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漢武帝嫌這部書沒說他好話,差點燒掉,他重孫子為何讓此書傳世

【漢武帝不喜歡司馬遷的史記,差點燒掉,沒這三人我們就見不到它了】

沒有這三個人,司馬遷的《史記》可能毀了。西漢至今的人們能看到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了要感謝司馬遷,還要感謝另外三個人,沒有他們,這部鉅著很可能難以完整流傳於後世。司馬遷寫成《史記》後,他對書中有關當朝漢武帝執政期間的有關政治事件,是有預感可能惹禍的,所以,他早早做了準備,讓自己的女兒司馬英另抄了一份副本, 這部副本他留在長安準備著漢武帝的審閱,原稿他則秘密送到華山腳下女兒司馬英的婆家楊家密藏起來。

漢武帝看了司馬遷的《史記》後,果然很生氣,後來他雖然沒有明令將這部書毀掉,但也沒有下令收藏發行,甚至直到司馬遷死時,他也沒看到這部《太史公書》被公開傳世。

後來,這部書的命運就落到了司馬英及其兒子楊惲手裡。楊惲作為司馬遷的外孫,長大後從母親處得知了外公的這部鉅著,他立即深深地愛上了這部書。楊惲與霍光的兒子是發小好友,霍光死後,他的兒子因不滿漢宣帝曾企圖謀反,楊惲後來將他們的舉動進行了告發。漢宣帝剿滅霍家人後,重賞了楊惲。楊惲很聰明,他趁著漢宣帝正寵信他的時候,適時地將外祖父的《太史公書》獻給了漢宣帝,此時距離司馬遷去世已經20年。

漢宣帝看了司馬遷的這部鉅著後,也非常喜愛,但對其中有關漢武帝的個別記載覺得過於直白,所以,他指示刪除那幾處過於直白批評漢武帝的內容,然後正式收入官方傳世,至此,司馬遷這部鉅著才得以見到天日,逐漸為官民所知。雖然,後來楊惲因為‘’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被免官,並因此心生憤恨,甚至寫信表達對漢宣帝的不滿,結果被人告密,惹怒漢宣帝將其腰斬。

值得慶幸的是,漢宣帝雖然嚴處了楊惲,但卻並未罪及楊惲進獻的《太史公書》,而是大度地繼續保留這部鉅著的傳世。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漢宣帝的胸襟還是比較寬廣的,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因楊惲之罪連累這部書,還因為他對書中有關,司馬遷崇拜劉邦的對手項羽,或者直白描述漢武帝的失政,沒有表現強烈反對。所以這是值得點讚的,可以說,沒有漢宣帝、司馬英、楊惲三人,《史記》很可能難以完整流傳到今天。

《史記》是司馬遷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作完善的,司馬遷是確定和完成了其新形式的人。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這部鉅著的組成要素之一的本紀:

在司馬遷寫《史記》之前,用‘’紀”命名的著作已經有了,如《竹書紀年》《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史記大宛列傳》中所引的《禹本紀》等。按時間排比史事的方法,也早已應用於孔子《春秋》。但是把“紀”的舊名稱和排比大事的舊方法揉合起來,應用到以最高統治者為中心的人物傳記上去,既綱紀萬端,又突出所紀人物,卻是司馬遷的創作。

《史記》的“十二本紀”,以最高統治者為中心,按年代先後摘敘大事,即所謂“本紀以敘帝王”。有確實年代的,則系以年,不可考的,則以代敘之。《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厲王以前、《秦本紀》秦仲以前,都無確實紀年。

最高統治者一般指帝王,但也有變例,如楚、漢之際的項羽,漢高祖、漢文帝之間的呂后,雖都沒有稱帝建元,事實上卻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司馬遷也把他(她)列入本紀。此事表現了作者重實際,不拘於形式的精神。

本紀這一體裁,為後來修“正史”者一概採用。它雖屬帝王家譜,但概括了重大史事。如果我們能通讀《二十四史》的本紀部分,方法又對頭,就能瞭解歷代的重要設施和社會變化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