人流傳的說法)。

王尚義,現在中國印刷公司、中國紙張印刷公司任要職。

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有魏姓人從白鹿塬遷居於此地,形成村落魏家寨,遂得名魏寨。

魏寨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地處長安區東部,滻河上游。東、南兩面與藍田縣前衛鎮、史家寨鎮相鄰,西與鳴犢街道相連,北與炮裡街道相接,總面積21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魏寨街道下轄9個村(居),其中:1個社群、8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