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不論在遊戲當中,還是在影視電影裡,我們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是古代打仗的時候,對於糧草的要求更加苛刻,可問題是他們平時也要吃飯呀,為什麼打仗的時候,就對糧草有如此高的要求呢?

也許很多人都走進了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古代計程車兵就是專職計程車兵,他們打仗和不打仗的時候,軍隊都要為他們提供糧草。

很多時候,只能說我們太想當然了,或者說把問題給想簡單了。

古代計程車兵並非專業計程車兵,他們也就在打仗的時候是個士兵,而平時只是一群農夫而已。

沒錯,你當真沒有看錯,這些打仗計程車兵平時就是一群種田的農夫。

人以食為天,不管在任何時候,人總是要吃飽飯才有力氣去打仗、去執行命令。

但是古代的生產力卻跟不上需求,別看我們現代人有著各種各樣的糧食,可是在古代真正能用來當主糧的食物,真心太少了。

像土豆、玉米等農作物都是到了大清之後,才慢慢地從國外流入到我們這裡。

說白了就是可供食用的糧食太單一了,這幾乎就是靠天吃飯,如果天不下雨,或者下得太多了,都會對糧食造成巨大的影響。

於是這些所謂計程車兵們為了養活自己,只能親自下地種田。

再加上不打仗的時候,為了節約糧食,又會盡可能地減少糧食的消耗,所以這些所謂計程車兵也會尋找一些其他的東西來填飽肚子,反正就是什麼能吃就都吃點,儘量讓自己不會被餓死就行。

主要是古代的朝廷真心養不活這麼多計程車兵,大多數時候只能讓他們自生自滅,或者給一些糧草方面的補助,當然了這些所謂的補助很少很少。

所以說這些所謂計程車兵,在平時只是一群會種田的農夫,關鍵時刻會拼命不說,平時還要種田養活自己。

而到了打仗的時候,這性質瞬間就不一樣了,這可是要拼命了,不是為自己打仗,而是為了滿足上位者的要求去打仗。

這就相當於一個是為自己幹活,能減少消耗,儘可能地減少消耗,而打仗就是給別人打工,當然放開口子去吃。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平時捨不得吃的這群農夫,真正放開口子能吃多少糧食。

不誇張地說,這些所謂計程車兵飯量增加個三兩倍,好像並不是什麼太誇張的事。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馬上就要打仗了,這可是要拼命的事,弄不好直接就要死在戰場上面,所以更不能虧待自己,俗話說得好,寧可撐死也不當一個餓死鬼。

於是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平時五斗米就可以養活的一群人,到了打仗的時候,可能會用到十五斗米或者更多。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些士兵是要打仗的,必須要保持盔甲不離身,哪麼就需要一些專門為了幹活的後勤了。

也就是一群為他們做飯的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既要給他們保證好基本的生活所需,更要保證糧草供應不能斷。

尤其是很多戰鬥並非在自己的本地作戰,所以戰線拉得越長,後勤工作人員也就越多。

要知道這些人也是要吃飯的,畢竟只要還是正常人,都需要保證最基本的一日三餐。

可以說不算不知道,一算真心是嚇了一大跳,這糧草的消耗成倍的增長,並且隨著戰線的拉長,也會讓糧草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也正是這麼一個原因,所以古代的打仗就是看誰更能消耗糧草,畢竟打仗是要死人的,所以說雙方計程車兵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勢壓人,真正發生戰鬥的很少。

這也就是古代打仗耗費糧草的重要原因,不是平時不打仗他們就不吃飯了,而是平時都是自己養活自己,能減少一些消耗就減少一些,真到了戰場上面就是給別人打工,當然是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了。