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農村90歲老人彌留之際:大兒子不做飯,小兒子不回家,子孫不登門

文|公子逸

若不是深入農村走訪,我可能永遠不知道:有一種老人的衰落,就是因為兒孫的不孝,而衰落的。

我身邊也發生過那種不孝的事件。

但那些人的不孝,大多都是有理由的。例如父母的偏心。母親偏袒小兒子,大兒子不管給了什麼東西,不管怎麼贍養,當媽的都會把大兒子送的東西一股腦地給了小兒子。

她的解釋是:東西給了我就是我的,我給誰,你管不著。

大兒子寒了心,給的東西就少了。他的理由是:我養父母可以,我不能連帶著連兄弟都養。我也是要養家餬口的。我總得為我的老婆孩子想想。

老人覺得大兒子不孝,於是躺在我們村的大街上。她的兒孫就那麼看著,無人去管,村裡的人說老人大兒子的不孝,村裡的管事便去找老人的大兒子息事寧人。

可這種事,再鬧也鬧不出來。老人的大兒子決定每個月給幾百塊錢,就算盡了孝道,別的不會再多給。

母子情分,到了這一刻,一個覺得兒子不孝,白養了。一個覺得母親偏心,寒心了。

老人的晚年自然是淒涼的,小兒子只會指望老人,老人根本指望不上,大兒子最後能做的也不過是給老人,端幾碗飯吃,不至於餓死。

可是我沒想到,農村的養老,竟然還有連幾碗飯都不願意給老人端的。

這個老人90歲了,之前身子非常硬朗。老人的外孫女說:“我姥姥去年還能騎腳踏車去看戲,年底摔了一跤,從今年開始就行動不便了。我兩個舅舅都跟沒事人一樣,連藥和吃食都是我媽買的。現在我姥姥在病床上躺了七天了,只是睡,也不怎麼吃飯,只輸著營養液。我大舅不管做飯,我小舅在外地不回來,孫子孫女們,老人成了這樣了,一個都沒登門看過。”

我當時憤慨非常,可等到我詳細瞭解了情況,突覺農村養老的複雜,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大兒子不做飯:

老人病了之後,大兒子是一直呆在身邊的。

大兒子心裡非常不忿。因為自從母親摔了一跤,身體不好後,小兒子就沒怎麼管過。他一直在外地打工,這近半年的日常,都是他照看的。

他至少每天都會到父母這轉一圈,看看父母的情況。而他弟弟什麼都沒管過。

他說:“他比我條件好多了,給兒女在市裡買了房。我有一個兒子都沒娶媳婦呢。我為了照顧我媽,這半年了,我都不敢走遠了。父母又不是一個兒子,憑什麼他不管。”

因為這種原因,老人的大兒媳和大兒媳的孩子,心裡特別不願意。老人的小兒子,想要過好日子。難道他們就不想過好日子了。

因為覺得不公平,於是大兒媳婦和大兒媳生的孩子們都沒來看過生病的老人。

老人的大兒子說:“我只能盡我自己的孝心。我也管不了我的妻兒。我總不能在家為了照顧父母不掙錢,還跟老婆孩子吵架吧。”

至於不給老人做飯。大兒子的解釋是:“我媽嫌我老婆孩子不來看她,覺得寒心。我說給她做飯,她說要自己餓死。”

小兒子不回家:

老人的小兒子,一直在外打工。原本分家的時候,他佔了大頭,於是跟老人一起住。

小兒子在市裡給自己的兒子買了房子,揹著很多的房貸。他的解釋是:“我不出去掙錢,這日子就沒辦法過了。我總得還房貸吧。我已經讓我媳婦在家照顧老人了。”

可關鍵的地方是,他的媳婦並不願意照顧老人。兩個人還因此差點離婚。

老人的媳婦雖然在家,但是卻連一碗飯都不願意給老人做。老人媳婦的解釋是:“她只要能動,就讓她自己做吧。我至少還守著,我大嫂連一眼都沒看過。”

可是老人已經到了自己做不了飯的地步。她只能蹣跚地出去買饅頭吃,結果又摔了一跤,情況更重了。

老人的女兒沒辦法只好隔三差五地去看老人,給老人做飯。但是,她也不敢把老人接回家住。

原因是:她把老人接回家了,老人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婦估計就徹底大甩手了。

老人三個兒女各有打算,於是便有了老人這連碗熱乎飯都吃不上的晚年。

也就半年的時間,曾經硬朗的老人,因為照顧不善,徹底衰落了下去。

老人自己也寒心,不斷地念叨著:“我養大了兒子,哪個孫子孫女我也抱過,誰都不來看我一眼。”

兒孫不登門:

大人的恩怨,最後總是會落到孩子身上。

老人大兒媳的孩子,覺得老人偏心小兒子,只顧著讓小兒子過好日子,不顧著讓大兒子過好日子。

於是,他們都不肯登門看看自己的奶奶。他們的言語跟他們的父親一模一樣:“我爸至少管了,我叔叔就沒管過。我爺爺奶奶偏心我叔叔的孩子,他都不去看,我們憑什麼去。”

老人小兒子的孩子就跟老人住在一個院子裡,但從來都沒進過老人的屋子。

他的解釋是:“我是個孩子,我什麼也不懂。再說了,又不是我自己,我堂哥們也沒來看過。”

兩代人的說辭,驚人相似。

我其實非常想問老人的兒子們一句話:你們也會老的,你們老了,以你們孩子現在的狀態,你們覺得你們會有安逸的晚年嗎?

父母的功過是非:

老人真的太偏心嗎?

老人在養兒子的時候,其實並未偏心。老人的小兒子分的房子大,卻跟父母一起住。老人的大兒子房子小,卻是新房子,裝修也好。

一個大,一個新,平了。

老人就是普通的農民,也沒有格外給過任何兒子錢財。這樣的分配,其實是公平的。老人也是同樣的飯食養大了兩個兒子,並未出現什麼不同。

從來不是老人偏心,而是兩個兒子在老人的養老問題上,一個先不孝,後面的也開始跟著不孝,到了最後,兒孫們開始比較著誰比誰更不孝。

孝順會傳染,不孝順也會傳染。人人孝順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分配不均的問題。唯有有人孝順,有人不孝順的時候,才會生出如此複雜的問題,連帶著後輩也紛紛效仿。

小兒子另一大錯:把養老問題,推給妻子。

老人的小兒子覺得逼著妻子留下來贍養老人,他就盡了所有的孝心。

但是,他都不管自己的父母,他的妻子又如何會好好管他的父母。

的確,他們為了孩子有共同的利益,但他的妻子明確表示自己不願意留下了,她也想出去上班。

兩個人因為老人的養老問題多次吵架,老人的小兒子每次都是摔門而去。

自己缺失了老人的養老,夫妻不和,妻子為了孩子的利益不得不留下了,雙重錯誤下,老人的淒涼幾乎是註定的。

老人的小兒子,是能預見老人的淒涼的。只是,他選擇了視而不見,選擇了不聞不問,選擇了只顧自己。

何其狠心。

何其淒涼的養老:

老人已經在床上躺了七天了,老人的大兒子和小兒媳都沒有送醫院的意思。

老人的大兒子想要等小兒子回來了商量老人的問題。老人的小兒媳婦覺得老人,老了就是老了。

老人的女兒只是哭,不敢多管父母哥哥家的事情,她能做的就是出錢出力。

只是,老人的求生意識已經很薄弱了。

求死之人,不吃不喝,還能熬過來嗎?

看到躺在床上的老人,黑漆漆的屋子,無甚表情的兒子,突覺老人生兒育女的可悲。

子欲養而親不待,從來不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悲哀時,父母百般等待,垂死掙扎,也等不到兒女的孝。

這才是最大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