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講焦裕祿故事動情落淚的周榮方老師出圈背後思政大拿是如

原標題:講焦裕祿故事動情落淚的周榮方老師“出圈”背後——思政“大拿”是如何煉成的?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榮方老師(左三)與學生交流互動 魏洪波 攝

開欄的話

怎樣挖掘弘揚紅色文化,充分發揮黨史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價值?鄭大老黨員有哪些政治心願?想給年輕人說點啥心裡話?在慶祝建黨100週年之際,本報推出“百年黨史中的紅色鄭大”全媒體系列報道,看我省高等教育的“領頭羊”鄭州大學,怎樣上好思政大課,培育時代新人。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劉曉陽

“為什麼要艱苦奮鬥,不苦不能奮鬥嗎?”

“我只管好我自己,不就是在為家人和社會作貢獻嗎?”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周榮方的思政課上,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困惑,已經成為亮眼環節。也正是因為善於解開學生心中的疙瘩,她的思政課成了學生愛聽的“金課”。

“只有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疑惑困惑,思政課才更有針對性,才能上到學生心裡。”4月6日,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講好黨史故事中鍛造思政名師——‘傳幫帶’老中青教師”座談會上,因講焦裕祿故事動情落淚而“出圈”的周榮方說,“在學生中做調研,是我從前輩馮聚才教授那裡學到的。”

她從前輩那裡學到的除了教學技巧,更有師德師風。

“郭文榮老師患有腿部靜脈曲張,可她上課時一直站著,兩節課下來腿都麻了。我問她為什麼不坐著講,她說老師得有老師的樣子。”周榮方說,當年郭老師已經50多歲了,從這番話裡,她聽出了郭老師對講臺的敬畏,也在自己心中播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

“後來,我把在前輩們身上學到的,傳給了更年輕的老師。”周榮方說。

談到這幾天紅遍網路,周榮方表示,“我只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有了一點小突破,這其實是學院在傳幫帶中鍛造思政名師團隊、在傳承中創新結出的一顆果實。”

這幾年,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實施新進教師導師制,以師帶徒、以老帶新培育“思政鐵軍”,並落實新進教師公開課制度、集體備課制度,讓新進教師儘快從“小白”成長為“大拿”,已培養出一茬茬各具特色的思政名師。

“好課都是磨出來的!”青年教師趙曉毅,從教不到4年就獲得全省教育系統2020年教學技能競賽決賽特等獎。從初賽開始,學院就組織多輪“磨課”,經驗豐富的前輩老師多次觀摩她的課並提出具體修改意見,最終“磨”出了特等獎。

“我採用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就是從馮聚才教授那裡學到的。”趙曉毅說,馮教授上課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他課前整理學生問題、課中合作探究、課後答疑解惑,把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關注的問題,轉化為對社會現實的關照迴應,讓學生真正學深悟透、學以致用,這些對自己教學都特別有啟發。

“人生價值觀有沒有對錯之分?”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老師趙穎在課堂上,利用“雨課堂”這種形式向大一新生提出這個問題時,學生立刻用彈幕參與討論。兩種不同觀點針鋒相對,線上辯論賽非常激烈。

“由於彈幕有匿名功能,學生沒了顧忌,課堂參與度非常高,混合式教學效果很好。”趙穎說,面對90後、00後“網路原住民”,老師們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眼下,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正以喜迎建黨100週年為契機,把黨史作為最好的思政教材,滋養莘莘學子成長,讓年輕人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奉獻力量、愛國力量。

面向青年學子的黨史教育,尤其講究溫度與智慧。只有說到了學生的心坎裡,才能激發他們的青春力量。周榮方沒有把自己囿於三尺講臺,一有時間,她就走村入戶,傾聽百姓心聲,感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給老百姓的穩穩幸福,把身邊人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故事中讀懂黨的初心與使命。

用好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搞活教育形式,鄭州大學除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還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充分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赴紅旗渠等地開展紅色文化研學,厚植青年學生愛國情懷。

“我們要在講好黨史故事中鍛造更多思政名師,充分發揮黨史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把黨史學習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知情,帶著真情,熟練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手段,打造更多思政‘金課’,讓紅色基因、愛國精神在學子中代代傳承,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鄭州大學黨委書記宋爭輝說。

學生手記

老師告訴我,社會是最大的課堂。

今年寒假,我和實踐團隊透過“雲實踐”的形式,採訪了當年建設葛洲壩的工作人員。“為了國家建設,我們一定要出自己的一分力。”參加過葛洲壩建設的楊國英奶奶這樣對我們說。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葛洲壩建設者們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採訪越深入,我體會越深:愛國、奉獻、敬業這些思政課上常見的詞,在我們身邊很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思政課引導我去感受生活中的陽光與美好,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思政課堂,讓我們真正領會了民族脊樑的內涵,讓我們懂得要做一個啥樣的人。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2019級 王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