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將功成萬骨枯:古代如何處理戰死兵將,曹操借其解決行軍難題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估計是對戰爭殘酷最真實地寫照。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都演繹著史詩一般極富戲劇性的傳奇。而主角大多都是:當朝政府殘酷鎮壓百姓的軍隊、人民起義軍和別國侵略的軍隊。在這一幕幕歷史大劇中,看的後世的觀眾心驚肉跳、歎為觀止也感慨萬千。

從古至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因戰爭身亡的戰士更是成千上萬,幾乎每一場規模稍大點的戰爭就要死上幾千人、幾萬人。那麼這些死去的戰士堆積如山的屍體誰來處理?

1、挖個坑埋點土

一般這種工作都是由俘虜來完成的。戰爭過後,處理戰死將士的屍體成為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時的將屍體處理掉,就將會在空氣中瀰漫屍體腐臭的味道,而且長期沒有清理的話很容易造成瘟疫、傳染病。作為戰勝國當然會考慮到這個問題,他們也不希望自己倖幸苦苦打下來的地盤被疾病控制。他們就想到了讓戰爭俘虜在進行這項工作,一般都是將堆積如山的屍體挖個坑埋掉。

2、白骨無人收

戰爭結束之後,戰敗方或許逃跑都來不及,收拾戰場估計也就是戰勝方的活。如果碰到勝方心情好,或許還會挖個坑給埋了,否則有可能就是棄屍荒野,畢竟只有勝利者能夠享受“馬革裹屍”的待遇。戰敗方或許就像杜甫所描述那樣“古來白骨無人收”。

3、記軍工築京觀

築京觀,又叫做“骷髏臺”,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處理屍體方法。戰勝方為了表示自己的軍工,就會將敵軍的屍體全部堆積在道路的兩邊,用土夯實築成大型的土堆,有點像埃及“金字塔‘。曾經隋煬帝入侵高麗,失敗後被高麗築起了京觀。這種方式直到清朝才被廢除,滿族對待屍體都是一視同仁,就地掩埋。

4、火葬

火葬在古代也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在西方人的信仰當中,他們的火葬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他們認為火葬能夠昇華死者的靈魂,幫助死者早登極樂世界。但在中國古代有些朝代認為用火焚燒敵人的屍體是對敵人的一種侮辱。

5、做軍糧

這是五代十國、五胡亂華、東漢末年等時期非常流行的處理辦法,吃法很多,刺身(生吃)、水煮、燒烤,還有把人肉煮熟、風乾後帶做軍糧的。這就是將敵軍的屍體變為勝方的軍糧,三國梟雄曹操就曾經這樣幹過。據史料記載:“ 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曹軍軍糧斷了,便把人肉作為軍糧,吃了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