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的家族大多都有堂號,那麼堂號是啥,咋起的,有什麼用呢

古代的堂號就是一支家族的名號。但家族不是都有姓氏了麼?還弄個名號做啥?

我們設想一個情境來說此問題。

一群秀才在歲試結束後聚會,有酒量的開始覓人單挑,何老三和陳小五確認過眼神後,陳小五年紀輕先起身,躬腰,舉杯,“這位兄臺,敢問仙鄉何處?”

何老三站起身,朗聲應道:“不敢,小弟——沙灣鎮,留耕堂,何!”

眾人目光聚向他倆,有人問:“留耕堂?是陳順章題的留耕堂麼?”

何老三答:“正是白沙先生用茅龍筆所書。”

席面頓時安靜,眾人已鴉雀無聲,何老三鬆了鬆驕傲的嘴角,禮節性的回問陳小五:“兄臺仙鄉?”

陳小五拔起胸脯,“不敢,小弟——石樓鎮,善世堂,陳!”

此時陳小五嘴裡叨叨了起來:“敝堂號由戚將軍題寫,那不是普通文人的書法,那字的佈局就像戚家軍的陣法,筆鋒裡帶著刀意……”

由此可知,留耕堂—何、善世堂—陳要比沙灣鎮老何家、石樓鎮老陳家,響亮多了。

堂號就是一支家族的褒義的綽號,它像豎起的大拇指,給家族點了一個大大的zan!

據顧燕《中國家譜堂號溯源》,堂號最遲從唐朝就有,宋代為盛,明、清則幾乎無族不堂了。

一支家族叫什麼堂號?都有何考慮呢?簡單發問就是:堂號都是咋起的呢?

一是郡望。

郡,是古老的行政區域名稱,戰國時就有,秦時最明確,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其面積大小、行政級別高低因時勢而變,到隋朝時基本不怎麼用了。望,可以理解為聲望。

所以,郡望從字面理解就差不多,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一個古老的地方——郡,獲取了聲望,成為當地望族,此族的後裔念念不忘先祖榮光,不管後來遷徙到何處、發展得咋樣,都篤信本支的源頭就是那個郡的那個族,我們是根紅苗正。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號,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比如:

李:隴西堂(隴西郡,今甘肅東鄉以東至臨洮一帶);

張:清河堂(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東臨清一帶);

孫:樂安堂(樂安郡,今山東博興、高青、桓臺、廣饒、壽光一帶);

高:勃海堂(勃海郡,今河北、遼寧渤海灣一帶)……

還須留意的一種情況是:一個郡望堂號並不是嚴格專屬於某個姓氏,而是,同一個郡望被幾個姓氏共有。

比如,太原堂,是王姓堂號,同時也是溫姓和祁姓的,這好理解——你家先祖老王在太原挺拉風,人家老溫、老祁也有一號啊。

二是由族內名人衍生出來的。

曠世而出的翹楚是本族最好的代言人,他們的作為乃至傳說,風傳一代或數代,就會在某個時段固化為家族的LOGO。

比如,曹姓【三桂堂】,說的是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衝,古往今來,比較文采和韜略,還有及得上曹氏兄弟的“三桂”天團麼?這說的是高門崇第的榮耀;

馮姓【三元堂】,北宋馮京,於仁宗皇佑年間,連中解元、會元、狀元,宰相富弼先後將兩個女兒若蘭、若竹嫁給他(因富若蘭不幸病逝,方有此舉),“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這說的是人生的功名與富貴;

韋姓、杜姓【尺五堂】,漢唐時,西安城南韋氏、杜氏兩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還有杜甫、韋應物這樣的大詩人,被稱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上海大佬杜月笙曾收到一幅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這是同盟會元老、駢文大師饒漢祥為其所撰,用的就是這個典,【尺五堂】,這堂號,真是霸氣側漏;

包姓【孝肅堂】【剛毅堂】【遺硯堂】,一望即知源自包拯,“孝肅”是其諡號,剛毅說其性格,“遺硯”則說包拯在端州為官一任,任滿而歸,不帶一枚端硯,這說的是風骨;

俞姓和鍾姓共有的堂號【高山堂】【流水堂】,這倆堂號辨識率太高了,伯牙和子期,千古知音,這說的是風雅和友誼;

文姓【正氣堂】源自文天祥《正氣歌》,周姓【愛蓮堂】源自周敦頤《愛蓮說》,與其說這類堂號取自先祖的名篇,不如說是對正義、高潔精神的繼往開來。

江氏【彩筆堂】,來自江淹,曾經才高八斗的江郎,被索回五色彩筆後才盡,看到這個美麗又苦澀的堂號,想必那些在業內曾如亮翅的白鶴、如今卻掙扎在“江郎才盡”標籤上終泯然於眾人的文藝人士會心有慼慼然吧。

三是大眾化的取名方式。

這些堂號裡面有幾個漢字出現的頻次巨多:敦、本、德、篤、崇、倫、睦、義等等。這也是典籍裡出現最多的幾個字,他們組合起來,就是中國最普世的傳統價值觀。

帶“敦”字的堂號,有敦親堂、敦讓堂、敦遠堂……共49個;

帶“本”字的,有報本堂、崇本堂、本立堂……共64個;

帶“德”字的更多,有德興堂、順德堂、懷德堂、紹德堂、德澤堂、毓德堂……共190個。

“敦本堂”是最普及的堂號,居然有129個姓氏使用。“敦”這個字,有多種釋義,如:厚道、厚實、勤勉、督促、勸導等等,容易令人感到“別勁”和懵圈,於堂號來說,只需把“敦”理解為注重和推崇就差不多了,比如,“敦本”就是注重根本,這個根本是指耕讀。

堂號有多少?

顧燕在《中國家譜堂號溯源》中說:“據《中國家譜總目》統計,分佈於全國及海內的中國家譜共52401種,姓氏608個,堂號3776個,其中有堂號反映的姓氏共416個,佔總姓氏數的68%……沒有堂號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數民族姓氏。”

堂號有啥用?

一個堂號對一支家族的作用至少有兩個,它正告子孫:

1、記住我們是誰、從哪兒來?

2、我們要咋做?

我們是誰、從哪兒來?這個問題恐怕客家人體會至深。除了上文說到的廣東之外,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也是客家文化繁盛地。有學者認為,這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就有大量北方來的移民遷入,初來乍到,抱團取暖,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千年過後,數十代繁衍,依舊,夢裡猶知身是客,於是,合族出力建祠堂。家族祠堂的基本功用是祭祀祖先及舉辦重大活動,深層功用是教化族眾收攏族心。在這些祠堂裡最尊貴醒目的位置——中堂正廳牆上,都懸有一方匾額,這是祠堂所有匾額裡最重要的一方,它就是堂號匾,族人們瞻望堂匾,恭念堂號,每日在心中追問和回答“自己是誰、從哪兒來”,記憶自孩提就融入血液,走到天邊、活到終老恐怕也忘不了。

一方方堂匾,就似祖先的目光,鞭策甚至逼迫著後裔們,牢記“水之千溪萬壑而源同,木之千枝萬幹而根同”的木本水源,帶著榮譽感而活,為了家族的名譽和利益去爭去死,他們最初級的任務是保產、保墳,高階任務則要爭取“累世簪纓”“名臣輩出”。

作者: 王昊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顧燕,《中國家譜堂號溯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王鶴鳴、王澄,《中國祠堂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3】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5月第1版

【4】林聲主編,《中華名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