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絕世珍瓷:宋代官窯的唯美開片

宋官窯的典型特徵是迷幻,冥炫的釉色。官窯的釉色不像汝窯那樣具有恆定的標準和統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窯中隱約可見,但後來逐漸擺脫汝窯的影響,器形不斷增加,釉色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黃、翠綠、月白等等,比汝窯更加活潑多樣。

北宋 官窯粉青鬲式爐

釉質感來說,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屬質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瑩,像龍泉窯般肥厚,如此豐富多元的釉色,難以作為官窯的典型特徵。 其實仔細觀察所能見到的官窯實物,就會發現,它們的釉面幾乎無一例外都開片。官窯的開片既不是燒製時出現的瑕疵,也不是時間造成的陳舊和裂痕,而是有意為之的工藝美感,並開創了後世以釉面開片作為瓷器裝飾手段的先河。

北宋 官窯粉青貫耳穿帶小方壺

官窯之前的瓷器開片現象,是胎和釉在燒製過程中,因為收縮、膨脹係數不一致而導致的釉面出現裂痕的現象。在開片作為裝飾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 使用者或收藏者極力避免的現象不會被當作美感欣賞, 只不過燒製時出現的開片大多細微,如針如毫,肉眼湊近了才能發現,遠看不明顯。

南宋 郊壇下官窯粉青葵瓣口龍紋盤

官窯有意追求開片並引以為美,肇始於官窯初期對汝窯的模仿。汝窯的天青色被認為是完美的,但汝窯釉面的開片現象卻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顯和突出,“蟹爪紋”、“蟬翼紋”、“魚子紋”等對汝窯開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風雅作祟,對比之前的青瓷就發現,汝窯的開片又大又明顯,還遍及全身,大開片中夾雜小開片,不使用也無妨,使用過之後,使用痕跡浸透入開片,通體顯得破碎。

南宋 郊壇下官窯粉青菊花式盤

接受這種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開片瑕疵,還是完全不接受,成為了使用者必然面對的選擇。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開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論》的已有“無紋者尤好”的說法。

汝窯的珍貴,讓當世人容忍它開片的瑕疵,而後世則把優點和瑕疵一起接受,統統當作汝窯的美感給予認可。官窯初期對汝窯的繼承和模仿,把開片這種形式也繼承下來,只是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執著地追求天青色,而是執著地追求開片。

南宋 郊壇下官窯天青葉式洗

在釉彩沒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裝飾只有在胎和釉兩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鏤、刻、劃、貼、印等手段製造紋飾;在釉上,想方設法改變釉料配方以讓釉色變得新穎獨特(汝窯鈞窯均如此)。汝窯的開片和被認可,讓官窯製作者看到了有意製造合理控制釉面開片,把開片作為一種裝飾效果的可能性。於是乎,聰明的窯工們開始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試驗,終於使得開片變成一種極致的美感,成為官窯與眾不同的典型特徵,並受到當世和後世的追捧和仿造。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缽(匏)

南宋官窯青釉八方玄紋盤口長頸瓶

官窯的開片到底標準如何。肉眼所及,開片千姿百態。有大開片,也有小開片,或大小開片相間,俗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縱橫交錯;有冰裂片,像雲母石類,冰糖一般層層而下;有得像魚鱗、有得像漁網;開片成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紋;有的開片保持著出窯時的透明狀態,未經使用或染色,有的則刻意染色讓紋路更清晰;紋路充滿立體感和層次感,但又絲毫不破壞整體觀感,讓人嘖嘖稱奇。

南宋官窯粉青釉花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官窯開片,行內稱之為斜開片,其主要特徵是形態會隨著光線入射方向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變化原理在於斜開片把釉層一分為二,一半形成銳角,另一半形成鈍角,如果轉動瓷片,由於光線的入射方向發生改變,白邊的寬度就逐漸變細,當入射光線的方向與斜開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時,白邊消失,只看見一條很細的裂紋。離開銳角的尖端部分,由於釉層逐漸變厚,故色調呈現正常的青綠色。這種色調反差產生一種立體感的視覺效果,時現時隱,變化無窮。如果釉層再加厚,層次增多,這種開片紋理更加豐富,變化更加神奇。

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臺北故宮藏

斜開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藝因素和外部條件綜合影響的結果,需要透過相當難度的工藝來實現。哪怕至今,這種工藝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傳承。 官窯與汝窯一樣,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繪。然後,官窯比起汝窯,靜謐的釉色中更加透著流動,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樸典雅,而宛如天成、千變萬化的開片,使得官窯錦上添花,如獲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神奇萬千。

南宋 修內司官窯月白雙蓮房水注

作為禮器的官窯,被供奉給上天時,上天或許也會情不自禁。

瓷器的開片,古來有之。宋之前,鈣釉鉛釉,均俱開片,淺且薄,無特美。

自宋始,猶如牆上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有影而無蹤。

宋代的乳濁厚釉,南北爭高,千古獨唱。一時絕技,後世無傳。

北有汝,鈞之藍,南有官,龍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開片,深切奇詭,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無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煉丹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