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一無名畫師,給慈禧畫了一幅女鬼圖,網友看久讓人感到不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禮記·祭義》。

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年代,古人們依舊在探索自然,但無法理解大自然的種種,因此就構建了鬼怪、神靈之說,同時認為人在死後也會形成一種精怪。

明朝、清朝小說文化興起,一些小說家也是借小說、借鬼怪來暗喻一些社會情況,明代馮夢龍就寫了《警世名言》,在他的文章當中就有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並不是什麼愛情故事,而是借白蛇來警示世人不要貪圖美色,以免惹禍上身。

而清朝也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本書就是純粹的借鬼怪來揭露當時官場的黑暗現狀。

蒲松齡一家雖然不是名門望族,但自明代一來就有不少的讀書人,蒲松齡出生時正好是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家道中落,他也立志透過科舉來光耀門楣,小時候的蒲松齡喜歡看一些奇聞,這為他後來創作也打下了一個基礎。

蒲松齡一直都在科舉這條路上奮進,然而到了35歲,他都還沒有透過鄉試,這讓他頗受打擊,為了餬口,蒲松齡就在村子裡面的私塾教書,此時的蒲松齡也已經開始在寫《聊齋志異》了。好友都勸他放棄這些旁門左道,蒲松齡不願。

51歲那年再次參加鄉試,再次落榜,都年過半百,還沒有考完鄉試,他自然是滿腔悲憤,他的《聊齋志異》此時也已經初具雛形。

為了收集更多的民間故事,蒲松齡就在人來人往的主道上擺上了一個茶棚,過往行人來這裡喝茶免不了都會講一些江湖見聞,蒲松齡就靠著這種方法,收集了不少奇聞。

《聊齋志異》創作了40餘年,耗盡了他大半生精力,不過這本書一經面世確實頗受歡迎,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愛看《聊齋志異》,慈禧太后一個人生活在深宮中,也是十分無聊,經常翻閱《聊齋志異》,但是看來看去都是那幾個故事,看多了也就不太想看。

慈禧六十大壽時,文武百官為了給她賀壽紛紛籌備大禮,其中一位官員聽說慈禧太后喜歡聊齋,就特地讓畫師將《聊齋志異》裡面的內容畫成圖畫,這些圖畫也就成了後來的《聊齋圖說》。

這是其中的一幅《窺窗見鬼圖》,講得是太原王生在參加完科舉的路上碰到了以為美貌的落難女子,王生見她別無去處就將她帶回了家,娶她做了偏房。

王生非常喜歡這位女子,然而妻子看他面容憔悴、身體虛弱就覺得十分奇怪,有一次妻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告訴她:你家有一隻惡鬼,若不速速趕走,你夫君可就慘了。

妻子又將道士的話告訴了王生,王生自然是不相信,但還是聽從妻子的意見趴在窗戶邊上看看房間裡面的女子。

王生看到女子脫下了自己的皮,裡面竟然藏著一個青面獠牙的惡鬼,而惡鬼將皮囊放在桌上,用筆正打量妝容,讓我們放大來看看,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個女子的眼睛正在盯著某個地方,看起來有些不適。

站在王生的角度來講,那副皮囊顯然是在盯著他,而惡鬼也注意到了王生:

鋪人皮於榻上,執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為女子。睹此狀,大懼,獸伏而出。

《窺窗見鬼圖》所要表達的思想,就跟《畫皮》一樣: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

這一整套《聊齋圖說》在八國聯軍時期被搶走,直到近現代才慢慢被人發現,雖然有大部分的畫作流失了。

不過這幅《窺窗見鬼圖》目前已經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當中,不會在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